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术圈失望透顶,50岁那年,我从高校辞职

文化   2024-08-27 10:26   贵州  

早上醒来,突然想到,自己从浙大历史系博士毕业,已经整整十年了。
接着,又想到自己已经从西南这所高校辞职一年半了。
那一刻,我竟然感慨万分......
2014年6月,我博士毕业,即将踏上西部一所二本高校的教师岗位了。
那时的我,心里充满着启蒙激情,却只想教好书、上好课。对于高校同行紧盯的所谓“学术前途”,我几乎不抱热情。
原因何在?
读博士那三年,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术,而是对国内高校学术生产体制的荒唐,对大学教师群体精神世界的腐化,有着近乎绝望的切肤之痛。
在各大学术会议上,经常能看到让我十分不解和倍感恶心的一幕:
按常理说,应该是期刊编辑围着教授博导请求约稿,尽力与学者拉近关系。事实恰恰相反,在会场上,全是教授博导在尽力讨好核心期刊编辑,抢着和他们拉关系、换名片。学术会议间歇和会后的饭桌上,各路博导教授轮番给学阀敬酒并献上奉承的话。
学阀和期刊垄断学术资源,导致大多数人的心思,不是花在学术本身上,而是用在了拉关系积攒人脉上。
一向孤高自傲、不喜欢讨好别人的我,心里深知,在这套规则之下,我将玩不过别人,不如趁早做好主动退出、无世无争、淡泊名利的打算。
读博士那几年,在就读的这所国内最好大学之一的百年名校,看到某些人文学科青年教师真实水平之低下、精神世界之贫瘠、人文情怀之缺失,我对学术社群更加失望了。
研究希腊雅典的,毫无公民精神,只会死读书。对于那些被时代的灰压伤的弱者,不见丝毫同情;
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毫无情怀和思想,脑袋塞满的全是毫无生气的史料;
自视甚高的女博士后,看去跟武汉菜市场的大妈似的,满身世俗味;
研究某宗教的,一点读书人的精神气质都没有,满脑子庸俗市侩习气;
研究某某启蒙运动的,自己毫无启蒙精神......
见多了这样的伪青年学者和伪青年才俊,我不禁疑惑了:
这些脑袋塞满人文知识的人,为什么毫无人文素养?
内心毫无人文情怀的人,为什么能做人文研究,而且课题一个接着一个,论文一篇接着一篇地发表?
这到底是谁的笑话?这到底是谁的悲哀?
看到这些三十四十多岁的名校文科青椒,我不禁要问:
这难道就是国内当下的学术精神?这难道就是国内学术未来的方向?这些顶尖高校的文科教师难道就是国人精神世界未来的领航者?
当然,优秀的文科青椒不是没有,只是数量少得可怜。
这所百年名校的很多理工科教授的精神志趣就更加让人绝望了。
他们只要坐在一起,谈论的全是车子、房子,心里装着的全是如何利用课题赚更多的票子。看不到半点知识分子本应有的心系天下的社会关怀,精神世界几乎全被名利笼罩。
2014年,我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到西部一所高校任教。
入职头两年,在学院领导反复呼吁下,为了帮助学院完成科研申报任务,我申请了两次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结果,连续两年,其他博士几乎都中了,我就是中不了。
一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拿起获批课题名单,才恍然大悟:
原来,历史这个学科,有95%的课题都给了“本省某地.......研究”。在我读的世界史专业领域,中标的课题,全省总共只有两个。据说需要混到脸熟,才能拿到。
算了,不玩了。也许,西部省份只需要地方史研究,不需要世界史研究。学世界史的我,来西部省份工作,也许一开始就是错误。咱就不凑热闹了。做好本职教学工作,什么名和利都不参与角逐。
我早就做好了这辈子职称随缘的打算,反正单身不结婚,一个人过日子,不需要太多钱。如果不是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可以用上,那一年,我连副高职称都没有打算评。
这几年来,我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没有申请到一个课题。我从不认为是自己水平差。相反,我非常自信,在学校所有老师中,论学养的深厚,论思想的深度,论习作的功底,我绝对名列前茅,只是我不喜欢高校学术体制下的那一套游戏规则而已。
然而,即便我与世无争,仍然有人对我不放心。
他们看不到自己智识的贫乏,也看不到我的努力、志趣和天分。什么都要暗中和我比,格局小到连学生评教分数高低都非常在乎,一个劲地迎合讨好学生,却口口声声说自己什么都不在乎。我是真的不在乎,他们却总是认为,我跟他们一样非常在乎,一直怀疑我是在欺骗他们。
他们活在幻觉里,读过的书非常的少,却认为自己是知识精英。闲着没事的时候,他们总喜欢发一些空泛的议论,站在黄线之外,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那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贴上“有思想、有情怀”的标签。
一旦触及身边的具体的事情,他们不敢做任何反抗,只会处处提防身边的同事在学生评教上、在收入上、在职称上,超过自己。
这就是国内高校很多大学教师从灵魂深处散发出的腐臭味。
那一年,学校搞每三年一次的第四轮聘用。
论业绩成果,在学院排名中,我居于最后一位,要被降为讲师了。某些人总算可以偷偷地、长长地舒一口气了。
紧盯着我好几年了,怀疑我好几年了,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了,总算相信,我是真的与世无争,真的不在于那些小利益和小荣誉了。
2020年4月,正饱受中年危机引发的情绪波动折磨的我,为了寻找心灵的出口,重新捡起少年时代的作家梦,开始写公众号文章。
短短一年时间内,我就超过大多数运营多年的同类公众号。我毫不吹牛地说,无论在文笔、功底、视角、思想和深度上,对于我的文章,读者评价是非常高的。
这些读者,很多都是985高校教授和国外留学生、高学历移民,而且,他们普遍认为,能喜欢我文章的、能与我产生精神共鸣的读者,内在的素质和修养,一定是非常高的。
这不免引起了某些人的眼红,心里暗暗妒忌:“凭什么同样是大学教师,凭什么老虱能在外头写文章,收获一定的名和利?” 
我若被降为讲师,钱比他们少拿了,他们的内心总算可以恢复许些平衡了。
不过,对于我来说,别人怎么想,都是次要的。人到中年,我早就看淡了名和利。
在那所二本学校工作的八年半时间里,看着有些同事在外面兼职,买了一套又一套房子,我毫不心动。
尽管好几家出版社和大学教授联系我,让我翻译书,一本书翻译下来,可以赚好几万,我从来都是拒绝,不想活得太累,不想赚外快。
我宁愿每年花费好几万元,一到寒暑假,就去全国和世界各地独自长途旅行。
我的旅行理念是“带着人文关怀,行走在路上”。在异地他乡所看到的人和事,所遭遇的文化冲击,无不拓宽了我的精神视野,丰富了我的精神向度。这才是我的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这笔财富赋予我的高度和广度,让我可以站在讲台上,帮助更多的西部农村出身的学生拓宽视野,打破固化认知,激活僵化的思维。还可以深化我的思考,让我写出更多精彩的随笔文章。
那些年,看淡了收入财富和物质消费的我,连车都没打算买。
每当烦恼的时候,看看头顶的星空,就知道人类有多么渺小。
每当想不开的时候,遥望三百万光年之外的仙女座星系,就知道人生有多么短暂。
做一个无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不参与高校内部和学术圈子的任何利益角逐,把时间和精力省下来,安心写好属于自己精神领地的随笔散文。
什么名和利都看淡了,我自然不需要讨好期刊编辑,不需要巴结学官学阀。来自世界各地远方陌生读者的认可,才是我最大的精神满足。
2023年3月,50岁仍然不婚不育的我,决定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新的起点,彻底退出高校,放弃事业编制,永远退出职场......从此,做一只与世无争的闲云野鹤。
如今,我已经辞职一年半了。每隔两个月,我就一个人自驾出发,走遍祖国大江南北。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和厚度。

辞职之后,我生活滋润,靠什么?

虞乐仲
浙大无业博士,50岁高校辞职,独行天下,不婚不育,活出自我。超越左右,独立思考。面向精英,小众写作。直抵核心的洞察力,于细微处捕捉时代精神症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