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卷跟瑞士没关系

文摘   2024-11-08 19:10   上海  

这两天最火的话题,国外的叫特朗普,国内的叫瑞士卷。

有道是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你把君恩换成流量也是一样的。这东西主打一个莫名其妙不讲逻辑。

起因是前几天一个视频突然火了,那个视频是说,一个全职妈妈家庭主妇吃了两个瑞士卷被丈夫数落。

一盒瑞士卷八个,儿子吃两个,女儿吃两个,丈夫吃两个,而妻子想吃剩下的两个却被丈夫教育:当妈的就应该把好东西都留给孩子。

于是她气不过,发了一个视频吐槽,然后就火了。各路公媒体自媒体大幅度跟进,连中央级媒体都在一本正经地请来专家告诉你:一个瑞士卷等于一碗米饭!

这两天山姆和盒马的甜品柜台前人头攒动,生意好到有如三十年前上海人过年买大黄鱼。

我这人虽然最不喜欢轧闹猛,但架不住好奇心重——我从来没吃过瑞士卷。这玩意儿究竟是个什么味道?就在饿了么上面找了最近的一家烘焙坊,叫快递送来。一盒八个,二十几块钱,这还是包含运费的,自己现场去买想必更便宜。

一会儿送来了,有原味、伯爵红茶味(这个不知啥味没吃)和栗子味,我就和周边同事分了起来,你一块,我一块,此时正当下午,点点心正好。因为吃了甜的东西,我还泡了茶。

八个瑞士卷儿很快就分完了。有一说一,味道还是不错的,蛋糕松松软软冰冰凉凉,很细腻湿润的口感。但是吃一个呢也够了,吃两个是极限,毕竟又是糖分又是奶油的,就算不考虑“健康”只考虑“口味”,吃多了也是有点腻的,至少对我这个不太爱吃甜的人来说是这样。

所以我是搞不懂为了这么一个玩意儿居然还能吵起来。

我印象中自己是没吃过“瑞士卷”,但我小时候也吃过一种果酱蛋糕卷儿,只是不像今天吃的有奶油,蛋糕胚体也没那么松软。我记得售价是一个五毛钱加粮票一两,时值1991年。那时候我觉得它非常好吃,远超过今天的瑞士卷。

瑞士卷不是瑞士原产的,据说由英国甜点师发明,反正这个事情就跟罗宋汤、意大利馅饼、印度飞饼一样,属于以讹传讹。更好笑的有一种豌豆荚,在中国叫“荷兰豆”,在荷兰叫“中国豆”。

最新消息,网信办接到举报说是要调查要核实,避免出现又一个“秦朗作业本”事件。虽然我心里也偏向于这大概率是个剧本,但是,这怎么查?这没法查呀!当事人是两夫妻,不牵涉第三方,只要他俩一口咬死了这就是真的,你能怎么办?上哪儿查去!

所以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不看、不听、不理、不睬,他不是要流量吗?不给就完了!

最后说一句,瑞士卷虽然好吃,不要多吃,多吃不会引起家庭矛盾,但长胖是一定的。

鄙人新作《吃·生活》,一书带你吃遍大上海!

欲购鄙人新作《吃·生活》的朋友们:

线上购书,联系我的经纪人大卫·王。

电话/微信:13816803930



线下购书,书店地址、营业时间请戳

春节沪上逛书店指南


不失
联,请大家“设为星标”,并且读完之后经常点“赞”和“在看”。
欢,就关注我吧~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转载~

吃饱了!

猪眼看天下
一个爱玩的吃货,一个好吃的行者,世界这么大,跟我去探索,专做原创深度个性化体验游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