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公司,它的供应链都有非常强的牢固关系。比如说你去你的供应商那里去讨论这些问题,相对来讲大家的信任度比较高,它也信任你,但是在别的美国的公司,包括欧洲和中国的公司,缺乏这种信任,所以这个工作你就很难真正的做到实处。
对,这个我也是有体会的。所以在日本那边确实跟供应商的关系还比较好,这个从流程这种层面,我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国内部分供应商也有,但是确实配合度可能没有到那种层次。
你是说日系的供应商可能愿意把很多细节的这些资料分享出来是吧?
对,是的。它为什么因为share是有原因的?我举个例子说,在日本,丰田的供应商,本田的供应商,日产的供应商,他们很大程度上是个成体系的,它有一个非常强的绑定关系。
你比如说丰田跟电装,日产可能跟Alpha,他们有一个很深度的绑定关系,这样的话大家就互相信任。我知道你会把这个业务给我,而不是说我把我的底告诉你了,然后你就把我给卖了。如果你在中国做生意,你必须得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在日本他们相对来讲就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所以说他们的招投标方式也没有那么多厂商参与,可能最早在产品设计的阶段我就希望你进来,只有你一家,你帮我从头到尾去负责,然后最终我就跟你沟通一个我们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这个模式挺好的。
我是觉得是这么一个问题,国内的这个行业,不仅仅是汽车行业,其他行业也是类似存在的,像一个薛定谔的盒子,你很难知道一个报价对应的成本。其他的公司,国内的日本和欧洲那些企业也会有这种问题,但是国内可能会严重一点。不让你了解到它的真实成本,担心随时你把他给换掉。像这种长期合作稳定关系还是先日本,再欧洲,紧接着是美国,中国台湾这种。
当然也会导致像日本企业这种模式,在做大的转型的时候,供应商匹配不了,然后会价格很高,就会很难受,所以也有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跟欧洲这边电动化的这么的艰难,后面的阻力太大了,不可能甩开膀子干。
但是你的利润怎么给啊?你怎么定那个利润?比如还有供应商的管理费?这个你也要去深入了解,是吗?
这个当时我们确实是深入了解来的,因为是长期合作,它的报价是有很多历史记录的,那我们也会根据它的实际情况,包括我们公司的调研情况给他一些目标,比如希望能达到百分之几,他们肯定是有些不愿意的情况,但是毕竟是长期合作关系,我能确保你的量能达到,这种当有一段长期关系之后,其实相对来讲会好一些,会比较好谈一些。
OK,毛利会给到10%吗?
可能还不止,有些工厂不止。
汽车行业一般净利5%,毛利肯定不止10%,如果一家企业做不到5%的净利润,这就很难过了,就有生存危机了。中国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现在大概只有4%左右,这在整个制造行业都是偏低的。
你要看他们的零部件利润,整车方面的利润会低,但是它肥了供应链了,尤其是日本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比如说丰田之前有个数据是1万多亿,但是它背后的一个供应链的数据的话就有4万多亿,这个是还是比较丰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