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述职报告(总结)
今年我的主要工作有三项:
一,XX部XX岗位,配合主持人的直播安全。
二,为领导和同事的寄送快递需求服务。
试用期小结
时光如水匆匆过,到XX报社快半年了,这半年间,我经历了从生手到熟手、从一知半解到独当一面的过程,学习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且行且快乐。
来报社之前,我曾长期在网站工作,每天浏览、挑选大量新闻稿件。这些稿件都是已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成熟稿件,我的主要工作是将它们的标题改换成适合网络的形式,将它们再次加工发布。如果说网站的工作是广而泛,那么报社的工作就是少而精。现在,我每天接触的稿件也许就那么七八篇,但是每一篇都需要我非常仔细地去找茬挑错、去发现亮点、去理顺思路、去调整结构,去取一个准确、严谨、简洁、优美又能抓人眼球的标题。
取标题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然而,一个好的标题,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能将整篇稿件都带活了,一个不够好的标题,则又好比天生丽质的美女化了一个不合适的妆,埋没了原本好好的一篇稿件。对于编辑来说,有多大辛劳就有多大乐趣,有多大权力就有多大责任。我享受为了一个字而反复研究、修改、讨论甚至争辩的过程,如果说这就是“抠”字眼,那么我要说,“抠”得好,对新闻有几分热爱,就有几分“抠”。
虽然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每当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为世人关注时,人们会说“嗯,这是某某记者写的”而不太会注意到它的编者,但是,另一方面,编者自有编的乐趣。当一大堆新闻材料躺在你面前,你如何挑挑拣拣,做一张尽可能完美的版面出来?都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编辑又何尝不是在做一大桌色香味俱全、品种多样、面面俱到的菜肴?哪个是主菜,哪个做冷盆,哪个当甜点,都要照顾到。一张餐桌,要有菜有汤,菜汤结合;一张版面,要有文有图,文图相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编辑最怕记者供稿不给力。佳肴上桌,读者就是品尝的人,他们吃得越香甜,厨师的心里越踏实。
慢慢地,半年来,我这个本来不做饭的人,也开始初试身手,做出一桌子荤素得当的菜了。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虽然有可能个别两道菜做糊了,但总体还能吃,还可以,还算合格。当然,学无止境,不进则退,我对自己的要求绝不会只限制于“还能吃”,而是希望大家都能说一声“好吃”乃至于“吃了还想吃”,那将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
业务培训小结
“小呀么小儿郎,背起书包上学堂……”那天,一早7点半出门——作为一名夜班编辑,我一般不到上午10点钟不下床——缩在清冽的晨风里等车,我一手拎包,一手托豆浆,竟忍不住哼起小调来。在得知单位安排全体员工去XX大学XX学院培训的那一刻,我在发牢骚不能睡到自然醒的同时,也在心头有一丝雀跃:亲爱的校园,亲爱的老师,还有因逝去而美好的青葱岁月,你们等着,我王猪猪又回来了!
当然了,回是回去不去的,谁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呢?只不过上班久了,又怀念起上课这种形式,全然忘了当年是多么地讨厌作业讨厌考试。
十年过去,校园还是那个校园,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学生可能已不是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曾对老师孺慕之思,曾对老师仰望星空,尽管从表面上看不太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怎样做一个好学生?听老师的话。
有的老师的话,听得昏昏欲睡,真想逃出课堂;有的老师的话,听得哈哈大笑,笑过也就完了;有的老师的话,很多年很多年以后,还记得,还像第一次听那么新鲜,那么痛快,那么直透心底。
就像,曾经,新闻学院有一位教授专业英语和对外报道的洪兵老师,他说,可以不说真话,不可以说假话。多年后,单位搞征文比赛,我把这句话写进了《爱新闻,只因它是真的》。回看戳此
就像,这一次,前新闻学院院长黄芝晓老师的两堂课。我请黄老师为我的教科书题了两句话,他勉励我“此事要躬行”。
一是关于新闻的态度。黄老师说,我们做新闻的要有平民的情怀,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再放低,与平民同悲同喜同呼吸,但思考问题不能像平民,要像精英,要有大局观、全局观,简称“草根情怀、精英意识”。大意如此。
二是关于新闻的写作。黄老师说,写文章要“接地气,说人话”。顿时又是一阵棒喝。回想起这些年,我看到了多少不接地气不说人话的官话、套话、空话、大话、假话八股文?有的是作为读者看到的,有的是作为编者看到的,更甚至有时候我就是作者——边讨厌着什么,边自己也变成了讨厌的那个样子。
文章怎样写得好?怎样使人爱看?作文大全、写作技巧一大堆,说到底,都比不过这六个字——接地气,说人话。大道至简,果然,真理总是赤裸裸的。
朴素而深刻的话,不是人人都会说,有多久没听过了?上一回,还是实习的时候,近百“小巴腊子”齐聚一堂,听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多位巨头上职场启蒙课,其中,解放日报总编辑裘新说,做我们这一行的,会吃很多苦,受很多委屈,更关键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如醍醐灌顶,又如春风沐面。
那一回,也是被单位要求,每人交一份心得体会。
怎么样,以上写得都还不赖吧?顺便说下,当时培训结束单位开了个大会,叫了几个写小结写得还算认真的,上来发言,我是唯一那个脱稿的,也是唯一那个风格迥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