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内省能力?

情感   2022-10-05 10:05  

UM心理咨询能力训练中心 

本文禁止转载(包含已开白账号、已授权的其他平台)




提问:假如一个人表面很有亲和力,其实和周围的关系都走不近,因为他的内在总是想逃离,这是一种行为模式还是一种反移情?怎么理解这样的人还想做心理咨询师?

 

首先第一个问题啊,我觉得这肯定是一种行为模式,这也是一种情感模式。

 

就是他的情感永远都需要跟别人保持一种有礼貌的距离,当然情感和行为永远都是连在一起的,知情意三个方面永远都是连在一起的。

 

这个我们也说过很多,比如有人号称情感专家,但是如果一个情感专家他真正懂精神分析的话,他可能不好意思叫自己情感专家,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情感专家是能够看到情感中间的认知部分。

 

这个我就说到这儿,大家以后注意这个说法就就可以了,或者我们初级视频里面应该说过的,就是所有的情感都包括感受和认知两个部分。

 

好,然后这个不是一种反移情,反移情是什么呢?反移情其实是被对方刺激之后的一种反应。

 

而他跟所有的人都走不近的话,就表示跟别人对他的刺激没关系,而是跟他自己的固定的模式有关系,所以这是移情,不是反移情。

 

移情这个翻译真的有问题,我在视频里面说过的,移情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关系的模式,而我们说关系的时候就包括所有的东西了。

 

所以移情是一种关系的模式,它包含行为模式,包含情感模式,包含认知模式等等,总之就是移情,它无所不包。

 

然后怎么理解这样的人还想做心理咨询师?

 

当然了,心理咨询师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也是有自己的行为模型的。

 

比如一个咨询师,你看看我,就是我也显得比较亲切,然后比较愿意跟人帮忙,但是我跟来访者实际上是有非常冷静的距离的,就是因为我们中间有设置,一个星期只能见到两次,而且我还收他的钱,这实际上就划了一道很清晰的边界。

 

你说的这种人真的适合搞我们这一行,就是他想跟别人亲近,但是又亲近不了。

 

但是也有不适合的,因为他有可能想逃离别人的那个部分,实际上是因为想逃离,把别人的内心世界看得太清楚了之后,要么让自己失望,要么通过看清楚别人,也看清了自己之后产生的某种自恋性的创伤,或者抑郁等等。

 

所以我刚才说了,就是这样的人,即适合做我们这一行,又不适合做我们这一行。而且有很多人他选择职业本身,就是在加强他已经有的防御。

 

比如问题里说的,他又想跟人亲近,但是又走得不太近,通过做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会加强他这种防御,因为我们本来就不允许跟来访者在生活中间走的太近了。


我们在咨询的50分钟时间里面走近是可以的,在生活中不能走得更近,所以这样的人,他如果做这个职业的话,他这种防御会变得更加深,我这个不知道对他是好事还是坏事。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比如说我选择做军人去打仗,一方面当然有高尚的那个部分,就是保家卫国什么的。

 

但是我们从精神分析这个角度来说,有可能他在防御,就是深度的思考,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有可能在防御自己的情感,因为我只要听命令就可以了,就是不用思考太多。

 

或者是他在用这种方式来防御保护他比较低的攻击水平。那个意思就是他的攻击性水平可能没有足够的象征化。

 

这样的人的继发性获益是什么?

 

就是可以保护他既定的行为模式,而不需要让自己通过彻底的改变来适应这个职业,因为他本身就具有这个职业所有的特征。

 

我们相反的例子也很好玩,就是我们假设一个人他动不动就跟别人走得非常近,跟别人推心置腹,见面就搞得火热,这样的人就是对自己的防御太浅了一点,就是他实际上是不适合我们的这个职业的。

 

因为他过度暴露自己的兴趣可能要远远大于他探索别人的内心世界的兴趣。

 

另外的,比如说连表面都不亲和,就是非常的拒绝,满脸的严肃,看别人都不顺眼,这样的人当然也不适合,甚至更加不适合我们这个职业,我们这个职业还是应该人格里面有一点点自然而然地托举别人的力量。

 

就是愿意别人变得更好的这种愿望和能力,如果通过PUA这种方式让别人看清楚自己,或者让别人变好的话,显然这个不是我们这个职业应该干的。




提问:「面质」和给出「解释」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如何发现来访者的哪些语言是关键的?他到底在说什么呢?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面质和解释都是解释,教科书上说,面质实际上是一种比较表面的解释,就是解释得比较浅,就是我们做的动作是浅的。
 

比如说我们只不过是在面质他一个冲突而已,比如在面质他在亲密关系中间,既想亲近,但是又拒绝的这种矛盾,就是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矛盾上面来。

 

这看起来非常浅,但是实际上它后面是有非常深的动力学解释的。

 

我还是直接回答你的问题,首先呢,就是面质是解释的一部分,是比较浅的解释,我们把它叫做面质,它的定义就是让来访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上面,这个就叫面质。

 

在我的中级班里面,我们有两天的时间,就是专门做面质和澄清的技术。

 

让一个人在那里说20分钟,然后我们训练怎么样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过的地方上来,本质上这是已经给出解释了,只不过是没有做更深的解释,或者是没有做起源学解释。

 

比如对这个来访者说,你现在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又渴望又拒绝的矛盾状态是怎么来的,这听起来更像一个解释,但是我们不要忘记面质是解释的一部分。

 

然后第2个问题,怎么样发现来访者的哪些语言是关键的?

 

弗洛伊德说过一个办法叫均匀悬浮注意,这个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间的状态完全都不一样。

 

日常生活中间我们会抓重点,就是这个人叽里呱啦在那里说了十分钟,有可能他想说的就是一句话,一个观点,那我们抓住就可以了。

 

但是在精神分析的场景下,跟这个完全相反,如果一个人他在叙述的十分钟之中间重点特别突出的话,这个部分有可能是对精神分析来说是最不重要的。

 

而最重要的有可能是他在十分钟的叙述中间,轻描淡写带过的那些东西才是真正重要的,这跟日常生活中间我们的看法完全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太适应精神分析那些有一点变态的搞法的原因。

 

弗洛伊德所说的均匀悬浮注意,就是对抗我们抓重点这种习惯的。

 

他的意思是什么呢?他的意思是我们的注意力要分布在来访者叙述的所有的事情上面。

 

比如说他叙述了20个点,我们在每一个点上面都分配平均注意力,就是一样的注意力,我们绝不会被他引诱,他重点突出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大部分就放上去了;或者是他轻描淡写地说一个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注意力就从这些事情上面分开了,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均匀悬浮。

 

这样子就不会漏掉潜意识里面所暴露出来的真正的重要的东西。

 

当然,我个人觉得,精神分析师的倾听,真的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因为我们在非精神分析的意识层面,待的时间太长了,我们每天都在这个状态之间。

 

但是,我们意识层面所指挥的那些行为,看起来是被意识指挥的,实际上是被潜意识指挥的,这个我们非常的不习惯,所以我们也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通过学习,通过训练,使我们能够一眼就看到的这个人意识之下的潜意识的风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人内省能力如何?内省过度是否会变成自我攻击?如何觉察和区分?


首先,内省的意思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别人,来看看自己内心世界的整个心理过程是什么样的,有些什么内容。

 

这种内省本身就包括要识别:我到底是不带评判地观察呢,还是我已经有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说好和坏,符合道德和不符合道德的,这个本身就是一种内省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在内省之后有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抑郁、自责等,那么这样的内省就是自我攻击。

 

总结一下,如果你内省了之后变得非常通透,非常清楚地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是更好的,那么这就叫内省,不包含自我攻击。

 

但是如果你内省了之后,你变得情绪低落,变得更加焦虑,变得更加人际回避,意思就是我看到了我的一些问题,对自己做了一些攻击之后,都不好意思见人了,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你就不是在内省,而是在自我攻击。

 

如果你回忆你过去的经历,感觉到你自己在使用所谓内省的时候,有刚才我说的那些自我攻击的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后果的话,这就表示你的内省不是真正的内省。

 

我个人有一个建议,这个时候是需要有一个客体跟你在一起的,说简单一点就是你需要见一个心理咨询师,然后你在他的帮助之下做与内省有关系的事情。

 

还有内省和自我攻击,还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在一个人内省的时候,他获得了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些好处之后,他会对内省上瘾。

 

而且我们见到过在生活中间有一些人,他们会因为自己习惯内省而有某种道德上的优越感,或者是人格上的优越感,这个可以理解,内省毕竟是一个智者的特征之一。

 

但是自我攻击呢,也会让人有成瘾性,不断地强迫性重复。因为这种自虐的状态,有可能让他有某种快感,这种快感同样的也会上瘾。

 

马上可能就有人要问,为什么一个人通过自我攻击会有某种快感?

 

这后面有很多的解释了,其中之一就是因为在早年的关系中间,某一个人对他施虐,对他进行一些恶毒的评价,等等,然后这种恶毒的评价里面包含某些性虐待关系中间的施虐的快感。

 

然后这个人能够感觉得到,在对方对自己做这样的事情时,激活了他内心里面因为受虐而产生的性的快感,然后这个行为就被固化了,以后在跟他人的关系中间,他可能会享受受虐的快感,而没有别人对他施虐时,他也会通过自我攻击来获得相应的快感。

 

当然我们需要强调一下,就是这样的受虐的快感,是潜意识层面的,是需要深度地自我觉察,需要精神分析这样一个工具,甚至需要精神分析师这样一个人作为镜子才能够让自己看得到的。

 

精神分析在说自我攻击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不仅仅只是我们刚才说到的自责、内疚,还包括比如有些人过度的节食,还有一些人回避任何有可能导致自己快乐的事情,这些东西都叫做自我攻击。

 

我们还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办法来判断一个人的内省能力如何,就是给他一个动力学的解释,看看他能不能理解我们在潜意识层面看到一些问题之后反馈给他那些东西。

 

这中间有很多的例子。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强迫洗手,当一个人一天洗300次手,每天要用三吨的水,或者是两三天就可以用完一块肥皂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给他一些解释。

 

比如我们会说,如果仅仅是从洗干净泥土,细菌这个角度来说,你好像洗那么多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你可能每天最多洗十次手就可以了,但是你竟然洗了300次,那么多出来的200多次,有没有可能你想洗的是别的东西呢。


比如你想洗掉的是某种道德上的堕落感,或者是某种与性的幻想、攻击的幻想有关的这些念头。

 

看他能不能从这种象征层面来理解这些东西。如果他告诉你,你说的我听不懂,或者说你这说的这些内容让我觉得你好像比我更厉害。

 

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你还可以试两三次,如果你再试两三次之后,他还是那种完全没办法理解,反而认为你在说某种外星人的语言的话呢,我们就需要对这样的人放弃精神分析治疗,这样的人可能更适合行为主义治疗、人本主义治疗,或者更适合药物治疗,而不太适合精神分析。
 
需要说一下,就是在中国一线工作的心理咨询师,有70%-80%是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的。


但是我不认为我们的来访者中间有70%-80%的人适合动力学的治疗,所以我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面,其他的学派可能会有长足的发展。


因为有很多人他是不适合精神分析治疗的,而适合更加简洁的方式。


- 好课推荐 - 


课程含“曾奇峰65集初级视频”

曾奇峰付丽娟双师授课


- 报名方式 - 


第15期升级版 开启报名

65集视频观看已开放

扫码 或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答疑老师:曾奇峰  文字整理:花花


付丽娟老师会在自己的视频号持续更新好内容,欢迎关注


“阅读原文”即刻报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精神分析10年深耕,助你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