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人为什么都会好奇别人眼中的自己?

情感   2022-09-28 09:14  
UM心理咨询能力训练中心

今晚19点直播,一键预约不错过

* 本文节选自《案例督导录像大课》中曾奇峰老师的咨询解析。(本课程内的咨询均为模拟咨询)
* 本文禁止转载(包含已开白账号、已授权的其他平台)。

这是一位自己也是咨询师的来访者,在这一节咨询里她谈到自己和家人的关系。来访者和哥哥,在家庭动力里做了一笔交易,哥哥扮演了好孩子,自己扮演了那个相对来说差一些的孩子。谈到和哥哥之间的竞争,来访者也联想到了自己和丈夫的关系。

来访者说自己的老公太好了,咨询师捕捉到了这句话背后来访者的“不配得”感,似乎自己配不上老公对自己这么好。

这时来访者说:“可是我也不差啊”,咨询师说:“是的,你很优秀。”

本次督导就从这句“你很优秀”开始。


为什么要表扬对方?

优秀有可能是对不优秀的防御。

当咨询师对来访者说“你很优秀”的时候,来访者可能会觉得你是在说我不优秀,要不然我不会拼命的让自己变得优秀。

我还觉得咨询师对来访者说“你很优秀”,是在掩饰自己看到了来访者不那么优秀的地方,主要是害怕自己看到了来访者不优秀的地方,而见诸行动。

比如说直接批评来访者或者看不起来访者,所以表扬来访者说你很优秀来掩盖自己内心里面对来访者的攻击。

有很多人谈自己看心理医生的体验,说心理医生对他们有很多的表扬。诸如刚才说的“你很优秀”,来访者在面对这样的表扬的时候会觉得咨询师是在骗自己,因为他们真正感觉到的是我没有你说的那么优秀。

甚至有些来访者会认为这是心理医生的一个职业病,就是动不动把来访者表扬一通。

来访者在反馈咨询师对自己的赞美的时候,还一个常见的感受的表达,就是:“你这么用力的表扬我是不是因为我太差了,所以需要来自你的如此之多的支持性的反应?”

再说一个来访者在面对咨询师的表扬的时候,有可能的反应就是他心里可能会想,你可能是不知道对我说什么好了,所以你就把我表扬一通,反正表扬我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在此之前,咨询师对来访者说:“也许你觉得你配不上你老公”,来访者的反应是:“我也没有太差”,也就是“我也不至于配不上”,这个反应有可能会导致咨询师觉得自己攻击了来访者的内疚感,这个内疚感一直都在那个地方。所以咨询师找了一个机会,用表扬来访者说你很优秀来缓解前面攻击了来访者之后的内疚感,这是为了一个平衡。

我们看到咨询师在说出你很优秀这几个字的时候,几乎没有犹豫,就表示她在这个之前已经做好了随时准备,用这种方式来缓解内疚的准备。


请你评价我

来访者问了咨询师一个笼统的问题,就是:“在你眼中我是什么样子?”

一般来说,如果来访者问这样的笼统的问题的时候,就表示她正处在阻抗的状态中间,意思就是她在回避细节。

心理咨询师的确是作为一面镜子来反射来访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们反射的是每一个细小的时段、细小的点,而不是给一个笼统的总的反应。

我们猜测一下,她问这样一个笼统的问题,有可能是希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我估计她可能是想得到一个婴儿般的答案,就是我是一个好的婴儿还是一个坏的婴儿

就像我们在小时候看电影一样的,我们需要在第一时间判断电影里面出现的某一个人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判断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

我们长大以后看电影,就会放弃简单的把某一个电影里面的角色判断成好人或坏人的这一标准。

我们会通过这个角色在电影里面所呈现的某一个细节来看一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比笼统的判断好和坏显然要高明得多。

如果我是咨询师,在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可能会这样对来访者反馈,就是:

“你想知道在我心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没有可能你只不过是在检测一下你把我控制的怎么样,是把我控制的,会认为你是一个好人、优秀的人还是把我控制的,我不认为你是一个好人或者是优秀的人,你会通过我对你的反馈来判断你对我的控制是否成功。”

还有我也觉得这种问题本身是一个自我功能外包。当然我们一般会说去看心理医生,就是找一个镜子了解一下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是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早年有很好的客体关系,所以他们在成年之后都不需要去找一个心理咨询师来看看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判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自我功能上面没有外包。

所以咨询师面对需要找一个外人来判断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情况时,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他恢复自己能够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能力。

从防御这个角度来说,我不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为了防御,我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后的痛苦。

所以在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上面保持糊涂,因为这个糊涂会让自己觉得舒服,而把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判断留给他人,这个当然也是一个跟他人建立链接的努力,这也是一个移情性的反应。

意思就是我还保留着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候的感觉,就是我不必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爸爸妈妈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了。

咨询师在这个问题上反馈来访者,说如果我回答你了你是否就相信呢?来访者表示自己的确不一定会相信。

为什么我去找一个人让他告诉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他告诉我之后,我又为什么不会相信?就是因为我潜意识里面找这个人的目的本来就不是想让他告诉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想控制这个人对我的看法。

当这个人告诉我的内容跟我自我判断是一致的时候,我表面上是相信的。但是当这个人给我反馈的和我期望的不一致的时候,我可以表示不相信。

所以这实际上还是一个关于控制和被控制的游戏。


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利用”

来访者还对咨询师的反馈评价说:“你刚才说到重点了。”

我如果是咨询师,来访者告诉我,我说到重点的时候,我的反移情的感觉会是表示怀疑,因为她认为的重点和我认为的重点不一定是一样的。

均匀悬浮注意的意思就是对来访者所说的所有的东西分布同样的注意力,意思就是没有重点和非重点这样的区别。当来访者直接指明哪一点是重点的时候,这有可能表示她在回避更重要的东西。所以这是一个阻抗的表现。

咨询师在谈话里做了一个很好的面质,面质来访者把来看心理咨询师当成了一个任务,当成了一个强迫性的仪式的行为。就是做这一行需要有这样一个过程,这是典型的对探索内心世界的阻抗。

我们在生活中间可以也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把看心理医生当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跟抽烟喝酒是差不多的,就是不做一下这个事情,好像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在这样的人的自我体验中间,他们所获得的领悟是有限的。

这个面质后来访者表示不舒服,我的理解是咨询师通过刚才的这个面质,扩大了来访者自我意识范围,使她觉察到了自己以前完全没有觉察到这个部分,让她有被冲击的感觉。

来访者说也许自己是有一点在利用咨询师,咨询师再次做出了强有力的面质,非常干脆的回答了自己对利用这两个字的理解,对这个两个字的理解是中性的,就是无所谓好和坏。

来访者对这个反馈的反应就是我轻松了很多,这个轻松也要做一下动力学的理解。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就是觉得我如果利用别人的话,就相当于潜意识里把别人谋杀了。

这种感觉的起源学的解释是:

“在早年我跟父母的关系中间由父母那里传递过来的信息是这样子的,就是孩子如果你继续再要我给你更多的东西的话,我没有了。所以你想要我给你更多的东西就是谋杀我。”

当父母亲在给予爱或者是给予其他的什么东西的时候,有这样的匮乏的感觉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形成另外一种匮乏,就是成年之后就没有办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和人际关系等等。

这就是我们看到人和人之间有那么多差异的原因。

有些人可以利用环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让自己日子越过越好,有些人不能。有些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他的智能手机,把它作为一个帮助自己的最好的工具,而有些人只是用庞大的手机功能的一部分。


与钱的关系


来访者说到赚钱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自己的老公一定付出了很多。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认知的扭曲。

上一篇文章说到过我们跟钱的关系是我们跟父母的关系的投射。当我们早年从父母那里获得爱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的时候,我们在成年之后就会觉得获取金钱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件艰辛的事情。

我们见到过很多的很有钱的人,我相信如果我们对他们做访谈的话,他们可能不会觉得获得那么多的金钱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而会觉得赚钱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如果我们从赚钱、工作中间不能够获得乐趣,而是赋予它以过度严肃的或者是过度艰辛的意义的话,这表示我们的内心里面有严重的俄狄浦斯冲突,意思就是金钱带给我的快乐让我有内疚感,所以我需要赋予赚钱的过程以受虐的意义。

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子的。刚才说到赚钱的过程不应该是艰辛的,而应该是充满乐趣的,还有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子的。

学习这个过程本身应该给我们带来快乐。当我们说我们学习需要刻苦的时候,已经因为俄狄浦斯冲突而把学习的过程看成了一种受罪。

尤其是当我们所获取的金钱过度的超过我们父母辈所获取的金钱的时候,俄狄浦斯冲突就有可能被激活。

这个时候不管是赚钱的过程本身还是赚钱之后,我们的那些感受都会被我们赋予以某种罪恶的色彩,以至于我们不敢充分的享受。

简单的说,有俄狄浦斯冲突的人在与钱有关系的事情上面会有以下三种表现:

一种就是让我赚不了钱。
第二种是赚钱的过程让我觉得是受虐。
第三种表现就是我没有办法享受金钱带给我的快乐。

曾奇峰

编辑:李雅蕾

本文节选自《案例录像督导大课》

完整精彩内容欢迎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点击预约 心理咨询


今晚19点,吴小进带你解飞翔梦、坠落梦、鬼梦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精神分析10年深耕,助你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