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黄仕忠著《进学记》

文摘   2024-11-08 15:39   江苏  

新书推荐

《进学记》

黄仕忠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

ISBN 978-7-02-018925-0



作者简介



黄仕忠,1960年生,浙江诸暨人。1978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至1985年在杭州大学师从徐朔方先生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至1989年在中山大学师从王季思、黄天骥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著有《琵琶记研究》《中国戏曲史研究》《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等学术著作、《书的诱惑》《钱家山下》等随笔集。


内容简介

《进学记》是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仕忠先生撰写的回忆性散文集。全书通过对个人求学经历的追忆,分别叙写了大学时的师长、学界的前辈、海外学者同仁、弟子辈的青年学者,以及作者本人经历的大学生活片段。作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写下了不同人群治学的经历与个性,由此可见一个时代知识人的群像,具有重要的教育史、学术史和思想史价值。作者文字朴实真诚又神采飞扬,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书中另有60幅配图,生动再现了黄仕忠先生进学之路上的精彩瞬间。


目  录

向下滑动查看



序/ 陈定方


第一辑 问学之路

书的诱惑

我的大学之路

徐门问学记

我心飞扬——记跟随季思师学习的时光

附:学者之域

我的学术经历


第二辑 从师岁月

长留双眼看春星——回忆晚年的王季思先生

往事如轻烟摇曳在风中——怀念业师徐朔方先生

舒徐礼乐自圆融——忆礼学宗师沈文倬先生

胸中剩有丘陵在,好听昭时鸣玉珂——怀念刘操南先生

依然旧梦堪追忆——怀念郭在贻老师


第三辑 师友往事

江南词客潇洒——记波多野太郎先生

丁香花发一低徊——怀念王贵忱先生

且饮美酒登高楼——追怀曾永义先生

金文京先生小记

我与铃木阳一先生

我的表舅


第四辑 东瀛书影

影书侧记

东京短章

掬念成香——《水浒记》训译本与千叶掬香

尘世匆匆,相逢不易——偶遇徐志摩

众里寻他千百度——王国维旧藏善本词曲书籍的去向


第五辑 学人书序

东廊又见月轮出——《玉轮轩曲论》编校后记

十年辛苦亦寻常——《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

此中有真意——李芳《清代说唱文学子弟书研究》序

清代内廷演剧的戏曲史意义——熊静《清代内府曲本研究》序

探寻戏曲史研究的新视野——彭秋溪《乾隆间饬禁戏曲研究》序

“戏曲”一词的西去与东来——孙笛庐《近代戏剧观念的生成》序


第六辑 我的大学

大学印痕

大学生活撷珍

恋爱篇

粮票篇

衣服篇

自行车篇

外语篇

体育篇


附录

读书种子——《中国戏曲史研究》序/郑尚宪


后记


后  记

「READING」


这本集子,是从我积年所写有关求学问学、从师忆友、访书论学的文字中选辑而成。编辑赋名《进学记》,可谓得其要旨。


书凡六辑。

第一辑“问学之路”,可概见我大半生求学、进学的历程。青少年时在山村无书可读,为书诱惑,四处觅书,也因嗜书、爱书而稍有积累,高考恢复后才能侥幸考上大学。之后在学术道路上蹒跚前行,实乃有赖于硕士导师徐朔方先生、博士导师王季思先生的言传身教。我从两位导师那里得到的收获,不仅有做学问的具体方法与技巧,更有对待学问的态度,对学术与人生、学术与社会文化的感触,以及为人、为学境界的体悟。回顾自己的学术经历,若有所得,要感谢当年师长为我立下的格范,让我能沿波溯源,并秉持初心,恪守终生。

第二辑“从师岁月”,系描摹学生眼中的师长。我写晚年的王季思先生,记录他在特殊时期的遭遇与晚年的心境。我还为一批“老杭大”的学者写下纪念文字,希望留下他们的音容笑貌。这里选了回忆徐朔方、沈文倬、刘操南、郭在贻四位先生的文章。这些先生,有的亲炙时间久一些,有的只有过短暂的接触,但都是我仰慕的学者,也曾对我有过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努力把他们还原成有血肉、有个性的平常人,写下他们身处的时代、遭受的际遇,从另一角度作学术史的补充。至于他们具体的学术贡献,自有其入室弟子专文论述,我就藏拙了。


1980年4月,杭州大学
前排左起:郭在贻、蒋礼鸿、波多野太郎、徐朔方


第三辑为“师友往事”,书写这些往事,其实也是在记录自己的际遇。我与波多野太郎先生仅有一面之缘,与王贵忱先生也只曾数次拜谒,但我希望借助这些散金碎玉,记录下短暂却难忘的往事。写金文京和铃木阳一教授,记下的也只是几个片段,或许将来还会有后续的文字。写表舅斯章梅先生,虽然他并不是我的老师,却是亲友中对我的学术研究影响最大的一位。

第四辑“东瀛书影”,选取了我近二十年在东瀛访曲、影书的一些片段。《影书侧记》记录影印一套珍稀戏曲文献的曲折经历,在日本拍得胶片,辗转在台北交接,恍如谍报,却是实情。《东京短章》,是我访书、寻曲的一些花絮;其中《寄内》两札,约略可见我当时的工作情状。所述千叶掬香的藏书、徐志摩的题跋、王国维旧藏善本词曲的去向,因人系事,延伸开去,当属于现代学术史的内容。

第五辑“学人书序”,有我整理导师著述的跋语,还有我个人书籍的后记,以及给四位学生的著作所撰序文。学生的著作,都是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增订而成的;我的笔墨,则着重在著作背后的故事,借此记录他们的问学经历,记录我们合作展开学术探索的过程。

第六辑“我的大学”,记录本科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我以恋爱、粮票、衣服、自行车、外语、体育等具体的事或物为线索,串联起当年的情景与故事。那时物质贫乏而精神富足,有淡淡的酸楚,亦有按捺不住的青春勃发。如今,七七、七八、七九这“新三届”天之骄子正在逐渐淡出社会舞台,他们的求学经历却正在被神化或虚化,从这些短章,尚可略见当年的真情实景和心绪情志。


夹在毕业纪念册里的粮票(吴朝骞提供)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写于1984年年底,全书审订编定,则已是2024年7月。时间跨越了整整四十年。这四十年中,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之处,正在于我们既经历了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又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腾飞历程。因而我个人的“进学”,始终与家国的发展紧密相连;我们行进的步伐,永远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我原先并没有完整的写作计划,最初所写的篇章,也较为零散。这些内容实是长期萦绕于心,因偶有所感,便化而为文,斯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吧。原初并不着眼于发表,只是基于内心抒发的需求。而写作的机缘,还在于遇到了合适的“助产士”和“产房”:编辑就是我的助产士,发表的平台则是问世的产房。


本书的写作,诚可谓因缘成文。

首篇《书的诱惑》,写于1984年年底,缘于大学同学主编新创刊的《杭州大学研究生》约稿。因为是“内刊”,我写得较为随意,纪实之中带有一些自我调侃。不想此文后来被《中国青年报》转载,不仅为我赢得许多读者来信,也给了我日后随笔写作的自信。十七年后,为恭贺徐朔方师从教五十五周年,我在东京写下《徐门问学记》,力求严肃朴实,每一句话语都发自内心,用真实的细节呈现先生之为人为学,但不轻加议论。这为我后来写师长,定下了写作的基调。

2007年前后,为活跃工作单位的氛围,我开设了“博客”,信手写下一些访书寻曲、纪人纪事的文字,未加修饰,放到平台上,与师友、学生交流。本书“东瀛书影”栏中各篇,便多撰于此时。因为无意“为文”,且多是事实的自然记录,倒也符合“随笔”的意趣。

2020年前后,温州市政协邀请我为“温州学人印象书系”编选一本《王季思印象集》。我在广泛收集有关纪念文字的同时,也邀请曾聆听过先生教诲的师友,写下他们的印象和感受。当他们纷纷交来稿件的时候,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与压力。因为我作为发起人,又是亲炙弟子,自然必须写下自己对先生的印象。在阅读、编校他人纪念文章的过程中,我的记忆也逐渐活跃起来,费时多日,写成两篇:一篇记录我在博士阶段的从师经历,一篇写下我对晚年王先生的印象。


1990年10月,与王季思先生在华南植物园


经由纪念王季思先生,让我想起了他的东瀛好友波多野太郎先生,于是又写了一篇。随后,硕士导师徐朔方先生的百年冥诞也已临近。在撰写《徐门问学记》二十年之后,我觉得还应有一篇文章,来表达我对先生为人为学的全面印象。于是广泛查阅资料,并与师友反复沟通核实,写下了我对徐先生的所知所感,也借此回顾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思想学术变迁史。

因为对朔方师的回忆,激活了我关于老杭大的记忆,写作的热情便不可抑制。我发动同学集体回忆大学时代的老师,自己也写了一组回忆文章。本书收录的回忆沈文倬、郭在贻、刘操南等先生的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借着写作的激情,我还为刚刚去世的王贵忱、曾永义先生写下了怀念文字。

我写作回忆师长的文章,没有过多涉及他们在学术上的具体成就,只是努力写出人、写出时代,把他们的经历与贡献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放到学术发展史的具体过程之中,也借此说明当代思想学术所经历的变化。

2022年,杭州大学中文系七八级迎来毕业四十周年庆典。我发动同学回忆高考,回忆大学生活。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是我选取了具体而细小的事或物作为切入点,从而构成了新的视角,引发广泛的回应,于是有了“我的大学”这个专辑。

也因为对以上的写作有所感悟,当学生邀我为其著作撰序时,我也尽力记录他们的学习经历和我们共同探索的过程,所以有了四篇随笔式序言。


2022年6月17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邀我结集成书。借此机会,我汇集同类文章,并想将那些久积于心的人和事也形诸笔墨,所以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新写了一批文章。最初汇集的文字,远比现在收录的要多。经与人文社几位编辑反复磋商,删繁就简,集中主题,遂成今貌。

人生就是一个进学的过程,对于我辈学人,更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幸运相伴,波折难免。正因如此,我心怀感激,感谢那些为我指引方向的人,树立榜样的人,让我了解何为真正的学术,如何处理学术与人生的关系;也感谢与我共同进学的伙伴,给我许多帮助与鼓励,使我能够坚定前行,义无反顾。谨以文字为记,用本书以表感念。

2018年6月, 与夫人陈定方在中山大学学人文库


感谢内子为本书撰写序言。结缡三十余年,内子知我助我,我们携手共进。感谢我的博士同学郑尚宪教授,蒙他同意,将他1997年为我著作所写的序附录于后,因为这篇序文记录了我从事学术研究最初十年的景象。他还对本书的编集与校对,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让本书得以结集面世。古典室诸位编辑在审读过程中为此书的编集定下了基调,给予了细致的改正,从而让本书仅用两年时间,就能够以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学无止境。希望未来的岁月,仍能与书作伴,与师友相随,笔耕不辍,进学未已。


黄仕忠
2024年7月23日

购书链接


稿件初审:李昭
稿件复审:葛云波  胡文骏
稿件终审:李红强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

现当代文学研究动态
聚焦古今文艺动态,深化中外文学研究。投稿邮箱:awzf1994@sina.com或drifting_bottle@163.com。来稿附个人简介100字左右,作者照片1-3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