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229《苏秦说李兑》
苏秦说李兑曰:“洛阳乘轩里苏秦,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羸幐(léiténg),负书担橐(tuó),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造外阙(què),愿见于前,口道天下之事。”李兑曰:“先生以鬼之言见我则可,若以人之事,兑尽知之矣。”苏秦对曰:“臣固以鬼之言见君,非以人之言也。”李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寄宿人田中,傍有大丛。夜半,土梗与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使我逢疾风淋雨,坏沮,乃复归土。今汝非木之根,则木之枝耳。汝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氾(fàn)滥无所止。’臣窃以为土梗胜也。今君杀主父而族之,君之立于天下,危于累卵。君听臣计则生,不听臣计则死。”李兑曰:“先生就舍,明日复来见兑也。”
苏秦出,李兑舍人谓李兑曰:“臣窃观君与苏公谈也,其辩过君,其博过君,君能听苏公之计乎?”李兑曰:“不能。”舍人曰:“君即不能,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
明日复见,终日谈而去。舍人出送苏君,苏秦谓舍人曰:“昨日我谈粗而君动,今日精而君不动,何也?”舍人曰:“先生之计大而规高,吾君不能用也。乃我请君塞两耳,无听谈者。虽然,先生明日复来,吾请资先生厚用。”
明日来,抵掌而谈。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袭,黄金百镒(yì)。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
【译文】
【注释】
1.李兑:李兑(生卒年不详),即奉阳君,战国时期赵国权臣。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传国于少子何,是为赵惠文王。后四年,公子章(武灵王长子)不服,与其相田不礼作乱,他与公子成起四邑之兵平乱。公子章败后,逃入主父(赵武灵王)所居沙丘宫,他又与公子成围沙丘宫三月余,主父饿死。后李兑以功升司寇,专国政,继任相国,封奉阳君。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年),李兑与苏秦发动赵、楚、魏、韩、齐五国攻秦,迫使秦废西帝称号,归还部分所侵赵、魏之地。
2.乘轩里:乘轩,释义为乘坐大夫的车子,后用以指做官。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东侧,有个村子叫太平村,就是以前的乘轩里,“乘轩里”大约常有乘轩的贵官经过,因而得名(轩是带遮阳圆伞的车,现在的车敞蓬为美,当时的车有伞高贵)。
3.家贫亲老:意思是指家里贫穷,父母年老。旧时指家境困难,又不能离开年老父母出外谋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约其亲者,非孝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子路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禄而仕。”
4.罢车驽马,意思是破车劣马,比喻清廉俭朴。“罢”通“弊”。
西汉·刘向《说苑·臣术》:“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以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
5.桑轮:桑木车。言其简朴。
6.蓬箧:蓬草编的车厢。蓬,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中心黄色,叶似柳叶,子实有毛(亦称“飞蓬”)。箧: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
7.羸幐(léiténg):同"羸縢",缠着绑腿布。羸,通“累”。缠绕,困住。縢,绑腿。
羝羊触藩,羸其角。——《易·大壮》
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易·姤》
8.橐(tuó):橐同“橐”。盛物的袋子。
9.阙:(1).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
(2).阙(què):借指宫廷,帝王所居之处。后也借指京城。
10.郭门:意思为外城的门。
《左传·昭公二十年》:“寅闭郭门,逾而从公。”
唐·韩愈《过南阳》诗:“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
11.寄宿:借宿;借住。
唐高适《寄宿田家》诗:“今夜早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12.坏沮:犹毁坏。
城郭坏沮,蓄积漂流。——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三日之后,水盛土散,稍坏沮矣。坏沮水流,竟注东去。——汉·王充·《论衡·感虚》
13.非……则:在古代汉语中,否定副词“非”与连词“则”常常配合着用,构成“非……则……”的格式,表示选择关系,一般译成“不是……就是……”。例如:
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夷戎狄之人也。(《国语·郑语》)
——这里所住的,不是王的支子、胞弟、外家,就都是蛮夷戎狄那样的人。
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韩非子·显学》)
——所以断然根据先王的理论,完全肯定尧舜等人的,不是愚蠢,就是欺骗。
有时,也用“即”代换“则”,如: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转·襄公八年》)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意为“不是他们的父兄,就是他们的子弟”。
古人是如何表示“不是……而是……”那一类分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呢?一般是在前一分句句首加一个副词“非”,以示否定;后一分句直接陈述,句首不用任何关联词语,只在句末加一个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的助词“也”。如: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
——(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理,而是能力不够呀。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非我也,岁也。”意即“不是我(害死的)。而是由于年景不好。”“非我也,兵也。”意即“不是我(把他杀死的),而是兵器杀的。”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句式。
后来,语言发展了,当然也就又有了表示这类并列关系的其它格式。如:
拾视之,非字而画。(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拾起来,看那纸上,不是字,而是一幅画。
不过,在古代汉语中,“非……而……”这种句式,往往表示选择关系,这是不能忽视的。如:
夫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战国策·楚策》)
这里的“非秦而楚,非楚而秦”意即“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如果错误地理解为并列关系,译成“不是秦国,而是楚国;不是楚国,而是秦国”,就扞格不通了。
非父则母,非兄而女以也。(《墨子·明鬼》)
句中“而”“则”互文,“而”犹“则”也。杨树达先生在《词诠》中把这样的“而”字称为“承接连词,‘则’也”。
高中语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有句云:“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前后两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明朝初年文名最高的宋濂,给就读于南京国子学的马君则写赠序,分析学子们假若“业有不精,德有不成”的原因,大约是不至于绝对排除“天质之卑”,而全部武断地归结为“心不若余之专耳”的。用“不是天资差,就是不如我那么专心”来表达,意思依然显豁,而语气要婉转得多,思维也周密得多。
14.氾(fàn)滥:氾(fàn):异体:汎、泛。“氾”与“泛”意思相同,两字的“声符”是互为异写。“氾”或“泛”是大水漫流;淹没,转义为“溢出”。“滥”指水位超过警戒线(古代的水位警戒线用蓝色颜料标示)。故“氾滥”或“泛滥”的词义均为:大水漫溢。
这里指浮游于水上。
①《楚辞·刘向<九叹·忧苦>》:“留思北顾,涕渐渐兮;折锐摧矜,凝氾滥兮。”王逸注:“氾滥,犹沉浮也。”
②汉司马相如《大人赋》:“奄息总极氾滥水嬉兮,使灵娲鼓瑟而舞冯夷。”
③南朝梁陶弘景《寻山志》:“鸥双双以赴水,鹭轩轩而归田。赴水兮泛滥,归田兮翱翔。”
④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鼓棹清流,随波泛滥。”
15.主父:指赵武灵王。战国赵武灵王传位于次子惠文王后,自号主父。
16.抵掌:击掌。指人在谈话中的高兴神情。亦因指快谈。
17.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