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制造的“挫折教育”,可能“毁掉”你的孩子

文摘   2024-11-04 16:47   江苏  

刻意制造的


“挫折教育”

可能“毁掉”你的孩子





今年的电影《抓娃娃》上映仅仅八天就斩获17亿票房。电影的热映,有沈腾、马丽两位优秀演员的演技,也说明在当下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焦家庭教育这个话题。






01 定式,家庭教育的与时俱进


电影中,马成刚为了激励儿子,人为的制造了一个贫困的家庭环境,希望能够通过苦难教育,让孩子学会坚强和独立。小小年纪的马继业,上街买菜、捡废品、跑步上学、替奶奶熬药,一项项做得得心应手。为了能让马继业理解家人对他的成长所做出的牺牲,试图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能努力学习,马成钢刻意营造了贫困的家庭条件、体弱多病的奶奶。

多年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医生听到最多的就是父母亲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和原来的自己有太多的不同。确实,在现在的信息化发展的大潮下,新一代的成长环境已经和之前有了巨大的差距。


首先,信息获取的渠道多元化,手机、电脑网络、自媒体,信息的发布渠道已经不再像很久以前仅仅依赖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电视报纸媒体的报道。其次,海量信息良莠不齐,需要引导孩子形成鉴别信息的能力。最后,当前的教育模式,学校仍然是以完成学业为主,需要青少年家庭承担更多的非学业方面的成长培养。这些方面的压力汇总,注定我们的青少年成长是需要家长自身能够与时俱进的理解家庭教育理念的变革,才能有意向、有决心去更新自己的固有经验,尝试着去理解孩子面对的困难,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抓娃娃


— — — — — 



02 破茧,家长的控制欲


电影中的马成钢对儿子的教育和成长有着近乎苛刻的控制欲,他为儿子马继业制定了详细的成长计划,包括学习、生活等方面,甚至在上学路上都不忘增加英语口语练习的。同时,在将来孩子的教育目标上,也是早早做好了规划,那就是上最好大学的经济系,将来接管自己的财富帝国,最终成为社会精英。



这一切在马成钢看来似乎是顺理成章,可是从马继业的角度看却是充满了痛苦。这种过度的控制欲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自主性受到压抑,从而影响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过早的规划成长轨迹,还可能会和孩子自己的人生规划产生冲突,造成亲子之间尖锐的矛盾,甚至会让孩子出现两难抉择,个人同一性受到影响。剧中的马继业最终复读一年,考取了父亲认为最好的学校,却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体育专业,不得不说这种两难的取舍得到了一定的缓和,但这也许只能出现在影片故事中吧。



— — — — —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只要是在正常的范围中,都应该被认可、被接受。而家长其实会经常性的隐藏掉自己对孩子的需求,把自我的人生遗憾放在下一代身上去实现,有时甚至会将孩子的教育成功视为自身能力的体现,这其实都违背了我们养育孩子、教育孩子的初衷。家庭教育不是为了以家长的意愿去刻意塑造一个孩子,也绝不是父母亲未竟意愿的延续,孩子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情感、懂道理、有目标、有韧性,家庭永远是他们成长的根基,但绝不是阻碍他们高飞的桎梏。



— — — — — 


点击关注

常州市心理卫生服务协会

精彩内容不错过


THE  END



文字:康麒(第904医院常州医疗区)

排版:刘佳鸣(常州市德安医院)

审核:陈珊(常州市德安医院)

图片:来源见水印,侵联删


德安健康家园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常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