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每日文摘

2024-11-25 07:30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2060篇学习笔记

★摘抄自2024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01   枣庄的枣(杂记)

枣庄确实是产枣的。当地诗人有句“枣庄有枣在阴平”,枣庄市峄城区的阴平镇是全国有名的“长红枣”生产基地,种植面积3万多亩,俗称“万亩枣园”,是枣庄的一张名片。长红枣个大、肉多,成熟的时候如红色玛瑙,看相没的说。吃起来脆甜,枣味特别浓,用当地人的一句话说,“像枣”。阴平人种植长红枣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唐朝,万亩枣园里单是百年以上的老枣树就有几百棵。枣农说,这漫山遍野的枣树都是一代一代枣农从这些老的枣树上嫁接分蘖出来的,枣虽然是现代人种的,但还是古时候的种子。风趣的枣农说到这里,摘下几颗枣子让我们尝。放在嘴里,果然清脆香甜、枣味浓烈。枣农说是不是唐朝的味道?大家便笑起来,都说是。
  枣子成熟之后,在枣树下铺几块五颜六色的床单,寻一根长长的竹竿过来,在枣树上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地敲几下,枣儿便扑簌簌地落下来,一会儿工夫就布了厚厚的一层。这时候会有几个枣农过来扯起床单的四角,或提或抬把这些枣子弄到一块宽敞的场地去晒上几个大太阳。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一户人家摘枣,也赶过去帮忙凑热闹。女主人也高兴,就抓枣子让我们吃。枣晒上几天之后,水分就会蒸发,枣子也会干瘪,只剩下了糖分和枣肉,这时候的枣子最甜最好最筋道也最有嚼头,吃在嘴里软软的糯糯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口感。说得兴奋,听的人就有点流口水了。有人提出想尝一尝晒过的干枣。女主人向前方用手一指,那里好像是一片麦场,不过上面已经不是麦子而是大枣了,一片片一方方,也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也有不规则形状的,中间隔着窄窄的小道,大约每一方属于一户人家,但是颜色都是红的,都炫目,都好看,都诱人,远远看去像一片红色的海洋。有几个拍短视频的人在那片红色的海洋里摆着各种姿势,不时地发几声咯咯的笑声,使这片红色的海一下子生动起来。


02   身边的芬芳

秋天的开幕,要是没有桂花树一树一树开花来,肯定不够盛大隆重。一粒粒桂花在风中飘落,日子也芬芳了起来。我眼里的桂花树,总是寂静、平和,时间到了,温度合适了,密密匝匝的绿叶中间就会一齐花开生香。
  总见爱人在忙家务之余,倚于北窗看那几树桂花。她会问我,闻着气息没有?身处这情景,我的思绪忽地跑动了起来。
  跑回一个夏秋之交的早晨。我所住单元的楼道里,响起孩童的声音:“妈妈,妈妈,我爱你。”由声及人,平日常常相逢在楼梯口的小女孩活泼泼的脸蛋,当即化作我眼前特写的生动。爱人对我说,小家伙的妈妈生了二胎,刚刚满月,她有妹妹了。女孩的爸爸妈妈是六七年前住进来的,当年他们结婚时装饰于楼梯扶手上的迷你“囍”字,红字金边,还在那儿泛着光。门前的楼道保洁,已换了好几副面孔,但如有默契似的,几个“囍”字贴纸始终没被清除,还完整地保留着。每次看见,觉得这是他们小两口给予生活的一种默默祝福和承诺。此时听见他们家孩子的那声“爱”,我忍不住放下早餐的碗筷,轻轻推开门去,暗暗希望与小家伙的快乐无邪更近一些。我没有弄出响动,站在门前看女孩说着话、跟随妈妈一步一跳上楼的背影……
  我的思绪又跑往公交站台。7点多的晨光中,人来人往。见一幕:一男子骑着摩托车停下,后座女子攀一把男子的臂膀,慢慢下车。她从男子手里拎过早点,两人说了些话,男子重新发动车子骑走了。这位女士等公交来,吃着菜包子,包子冒着热气。她注视着男子进入车流,嘴边有淡淡的、但显然是甜甜的笑……当天晚间,我在日记里记下这一情节:一个早晨的芬芳。


03   从历史长周期把握世界大势

初夏的利马,一树树黄钟花簇拥绽放。太平洋的海风轻拂着“花园之都”,捎来友谊与合作的讯息。
  “希望您拨冗出席202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再次进行国事访问。”一年前,美国旧金山,秘鲁接棒亚太经合组织2024年东道主,博鲁阿尔特总统第一时间向习近平主席发出诚挚邀请。
  邀约穿越四季,情谊跨越山海。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习近平主席乘坐的专机抵达利马卡亚俄空军基地。在机场迎接的秘鲁部长会议主席阿德里安森紧握习近平主席的手:“谢谢习主席!您的到来令我们欢欣鼓舞。”
  东方大国的外交足迹,彰显着开拓与进取、格局与担当,映照着其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2013年以来第六次赴拉美“走亲访友”,时隔8年再次到访太平洋对岸的“邻居”。一切是熟悉的,一切又是焕新的——
  从太平洋海岸到安第斯山谷再到亚马孙河畔,古老斑斓的土地上,“中国情”更加浓烈,“中国热”愈发澎湃。
  潮起东方,气象万千。从中秘关系到中拉合作,从亚太经济到全球治理,动荡变革的世界里,中国机遇之于全球发展的推动力更加强劲,中国方案之于人类进步事业的引领力更加凸显。


04  小故事与大道理(人民论坛)

以文载道,方能致远。把握好小故事与大道理的关系,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方法。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会讲故事是人的天赋。从竹简到绢帛再到壁画,乃至今天的书纸、影像、舞台……故事的载体在更新,但好故事的标准变化不大。历史故事要口耳相传,时代故事要脍炙人口,都需要提供充足的信息增量、情感增量或者价值增量,如此才有了引人入胜的内核。所以,讲好故事,不能不讲道理。
  道理往往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是从道理到道理,就容易陷入空对空,导致晦涩难明,难以吸引人。要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就必须经历形象化的过程,诉诸情感产生共情,进而引发共鸣,形成共识。故事,通俗而鲜活,恰恰可以明理、载道、融情,人们常说,“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所以,讲通道理,不能不讲故事。
  只有当“小故事”与“大道理”实现深度融合,才能达到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境界,实现“理性的说服”和“感性的认同”。
如果说“做好中国的事情”,是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这些“大道理”,化为气象万千的现代化图景;那“讲好中国的故事”,就是用群众可亲可感的“小故事”,去印证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