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来了,怎么处理?

文摘   健康   2024-07-31 23:24   新疆  

(一)原理

我们在前面花了很多的篇幅讨论“主体、能体、肉体”,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类方式仅是关乎生命认识(生命观)的其中一种表达,我们还可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将“能知能觉的主体”表达为“阳”,将“生命中非主体的部分”表达为“阴”;又比如将三位一体的生命观表达为“主体,显(流动态、非流动态),隐(流动态,非流动态)”等方式,我们在这里分享的内容,主要是希望丰富我们对生命的认识,突破过往(或许)有局限的认知,对生命的认识更丰富,我们也将因此关注到更多维度的健康,能从多个角度去照顾到我们的健康,丰富我们此生的体验。

(天池)

基于上面的讨论,我们继续来谈一谈“情绪”——这个我们绕不开,也很难回避的话题。咱们每个人,或自知,或不知,甚至会失控……大家难免会有情绪,这是人生常态。大家觉得情绪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首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情绪是自己的,这个“自己”,便是“三位一体生命观”中“能知能觉”的主体,只要我们有情绪,就都是自己感受到的。自己(主体)之所以对一件事起了情绪,通常情况下,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件事情导致的,而是唤起了我们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回忆,触碰到某些观点、看法、规条……当我意识到情绪是自己的时,我就有可能把情绪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上,我才有可能去认识、去改变、去化解情绪对我们生命的影响。

最近听到一句很流行的话,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改变自己是“神”。相对来说,我们更应该去关注“改变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别人”,我们还会在后面的内容中提到“反求诸己”,所有的事情,最终是要回到自己的身上来解决(并非指责自己),别总在别人的身上找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我在大学上课及门诊接诊,遇到年轻的院校后生,他们常和我提起家庭中的相处模式以及他们受到的困扰,我和他们说,爸爸妈妈惹你生了气,这与爸爸妈妈确实是有关系的,我们现在已经长大了,我们一定是回到自己身上,去认识“自己的情绪”,对于情绪的认识,往往关乎到我们当下固有的一些认知、观点,有些人还会说是有累生累世(祖辈环境遗传迭代)的因素。

这个部分,我们尽量用科学的方式去进行认知(但尽量不陷入逻辑概念的解释,也就是老百姓俗话说的“不上头”)。先来看先天的部分,生命之初始状态,我们的生命状态是相对干净、轻灵的,或许有一些(类似先天)遗传因素的沾染,但这些沾染,也只是像一颗颗“种子”而已;再来看后天的部分,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习得了很多“观点”、“概念”,产生了很多“分别心”对我们产生了障碍,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见到陌生长辈,为了“懂事”,一定要说“你好”,“谢谢”,“下次再来”,如果不说,就是“不礼貌”,这就是一种观点;还有一种观点是,罔顾当下的体质情况,一概拒绝“寒凉、煎炸”,谈到一些大众都在说“不能吃”的食物,就开始恐惧,明明很想尝试,但是这种欲望,可能从小到大都未被满足过,有一天,你见到一个小孩子,很开心地在吃着这些东西的时候,你的内心可能就会泛起情绪。


情绪涌动的时候,我们先天、后天埋在心中的情绪的种子,就开始发芽,如果没有觉知,又会再产生新的种子,再染进我们生命中去,等待下一次的爆发,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就会变得乱七八糟,一团乱麻。这种状态下,我们并不是学得多就能过得幸福快乐,这种状态下,过多的没有消化的知识、观点,就成了我们的“知识障碍”,大家去看一下,此时此刻,看一下自己的状态,别人出现什么行为的时候,你会泛起难过、愤怒的情绪?这或许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知识障碍”在发挥作用。

除了自己身上先后天因素产生的“情绪种子”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受到了来自他人的直接的影响。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或感受,那便是“状态能够影响状态——很多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是否会影响到环境的空间、质量、密度?一个人通过选择适宜的“风水宝地”,是否能得到环境的滋养?一个人通过调整自己的状态,能否保护好自己的状态免受不良环境影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了这个点,就可以去有意识地保护自己,遇到不好的环境,如果我们没有能力通过养生功法保护自己,那我们可以选择离开这个环境,去到能让自己得到滋养的环境去净化自己的心灵(即:让自己的能量状态更自在、更干净)。


大家在医院的时候,有些地方,你待着可能会心中不适,这可能是因为环境是躁动不安的,我们作为个体,处在其中就会受到影响。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量的浊与清的转化,常常以情绪的来去而被我们感知,我们因为喜好某物或厌恶某物,产生正向的、适度的、过度的,乃至负向的情绪,这是一颗心起了“分别”的状态,朋友们对于分别心有哪些体会?比如,我们心中默认在宿舍必须要安静,但遇到了在公共场合大大咧咧的人,我们就开始生气,或许,我们不同的个体受到的是不同的教育,因习得观点的冲突产生的情绪,难评对错,我们每个人处在关系的世界中,最重要的关系,或者说当下我们更需要去重视的关系,是首先直面和自己的关系,我们能不能找出自己的心愿,做自己?

在中华的经典中,有一句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为”字,我倾向于理解成“成为自己”,也就是“做自己”,是基于“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而来的“活出自己”、“成为自己”。


说到这里,核心点就回到了“回到自己”,读者朋友不妨在当下吐气三分钟,闭上眼睛,放下所有的东西,回到自己,找自己。此时此刻,外界可能有很多嘈杂的声音,容易勾起我们的烦恼,但是,我们心的安宁,和外界没有关系,静静地去吐气,在吐气的过程中,去关注一下,是谁在吐气呢?放松下来,去感受一下,是谁在听我说话,是谁在阅读这些文字?这个能听、能看、能知、能觉的自己,在我们生命此时此刻的哪个位置?试着问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什么是我,我是什么样子?能够感知一切的那个“我”的存在,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说人生命的载体就是一辆行驶在人生轨迹上的小汽车,那么行驶在路上的开车的司机,那个生命中的发号施令官,就是我们要找寻的“自己”。找到这个自己,跟自己在一起,继续放松,去找那个能感知的自己,所有你所感知到的“紧”、“疼”、“热”、“痒”的感受,感受到局部的不适,那都不是我们要找的自己,在作用中体会作用的主体,这个主体,才是自己。


我们说的“为己”、“成为自己”,便是做自己,不要永远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停地问自己,我真的翻开了这本书是要学什么?学技法没有问题,承载这个技法的,是自己的生命状态,找出自己的心愿,活出自己,这个也是至关重要的。找回自己,回看自己,所谓的“道不外求”,“向内看”,我的感受是,把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出来,是此生最重要的事情。在生命之花绽放的过程中,我可以去帮助别人,前提是我自己要绽放、不能熄灭,尽量不要用燃烧自己的方式,而是用无染的管道去传递帮忙,“利己利人”,“自利利他”。

在绽放自己的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关系都是自己的资源,这种“自利利他”的方式,不是勾心斗角,给自己充分的允许,或许我们就会开始去允许别人做自己,彼此的关系会越来越“界限清晰”,彼此的生命都开始远离“不能自己”的状态,现在很多的孩子出现了困扰,往往是成长环境中,孩子背负了很多别人的心愿,慢慢地,孩子的心被别人的期待占据,就找不到自己了,因此,谈到情绪,又聊到“招呼自己”,我希望各位朋友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本人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我们彼此见证各自生命的绽放。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我们的“情绪种子”有很多存量,每一位个体都有差异,因此我们就和自己的状态去比较,关注到自己的状态变化,要给自己充足的耐心,新的状态跌落回过往的惯性应对状态,是正常的,新的状态稳定,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再有就是,好的改变不一定都是伴随着正向的体验,有很多情绪在转化的过程中,在自己的生命告别不舒服的体验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觉察力越来越敏锐的过程中,往往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不舒服”的,这些都是常态,咱们在常态化应对身心改变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属于自己的经验。

情绪不只是只有“存量”,我们每时每刻在与环境的交互中,还有时时刻刻的“情绪增量”,我比较爱用的一句话是“去增量,再去存量”,我们跟自己在一起的情况下,借鉴《黄帝内经》的表达:“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我们知道了别人的情绪过来了,就要及时采取一些措施,要懂得避开,也要有一些实用的操作方法化解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心上有障碍的时候,就像一面镜子上布满了灰尘,我们在擦拭镜子的过程,就像“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的过程,擦拭自己心外的灰尘,就像《大学》谈到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我现在认为,格物就是格心外之物的过程,把心外之物格掉,心自然就能照见很多东西。

中华文化中,格物致知的原理是容易传达的,格心外之物的路径和方法是难以传递的,大家在“时时勤拂拭”的过程中,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有事做、无事做的时候,都能用简单的操作调整自己的状态,调整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二)操作,情绪的应对方法
我们前面从“跟自己的关系”,“跟他人、环境的关系”谈到了自己的情绪。我们之所以讲到情绪,是要强调情绪在疾病中的一些影响,希望医者朋友能在一个更丰富的层面去看待疾病,我们去面对情绪,去面对能量,去认识“心透过能量、情绪等对身体产生影响”,强调了要“明心”,要“找回自己”,要“活出自己”,这是前文的表述逻辑。
现在我们大体上知道了情绪的来源,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处理这些情绪?我们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去切入,去认识能量的聚散,或者换一个表达,叫做“认识和应对这一团气”。
应对不通畅的气,转化能量,我们可以用“吼”与“叹”的方式来进行转化,这背后的原理,或许有“音乐治疗”有共通之处。提到音乐治疗,很多人认为是用听歌来放松的方式来进行治疗,但根据我的了解、调研和体验,或许不是这么简单,当今音乐治疗的体系,是以音乐作为媒介,用音乐的行为、演绎、乐曲等作为工具,作用于身心等多个层面,助力于让患者开启正向的状态改变,是一个体系化的综合的治疗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干预过程。
基于这样的大体的认识,我们谈谈这个体系与中医学有关联的地方,便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当我们处在低沉的状态时,或许会不自觉地沉浸在有一些悲的音乐中。声音是一种能量,音乐也是承载着能量,我们选择听声音的时候,尽量避免一些承载负向情绪的音乐,我们看看自己的歌单,有哪些是会让我们感到悲伤,把我们带到沟里去的?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令人悲伤的音调或音乐的影响,尽量选择一些能帮助自己将状态打开的音乐,并以此作为提升我们状态的资源。
散掉情绪,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通过捶胸顿足,跑步,哭吼等方式释放出来,结合上文的描述,我推荐如下的6个实用办法,供大家参考练习。
第1个方法是“叹气”:你有多久没有尝试过“不管不顾地叹气”了?每当想要叹气的时候,耳边是不是会有很多劝阻你的声音?所谓“叹气是肾虚”也好,“叹气不文雅”也罢,这些都是预设或者假设,对于身心健康而言,我们要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体会身心的变化。临床中,遇到闷闷不乐的患者,我们一起尝试着“叹气”,从小声叹,到大声叹,从“虚空中轻叹”,到“把一口气摔到地上”……用不同的方式,去试一试,或许,就是这样简单的操作,就能让你的状态有变化。
第2个方法是“唱诵”:选一个带有祝福的、自下而上的音调(如“祝你生日快乐”的音调),或者就是用“啊”的音,唱音调“do(1↘↗)mi(3↗)sol(5↗)fa(4↗)la(6 →↗)fa(4 →)”,或延长此二音“la(6 →↗)fa(4 →)”,可以小声唱,可以用鼻音哼,还可以放声唱,还可以更大声不管不顾地喊,声音断了,保持这个自下而上的势头即可,重复操作练习,感受不同的操作方式给自己身心状态带来的变化。
第3个方法是“调息”:选一个自己愿意练习的呼吸方法,于呼吸中,把注意力收回来,觉察自己的状态。我们推荐练习《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的吐气法,操作要领是:舌抵上颚,取一舒适体势(坐、卧均可)保持不动,由鼻往外吐气至尽,自然止息片刻(不要憋气),至不能忍受时吸气,重复上述过程至练习终了。吐气法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保持练习过程体势不动;二是对吐气至尽与下次吸气之前的一段止息过程的体会。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体会吐气过程身体的状态,尤其是气尽时体内能量的升起。
第4个方法是“读书”:与我们惯常的读书方法不同,我们不强调用脑思维分析,不强调读书的速度,不要求在读书的过程中背诵、理解语义。放慢语速,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书的过程中,感受文字所承载的写书人的状态,现今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频共振”、“吸引力法则”的表达,按照同频感交的原则,感受文字承载的能量。用心读书,不是一定要读完多少,而是能知能觉的“我”(心)有没有跟上呢?你读的时候,一定要是同频的,这样读书,会有助于调整我们的状态。内容建议先一些经典的内容,如《大学》、《中庸》、《心经》、《大医精诚》、《黄帝内经》、《道德经》等平时熟悉能让自己安下来,有感的文字。
第5个方法是“动静功法互参”:我们的建议是,“每日晨起一坐”——打坐,一定要收功;与打坐相配合,可以选择一个“动功”,我们推荐练习“外圆功”,还可以连同上面前4个方法一同练习,比如配合吐气法“调息”,配合“唱诵”或“读书”等。原理决定操作,操作改变状态,正行必有正受,拥抱正向改变!
第6个方法,是“认识和表达自己的状态”,这是我们医患沟通、家人朋友间沟通的主题,我们也可以在“打卡”,“写文章”等分享的过程中确认自己状态的变化。打卡分享,反馈确认的过程,是“去粉饰,见本然”的过程,是“去伪存真”的过程,是随着“接纳、不指责自己”,持续改变,持续心安的过程。
以上推荐的方法,我们从每天的坚持,过渡到“顺其自然”,从“刻意地练习”,过渡到“摆脱刻意”,随时随刻,下意识地能够用简单的操作来转化状态,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我个人在临床或生活中遇到一些人或事勾起情绪或感受到他人的情绪能量时,我现在往往会不自觉地用心默念《心经》来化解,让自己的心恢复其本然的状态,不被心外之物所挂碍,大家可以在生活工作中慢慢去试,找到自己的方便。
认识到自己生命中“惯性”的部分,认识到自己“情绪”的来路,清楚明白地看到自己当下的“局限”,回到简单操作,不断地突破局限,不断地见证自己和身边人彼此的改变,在过程中,积累自己的经验。
相关文章推荐:
这些话,想写给焦虑不安的朋友…
情绪与疾病有很大的关系,要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五行针灸践行005:情绪是疾病重要根源,改变从心开始
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

中医赖梅生博士
南方医科大学赖梅生副教授的中医健康科普、门诊预约、案例分享、教学资源整合平台。擅长皮肤病、痛症等的中医治疗。抖音号:doctorlm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