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怎么看?
我的观点是一致的、鲜明的。
翻出一篇11年前的旧稿,足以说明。
2013年6月首发于已经消失的某网,原文原标题不改。
《无条件反暴力应成为全社会共识》
6月7日18时20分左右,福建省厦门市一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起火,造成47人死亡、34人受伤。目前34名伤员仍住院治疗,其中16人伤势较重。警方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为当场死亡的陈水总。在陈水总“上访户”“委屈者”身份被扒出后,不少媒体开始深挖他的人生,为他的犯罪找原因,比如重点报道反复渲染“为改一岁办社保跑了22趟派出所无结果”“其妹妹说,不能欺负老实人,他到60岁了够退休年龄,就想办个社保而已,没必要为难他”等等。
而更可怕的是,部分舆论开始转向“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要反思”。一个认证为兰州媒体资深记者的人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陈水总上学到高小就下乡劳动了,换成我初中毕业去劳动都会发疯;陈水总进城30年没有找到正式工作,换成我3年找不到工作都会发疯;陈水总过了40才成家,换成我30岁成不了家都会发疯;陈水总为办事跑了派出所22次,换成我跑12次都会发疯……我觉得很惭愧,我没有资格骂陈水总!
不知道这位记者是真心这么想的,还是为了博出位借机发表点不合时宜的话。我非常反感对暴力犯罪嫌疑人受到的“冤屈”做各种深入报道,把责任推向其他人、单位或社会以博取同情。这样的报道会暗示更多认为自己有“冤屈”的人采取同样的恶性手段来获得关注和同情。我们的媒体出了这样的记者,倒是应该反思!
我以为,对社会的所谓反思,不可以超越大是大非底线,不可以混淆罪与非罪区别,更不能有意制造犯罪者有苦衷、不得已、被逼迫的错觉,好像犯罪不是犯罪者的错,反而是受害人的不是。暴力就是暴力,犯罪就是犯罪,任何理由和借口都不行。我们要旗帜鲜明、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暴力行为,这应当是全社会的共识。
陈水总在自白书中说,他初小文化,不到三年级就下乡,文革结束回到城市,但教育与成长已被时代中断,政府没有任何弥补。经济起飞年代他没有跟上,摆摊不被允许,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却因派出所填错一岁年龄,让他晚领取一年社保,老无所依。这段经历听起来足够令人唏嘘。然后有此不幸遭遇又何止他一人,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上山下乡多了去了,只有一个陈水总选择走上报复社会的不归路。
即使陈水总此前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但当6月7日18时20分,他将罪恶之手伸向群众之后,他的身份就转变了。他残忍、狠毒,他的所作所为不再使他具备做人的资格。他是罪犯。任何打着反思社会旗号为他辩解的言论都有违道德与法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那些叫好的声音应坚决清理,这无关言论自由,而是为了守住人类文明的底线。就像,在德国,你不能赞美希特勒。这是原则。
美剧《犯罪心理》,描写无数冷酷杀手,大多有不幸童年,但是这部剧传递的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就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些杀手都是反社会者,是人类公敌,是恐怖分子,他们威胁了我们的生活。厦门陈水总和挪威冷血杀手布雷维克,从本质来说,没有区别。为他们开脱,就是给自己挖坑。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不是完美的,更何况人的欲望无限制。挪威袭击案致死76人,瑞典骚乱持续一周,以高工资、高福利、政府清廉、贫富差距小、人民素质高著称的北欧“幸福之国”尚且发生如此惨剧。美国波士顿爆炸案,致死3人,包括一名中国留学生。这些个例中,不见有人喊反思。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却反思者云集。对于那些出于个人原因报复社会的人,除了坚决依法打击,别无他法。如果说要反思,那也是有关部门应该反思:如何加强公共场合安检、如何培训公众遇到突发情况安全逃生以及如何将恐怖行为解决于萌芽。
相关文章
为了不失
联,请大家“设为星标”,并且读完之后经常点“赞”和“在看”。
喜欢,就关注我吧~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转载~
依法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