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在论述结婚率生育率降低的本质之前,我们先来论述婚姻和生育的本质。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居然是我在研究一个语言学现象的时候发现的。此文写于五年前,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在最末,由于全文较长,我就贴一小部分上来。虽然,从有性生殖开始,所有的生物,也包括植物,都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但是对于幼体而言,父在抚育过程中是缺失的(部分鸟类除外),所以,动物知其母不知其父,原始人类和母系氏族人类,知其母不知其父。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有了剩余价值,有了私人财产,这一代用不完,就想传给下一代。对于女人来说,谁是自己的下一代,能知道,那么对于男人来说,怎么确认呢?
唯有让一个女人固定只与自己发生性关系,则她生下的所有子女,都是自己的。
所以,就产生了婚姻。所以,就有了父亲。所以,婚姻一开始,就跟爱情无关。所以,父系氏族是一夫多妻制,母系氏族是群婚制,而一妻多夫制则是特定生产条件下的特定产物,所谓的夫与夫之间多半是本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成为婚姻形式的主流。
一句话太长不看版:婚姻的诞生是为了确认孩子的归属。
有意思的是,那时候我还没有读过马克思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居然我和伟人心有灵犀异曲同工。
马克思还说过,“婚姻制度是人类奴隶制度的最后一环,共产主义是没有婚姻制度的。”
这也是被人诟病为“共产主义共产共妻”的以讹传讹由来。
当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所以,至少在你我有生之年,婚姻制度肯定是存在的,这毋庸置疑。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婚姻制度有所瓦解,结婚率有所下降,这不很正常吗?
这就很简单了,不用那么长篇大论,一句话:出于性冲动而产生性行为,由此所造成的后果。你以为以前人生育率高是喜欢孩子?是需要孩子?是这个那个?没有避孕措施和人工流产,做了就会怀,怀了只能生,不然呢?不要被宫斗剧洗脑了,麝香不能避孕,红花不会绝育,中医从来就没有打胎药,避孕和人工流产直到上世纪中期才逐步成熟、安全、可靠。我家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手册》上还在教怎么用青蛙尿验孕。生育是本能,是欲望,是原始冲动,诚然不假,但首先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这种本能的,不然你没法解释为什么会有丁克的出现。注意,我这里说的丁克,纯指主观上,客观上不孕不育的不算。更不等于有本能就要多生,纵观全世界,大多数完成城市化工业化人群的生育数量也就是一到三个,生育率在1.5-2之间。当然,也有一些确实表现比较惊人的,据说韩国的生育率已经跌到0.72了,与此遥遥对应的是上海,同样数据。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卷啊996啊房价高啊压力山大啊,所以使得韩国和上海惊人的低,但话又说回来了,即使排除了这些因素,生育率也很难提升到1.5以上,不信你看北欧。挪威1.56,芬兰1.40,号称全世界福利最好、政府最清廉、男女最平等的地方,也就这样了。现在连印度人都不爱生孩子了,真的。生育率2.01,低于公认的世袭罔替数据线2.1。这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平均每名妇女生育2.1个孩子的话,才能保证人口不会减少。因为印度也在发展,也在工业化、城市化,大量的农民成为工人,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生育率的降低,归纳于主观客观两个因素,其中客观为主,主观为辅,起决定性左右的是客观,即避孕和人工流产技术的成熟运用。一个明显的数据,生育率是和教育程度、经济程度、城乡地区呈紧密关联的,教育越高、经济越好、越是城市化的地区,生育率越低,反之则高。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越穷越爱生,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不是爱生,是纯粹不懂避孕导致呢?即使是在2025年的今天,我们还是能经常看到诸如“女大学生厕所产子”这类的新闻;在一些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还是能经常看到一些不靠谱的避孕方法在流传,并且似乎信徒还不少。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3》显示,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总数为902万,人工流产数量是967.2万,这967.2万里除了产检不合格的畸形胎儿之外,又有多少是避孕失败的产物!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中国传统文化对“性”的态度很值得玩味,崇尚生育的同时又对如何产生生命这件事讳莫如深。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是,不少父母对儿女的要求:大学禁止早恋,毕业立马结婚。做不到,这做不到。你不能既要又要。鉴于本文不是呼吁加强青少年性教育问题,虽然也确实很重要,所以在分析了影响生育的客观因素后,我们继续说,影响生育的主观因素。按作用大小从上到下分为三个。这是对生育观念最大最直接的冲击,毕竟劝人生孩子最有说服力的一句话就是“你不生,等老了怎么办?”简称养儿防老。现在劝人生孩子的理由也往往是说:你不生,等你老了,人家都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你只能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寂寂寞寞——主打一个精神攻击。没法肉体攻击,没法去说:你不生,等你老了,流落街头,冻死饿死,没人管!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能做到鳏寡孤独皆有所养,那是耻辱。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户数为2.62人/户。这个数据在2010年是3.10人,在2000年是3.44人、在1990年是3.96人、在1982年是4.41人。“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观念,不能说没有,但肯定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最后趋于消亡。我问过一些强烈渴望有孩子的人的心理,基本回答都是说,单纯喜欢幼儿,跟另一半感情好愿有个爱情的结晶,家里有个孩子热闹,给自己生个亲人,等等。很少有说是因为咱老X家的根不能断了。有个段子,说八十年代某村执行计划生育总是执行不下去,后来领导一拍脑袋给每家每户送了一台大彩电,生育率立马下降。现在的年轻人,夜生活不要太丰富哦!人家根本不觉得没有孩子怎么孤单寂寞冷清,人家只会觉得有了孩子生活质量立马下降。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生孩子的好处看不到,生孩子的坏处到处传(自行搜索辅导孩子作业),你再给他扣大帽子“不孝自私不负责任”,你再恐吓他“老了进养老院被护工打”,但凡他眼皮子朝你抬一下都算我输。总结如下:低生育率的一客三主因素,客观“避孕加人工流产”,主观不再养儿防老、不再传宗接代、业余生活丰富精神寄托多元。在论述了2619字之后,现在终于开始轮到结婚这个问题了。这个就比较简单了。我争取用几句话,在3000字以内,结束。当代年轻人结婚率低恰巧是因为他们追求了不属于婚姻的东西——爱情。今天下午有位读者在后台跟我交流,表现得忧心忡忡,说孩子不会爱不懂爱,担心被网络带偏。我好奇地一问年龄,28岁了。我11岁时就显现出了写作天赋,如今我同样11岁侄儿的作文,老练度厚重度远超我当年,而他的水准在班里只能算中上。有研究表明,每隔十年,人类平均智商就会略增几个点,回忆你在这个年龄段干嘛,年轻人,只会比你以为的更为聪慧、能干、心智成熟。所以,放心吧,放手吧,他们不是抗拒婚姻,他们只是抗拒没有爱的婚姻以及打着“为你好”旗号的说教。王小波为什么写“特立独行一头猪”?那头猪,居然表现出了主观能动性,他并非是头母猪就上的,他挑!因此被王小波尊称为猪兄。两情相悦,一往情深,爱情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东西之一,没有人会抗拒。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太难了。难到像鬼:听说有,相信有,就是没见有。爱一个人不难,被一个人爱不难,难的是,这两个人是一个人。最后呢,我也呼吁两句:做家长的,如果儿女谈了不那么让你们满意的对象,只要他们是真心相爱的,别管;谈恋爱的,我也希望你们能把感情放第一位,外在条件不要太在乎,日子很长,要过一辈子,条件是会变的,感情是恒定的,现在的人物质条件都不是太差,只要小康生活以上就没必要“卖身”了,而精神方面的缺失,还真不是钱能够弥补回来的。联,请大家“设为星标”,并且读完之后经常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