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对象不听解释只要办法,怎么办?

情感   2022-10-01 06:56  

UM心理咨询能力训练中心 
本文禁止转载(包含已开白账号、已授权的其他平台)



提问:当这个母亲作为凸面涵容的容器,对孩子倾泻太多的负面情绪,然后导致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既不能够亲近母亲,然后又在深层割舍不下母亲,想问一下从哪里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在我们很多人的成长过程当中,很多家庭都遇到过这样的状况。

妈妈本来应该作为一个容器去涵容孩子的情绪。

但是有些妈妈,因为自己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些创伤,不仅不能够去涵容孩子的情绪,反而还要让孩子作为容器,要经常给孩子诉苦。

孩子就要去包容母亲,那么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一种矛盾型的依恋。

就是他既不能够靠近,他也不能够太离开。因为靠近会让他感觉很被吞噬,感觉非常地被使用,被剥夺。

但是他又不能够离开,为什么呢?因为离开让他内疚。

因为这个妈妈太虚弱了,自己没有能力去照顾好自己,就会让这个孩子感觉我如果把她丢下,我如果离开她,妈妈就活不下去了,这会让他感觉很内疚。

而我们知道要让一个孩子去照顾妈妈,让一个孩子去照顾大人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所以我们要从哪里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要开始学会看到自己的这种很罪疚的感觉,这个罪疚的感觉是一个多余的部分,是我们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因为要一个孩子去照顾大人是不可能的。

而由此而导致的内疚感,觉得“我不可以离开,我如果离开,我妈妈就活不下去”,这个部分是我们承担了多余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学会设立自己的边界,把不该自己承担的这个部分还给别人。

我只能够比较笼统地从一个大体的方向上去谈这个问题,我们真的怎么样才能做到?因为说起来简单,我们要缓解我们的罪疚,把这个不该自己承担的部分还给别人。

说起来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的要达成这个目标,可能要走一段路程,但是我们要学会内观,学会去觉察我们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有看到了这个,才能够慢慢的设立边界,开始独立。



提问:想问一下老师,如果我无法做到一个凹面的涵容,我总是急着把我的情绪丢出去,甚至我还会对我的孩子总是有言语的伤害,比方说我跟孩子讲,“你要不走的话,我就不管你了”等等,那我应该从什么具体的方面入手去改变?

首先,我觉得我们要肯定一点,就是这个提问者,你首先已经看到了,那一刻你的情绪是失控的。你也看到了,这个情绪失控对孩子是有伤害的。

我们说看到了就是改变的开始,如果我们都没有看到自己的这个部分,还是会感觉这都是孩子的错,就是你不听话,跟我无关,那这个就没法谈改变了。

首先,我们会看到这是我涵容不了我的情绪,我把自己的东西丢给了我的小孩,看到这是我们自己内在涵容的能力不够,去觉察自己的这个部分,这是改变的开始。

其次,虽然说只是简单的这么一句话,也许不同的人来讲,背后的动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也很难给一个办法,然后这个办法就可以涵盖所有的情景,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看有的人说你不走我就不管你了,同样的一句话,有可能对于某些人来说,他说这句话背后的动力可能就是这个人非常的控制,他会不相信他的孩子离开他也可以做得好。

他会感觉说你必须得我看着,必须得我管着,必须在我的目光所及的地方,如果你离开我,我会觉得你过不好,你活不下去。

那么对于这种人来说,背后是极度的控制和对这个孩子的不信任。

再往底下说是我们自己内在的没有安全感,会感觉这个孩子一旦离开我们的掌控,离开我对他的管理,只要他走开一点,他就过不好。

这个是我们背后自己的控制和没有安全感。

而对于另外一个人,他也说同样一句话,可是他背后的动力不一样。

另外一个人说你不走我就不管你了,他有可能是他内在很无力,他应对不了,他只能够通过恐吓和威胁,用这种极端的情绪,才能够让别人听自己的。

这个大家应该可以体会得到,那这个背后是什么呢?

这个背后的动力其实是自己非常的虚弱和无力。所以我只能够恐吓别人、威胁别人,别人才能够听我的。

这是一种既伤自己又伤对方的表述方式,背后是自己感觉很无力:我没有办法了。

所以不同的人来讲这句话,背后的动力是不一样的,我们还是要去看:我为什么要讲这句话。

到底是因为我太控制了,你不听我的就不行;还是说我自己感觉很无力,好像好好地说,别人不会听我的,我只有用一种自杀式的方式,或者我用一种恐吓的方式,我要吓唬别人,我才能够让别人听我的。

我们要去看我们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其实如果当我们看清楚我们到底干嘛要讲这句话,才能够针对性地来做一些改变。

还有一种情况,我假设说这句话的人,既不是太控制,也不是因为太无力,就是因为拿一个没有规则的孩子没办法,也有这种情况。

有的孩子他就是不遵守规则,尤其是在三岁左右的孩子,甚至有的时候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就是不遵守规则,就是跟你对着干,而我只是拿一个没有规则的孩子没办法,那如果是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我们要发展一种游戏的能力。

我们想让一个三岁的孩子树立规则的话,可能不能仅仅用一个对待成人的方式跟他讲道理,或者说“你得怎么样”,或者恐吓他。你恐吓他有的时候短期有用,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恐吓是会对这个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的。

我们可以发展一种游戏的能力。比方说你可以给他五分钟,或者几分钟,或者你给他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游戏,让他可以跟你玩这个游戏,然后慢慢地遵守规则。

我们可以跟他玩起来,用一种孩子的方式跟他相处。



提问:我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被父母凹面的涵容,那导致我对建立深入的关系很恐惧,我有融合的焦虑,怎么破?如果想转行做心理咨询师,有什么路径呢?

好,我首先要跟大家讲的是。做心理咨询师没有捷径。我们一定要说有什么捷径,那最快的方法当然是我们自己去被分析。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没有被有功能的父母很好地涵容过,但还是有很多人可以走上心理咨询师这条路,而且做得不错,为什么呢?

这也说明过去的创伤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修复的。

这个修复来自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来自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向内看,多了解自己;另外一部分,来自于自己去被治疗,在一段新的关系里面去看到这个部分,去修复这个部分。

我尝试用精神分析来解释你为什么会这么恐惧被吞噬的感觉,似乎一靠近就怕失去你自己。

吞噬,是说你怕边界被突破,然后完全没有自己了,完全地把自己敞开贡献,最后完全无法控制了。

如果我用精神分析来讲,这个东西我可能可以讲好多出来,对吧?最后的理论可以讲好多,这种状况我也可以讲好多。

但是我还是会认为我们看到自己是一部分,第二部分要在关系里去修复。

因为如果我们看到了这是我的创伤,这就是我害怕被吞噬,我都看到了,可是我还是不敢呢,所以这个部分还是得在一个关系里面去修复。

你要去体验,去体验你那么恐惧边界被突破,那么害怕会敞开,那么害怕去信任,但是又那么渴望去信任。你很怕你靠近了之后,然后你会被怎么对待,你需要在与另外一个人的关系里面去体验你的这些东西,你的恐惧才能够被理解。

你的愤怒可以表达你的推开,而你不断地推开的动作,背后是你的恐惧。

你的恐惧被另外一个人理解,愤怒被另外一个人涵容,只有在这样的关系里面,你才会去有一种新的体验,这个体验是别人靠近了,你也没有被吞噬。

但是这个一定要你去体验,你才会有这种由内而外的一种放松和认识,而不是说仅仅我们在头脑上知道。

所以如果我有什么建议的话,你要转行做心理咨询师,我就建议你自己去找一个咨询师来做个人体验,去在这个关系里面,体验这些感受是如何被理解的,然后又是如何被松动的。



提问:老师我想问一下,有的时候我遇到一个谈话的对象,他会觉得你给出了很多的解释。但是呢,他的诉求就是想从你这里得到办法,得到具体的措施,就想知道那我该怎么办,总是询问建议,得不到他就会很失望,觉得没有帮助,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是经常会碰到的,尤其是当我们做新手咨询师的时候,是经常会碰到来访者来问你要办法。

然后你可能给出了很多的解释,甚至很多动力学的解释,可是他觉得不够,不行,我就是要办法,你也没有解决我的问题,我的痛苦还是在怎么办?

我们要从两种情况来看。

第一种情况是,你给了他很多的解释,跟他讲了很多,可是他还是问你要办法;
第二种情况是,你没有理解到他,他的焦虑没有被你击中,所以他才不断地要办法。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方说有一个人来跟你讲,他发现自己不能拒绝别人。在生活当中,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有人来跟我们讲,在咨询当中也经常有人来跟我们讲,说自己很难拒绝别人,拒绝别人会觉得很内疚。

大家可能都是说的同样一个问题,可是背后的动力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个来访者你们一起来讨论了之后,你可能会听他讲一些具体的事情,也会问他是什么样的情况。

比方说发生了什么,让他有这样的一个发现。

他跟你讲完,你们讨论之后,你发现他不能够去拒绝别人是因为他害怕他拒绝别人会显得自己太小气了。

他只要感觉他有一点责任,只要感觉这个拒绝里面有一点点是他的错,他就不能放过自己,就不能够饶恕自己。

他要确认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不是他的错,不是他小气,不是他想太多,不是他怎样他才可以坦然地心安理得地去拒绝别人。

然后最后我们就会发现,他要把他自己放在一个绝对受害者的位置:“我是无辜的,我是受害者,我一点责任都没有,我一点错都没有”,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坦然地去拒绝。

对于这个来访者来说,当他看到这一点之后,也许他就可以在下一次这种情况再发生的时候,可以照顾自己的感觉。

他就可以说,我不需要完全把自己放到一个受害者的位置,我不需要一定把自己摘得完全是一张白纸、一个空白,一点错都没有的时候,我才可以拒绝。

其实他不需要你教他办法的。

所以我说第一个部分,如果一个人呢,一个来访者,他老是来问我们,那我怎么办呢?

怎么办,我们自己首先心中就要警醒,我没有懂他,他真正焦虑的部分没有被击中。如果大家自己有被分析,有做个人体验这样的话,你们就可以去体验到:

当你的焦虑升起的时候,你的咨询师是怎么击中那个焦虑的。当那个焦虑被理解,被击中了之后,你的焦虑是怎么放松下来的。

你有这样的体验,你就可以明白,真正的解决焦虑不是给办法,是理解他,言说他,看到他。这个才是真的可以缓解我们焦虑的办法。

好,这是第一种情况,如果一个人老问你怎么办,我们首先要反省,是不是我们没有理解到他。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来访者可能不适合动力导向的咨询。

动力导向的咨询,对人是有选择的,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什么样的人适合呢?是有思考空间的人。他有思考能力,有一个空间去想这些东西。

就拿我刚刚举的那个例子来说,这个人他可以跟我们一起讨论,他为什么那么害怕拒绝,然后你给的这些解释,他可以在自己的心智空间里面去思考。这样的人才适合动力导向的。

如果你这些你都做到了,你去理解了他的焦虑,但没有用,他还是会问:“那我要怎么样才能不把自己放在绝对受害者的位置上?”显然他不能吸收你的这些思考,不能吸收你对他的理解,很有可能是他不适合动力导向。

这种情况下,可以推荐来访者尝试其他的流派,比如认知行为治疗等,咨询师需要有甄别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精神分析动力导向的心理咨询。

- 好课推荐 - 

课程含“曾奇峰65集初级视频”
曾奇峰付丽娟双师授课

- 报名方式 - 

第15期升级版 开启报名
65集视频观看已开放
扫码 或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答疑老师:李亚  文字整理:花花


付丽娟老师会在自己的视频号持续更新好内容,欢迎关注



“阅读原文”即刻报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精神分析10年深耕,助你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