河北日报 | 聚焦李春雷长篇纪实文学《青春的方向》

文化   2024-09-01 08:00   河北  

聚焦李春雷长篇纪实文学《青春的方向》

唱响扎根边疆的青春之歌

□李晓东


“青春”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大招》里:“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其原意是指春季降临,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此后,文人笔下的“青春”一词,皆为此意。直到盛唐诗人王维,赋予了“青春”新的含义。他在《洛阳女儿行》一诗中写道:“狂夫富贵在青春。”“青春”一词,逐渐成为“青年”的代称。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由作家李春雷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青春的方向》(花山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深情地描写了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立下青春誓言,选择到万里之外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继而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奔赴西部、扎根边疆的故事。
西部边疆,地处偏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需要有理想、有热情、有智慧的青年人去建设。24年来,来自保定学院的老师们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扎根西部、扎根边疆,书写着各自的精彩人生。他们为当地的教育水平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注入了青春的力量。
《青春的方向》一书,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站在国家和民族层面,挖掘个人故事,深度刻画了李桂枝、侯朝茹、庞胜利、王建超、王伟江、辛忠起等一批当代青年的典型形象,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楷模。
长期以来,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模范人物题材很难写出新意。有些作品重经验事迹罗列,而缺少文学精彩表现,致使人物概念化、脸谱化、同质化。李春雷在《青春的方向》中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凸显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真挚情感。
书中的人物都是刚刚大学毕业步入教师岗位的年轻人,他们的舞台在校园,他们的故事也都是体现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意。如果笔触只限于青年们的教学业绩,只见崇高无视平凡,很可能陷入旧有窠臼,使人物形象不接地气、缺乏人气。于是,作者选择直接进入一个个人物的家庭、个人生活和情感世界,表现他们的“人情味儿”,着力塑造一个个接地气、立体的教师形象。
在故事开始环节,作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开头,讲述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成长,以及在读书或教学过程中的感人细节。譬如在第三章“小小红柳”中,写到内向的李桂枝在且末教书时的思想变化:“除夕,一个万家团聚的时刻。她一个人待在宿舍,竟然不想给家人打电话,也不想找留在且末的同事倾诉,而是独自坐在窗前……想着想着,看似倔强的她,突然脆弱,突然崩溃。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或许,哭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坚强了太久。关上门,屋里的夜比外面更黑;闭上眼,心中的夜比屋里更暗。于是,赶紧换上最鲜艳的衣服,强迫自己走出宿舍,走出内心的孤独……”
寥寥数语,既刻画出李桂枝在万里之外的孤独,对沙漠环境不适应的现状,又表现了她渴望融入集体、渴望改变的内心需要,使人物跳出了“高大全”的俗套,有了更为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部成功的文学精品,其深刻思想性必须依靠强大艺术性去实现。作家紧紧抓住人物灵魂讲述故事,以寄寓在具体化、形象化叙事之中的情与理代替说教,实现了作品在思想意义上的突破。
更为可贵的是,《青春的方向》在创作中突破了过去习惯的手法,在结构上进行了全新建构。
全书分为两条线。第一条线是主线、实线,主要讲十多个学生的人生故事、青春故事,讲得生动、感人且饱满。每个学生的故事,围绕主题独立成章,最大限度地消解了读者的阅读疲劳,让人们在愉悦和享受中一口气读完。第二条线是辅线、虚线,主要讲大历史、大背景。保定学院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这里曾发生过“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师生用生命和鲜血与国民党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相抗争。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青年学生,纷纷走上革命道路,人才辈出。
主线与辅线交叉推进,既有生动感人的故事,又有深厚宽广的历史。既好读好看,又避免了单薄单调,反映了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新时代。
在叙述语言上,《青春的方向》同样进行了探索。该书追求一种介于散文、小说和新闻之间的叙事风格,文字鲜活生动。第九章“红与青”中,写到辛忠起备课、上课的情景。普普通通的课堂,在作者笔下饶有趣味,读之使人难忘:“他备课有一个习惯,喜用红笔和黑笔。黑笔书写正稿和主体,是关键点和知识链;红笔进行修改和补充,是延展和花絮。黑红相间,工工整整,既有枝有干,又有叶有蔓。上课呢,多采用快乐教学法和激励教学法。他的讲述,时而蓝天丽日,时而雨雪霏霏,时而鱼翔浅底,时而鹰击长空……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满眼闪烁着小星星。”
类似的优美段落和鲜活金句,在书中俯拾皆是,如秋天遍地金黄的落叶,烙印着李春雷典型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用个性的语言营造浓郁的气场,时时有感应,处处有新奇,让人不知不觉融入故事情节发展之中,在阅读中享受,在享受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在升华中受教,能给青年人带来对事业、人生、理想的高层次建构和引领……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报告文学。无论是记录西部、讴歌青春等新时代主题,还是深入了解新疆、赞颂民族团结的艺术表现,《青春的方向》都是一部出色且厚重的文学作品,是一部融真实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文学评论家)


发表于河北日报8月23日第11版


河北文学院
河北文学院(河北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1991年由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在河北省作家协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2017年省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并入河北文学院。其主要职责为组织全省优秀中青年作家进行纸面及网络文学创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