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信真|君子之交——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的故事

文摘   2024-11-05 06:21   北京  
君子之交
——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的故事
         

 

作者  信 真

         

 

提起贾大山的名字, 

大家可能觉得有些陌生, 

许多人不知, 

他是一位 

曾让习近平3次流泪的小说家。

         

 

1982年 

习近平到河北正定县任职后 

登门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贾大山 

两人虽然第一次见面 

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

         

 

习近平在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时,与作家贾大山纯洁、健康、真诚交往的一段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贾大山是河北正定县人,1964年作为下乡知青到正定县西慈亭村插队务农,后调至正定县文化馆。历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七十年代,贾大山开始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河北文学》等杂志发表作品。其创作主题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通过对底层人物的个性描绘反映农村社会现实。

         

 

1982年,来到正定任职的习近平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就是作家贾大山。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此后的几年里,他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两人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

         

 

作为一名作家,贾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习近平后来感念:“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从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1982年冬,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反复动员劝说下,贾大山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习近平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他本身就来自于群众,他不愿意做官,是我生拉硬拽让他去当县文化局局长。”贾大山不负习近平的信任,为正定文化事业呕心沥血。

         

 

1985年5月,习近平即将调离正定。分别的那一晚,两人又一次长谈,临别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997年,贾大山罹患癌症,不幸去世。习近平撰写《忆大山》一文,回忆与贾大山在正定的宝贵情谊。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起已逝故人贾大山:“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总书记勉励文艺工作者们“象贾大山那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近年来,多家媒体刊登了习近平忆故友贾大山的旧文《忆大山》,文章历数了他与贾大山十余年的交往情谊。

         

 

   

文中写道:“作为一名作家,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他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他往往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最近《贾大山小说精选集》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这位在八十年代颇有名气的作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该书收录了贾大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取经》、《花市》、《梦庄纪事》、《莲池老人》等一批短篇作品。

         

 

  贾大山是河北正定县人,1964年作为下乡知青到正定县西慈亭村插队务农,后调至正定县文化馆。历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七十年代,贾大山开始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河北文学》等杂志发表作品。其创作主题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通过对底层人物的个性描绘反映农村社会现实。

         

 

   

贾大山创作于七十年代的《取经》等作品,主要以政治视角写基层干部;八十年代的“梦庄纪事”系列则不再直接写政治,而是写生活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普通农民的人性及人情;九十年代之后的作品意在发掘人性的共通之处。“在这个世界里有乐观的辛酸,优美的丑陋,诡谲的幽默,冥顽不化的思路和困苦的温馨。”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对贾大山作品的评价。

         

 

贾大山的小说《取经》在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与他一同获奖的还包括作家王蒙、刘心武、贾平凹等人。此外,他的作品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赵三勤》则被收入日本银河书房出版的《中国农村百景》。在八十年代的文学界,贾大山与贾平凹一起被称为短篇小说“二贾”。然而,在54岁之时,贾大山却不幸因病离世。

         

 

铁凝回忆说:“他曾发表过50多篇小说,却在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小说集,在九十年代已不能说是当红作家。但他却不断被外省文友们打听询问。在‘各领风骚数十天’的当今文坛,这种不断地被打听已经证明了贾大山作品留给人的印象之深。他一直住在正定城内,一生只去过北京、保定、石家庄、太原。1993年到北戴河开会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见了海。”    

         

 

而今,贾大山的作品集终于得以出版,也让这位名噪一时的小说家久被时光掩埋的作品重现光芒。


对于贾大山的作品,不少人都对其中所蕴藏的“真”印象深刻。


贾大山的学生康志刚在回忆恩师时说:“在创作上他不赶潮流不跟风,而是根植于正定这块沃土,笔触深入老百姓灵魂深处,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弘扬真善美,鞭跶假恶丑。他很看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常对我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康志刚认为,贾大山是把写小说当作了佛教中的“布道”,给人心以警悟、以劝导。贾大山说他写小说,是要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增添一点清凉”。

         

 

贾大山看重自己的人品、文品,就像他曾在一篇小说中借着主人公,一个鞋店掌柜的嘴说过:“人也有字号,不能倒了字号。”

         

 

自然,也有不少人为贾大山没能获得更高的关注而感到不解。对此,铁凝说:“一些文学同行也曾感慨为什么贾大山的小说没能引起持续的应有的注意,可贾大山仿佛不太看重文坛对他的注意与否。河北省曾经专门为他召开过作品讨论会,但是他却没参加。问他为什么,他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小说发表时他也不在乎大报名刊,写了小说压在褥子底下,谁要就由谁拿去。”    

         

 

贾大山曾告诉铁凝:“这褥子底下经常压着几篇,高兴了就隔着褥子想想,想好了抽出来再改。”铁凝在为《贾大山小说精选集》的序中这样写道:“在贾大山看来,似乎隔着褥子比面对稿纸更能引发他的思路。隔着褥子好像他的生活能够沉淀得更久远、更凝练、更明晰。隔着褥子去思想还能使他把小说越改越短。这让我想起了不知是谁的名句:‘请原谅我把信写得这么冗长,因为我没有时间写得简短。’”

         

 

贾大山是一个虽然著名但并不算高产的作家,但有评论家这样说:“有一种作品,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欣赏,品味……有一种作家,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向他表达由衷的敬意。”这被认为是对贾大山其人其作品最好的定位。    

         

 

贾大山之子讲述父亲和习近平的情谊:经常一聊半宿。


1982年冬,贾大山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的反复劝说下,出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当时,贾大山不是党员,为了方便工作,习近平和县委特地给文化局破例开了绿灯:不设党组,人事任免可以在局长办公会上议决。这在当时的县级政府部门里算得上是“特区”了。

         

 

贾大山虽不太愿意为官,但既然当了这个局长,也绝不能含糊。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正定的文化事业“辛劳奔走”,这都被当时的正定当家人习近平记在心里,《忆大山》中写道:“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

         

 

贾大山的同事回忆说,在任期间,他非常重视当地古文物的保护、维修、发掘等工作,一旦确认某个文化项目需要款项,便会竭尽全力去跑款项,不达目的绝不休息。正定当地的钟楼、凌霄塔、大悲阁等古迹的修缮工程,都是贾大山去北京跑来的。    

         

 

贾大山的努力还得到了习近平的支持。这位县委书记曾亲自出马,帮助县文化局申请维修款项。

         

 

习近平在工作上也把贾大山当作榜样:“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贾大山不仅勤政、为官也很清廉。他这个文化局长干了9年,口碑一直很好:文化局里没有一笔吃喝账,经他手的文物修缮工程也从不铺张。习近平在《忆大山》中,也用“清正廉洁、勤政敬业”形容贾大山。在正定,习近平同样很节俭,下乡考察,在食堂吃饭,每顿都会付粮票,从不白吃白喝。当时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曾这样回忆习近平在正定的生活:他的床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旧木板,铺上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他出行也是轻车简从,只要不出城关,就骑自行车。

         

 

记者问贾永辉有没有见过习近平的补丁褥子,他想了一会儿说:“我没去过习近平当时的办公室,他在机关院里的生活我也不了解。但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那时候他来我家从不坐车,连骑自行车都少,通常都是步行,而且总是一个人来,没什么部下跟着。”贾永辉还告诉记者,父亲也跟他说过好几次。    

         

 

生活中,两人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正定,贾大山是出了名的孝子。临终前,他躺在病床上,还惦念着母亲的生日,要妻子回家陪母亲玩麻将:“娘生日哩,你回去吧,让娘开开心。娘要有这个意思,你就玩会儿,没这个意思,你再回来。”


在儿子眼中,贾大山是个严父。贾永辉说:“父亲通常很严肃,讲话的时候很少笑。对我和弟弟也很严厉,我们都有点怕他。父亲很注重我们的思想教育,要我们走正道,老实做人。”

         

 

习近平同样重视孝道,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的母亲齐心已近90岁高龄。习近平常常在饭后,拉着母亲的手陪她散步、聊天。在今年新年,习近平向全国人民致新年贺词的画面中,人们也看到了他办公室中摆放着陪母亲散步的合影。

         

 

1985年,习近平调离正定,前往福建厦门任副市长。临走时,他也没忘和老友再见一面。

   

贾永辉听父亲回忆,习近平当时走得很匆忙。午夜时分,他已经上床休息,听到敲门声起床开门,县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对他说,书记想见你。

         

 

贾大山就跟着去了县委一家招待所,习近平正坐在屋子里等着他:“我马上就要走了。”他才知道习近平要调走了。


两人依依不舍聊了起来,到了夜里两三点他才回家。

         

 

随后,习近平乘坐后半宿的火车离开正定。在《忆大山》中,习近平也记录了两人分别时的情景:“记得1985年5月我即将调离正定去南方工作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

         

 

贾永辉说:“第二天,父亲才告诉我们习叔叔去南方工作的事。那时,全家人一起吃午饭,在饭桌上,父亲很平淡地说习近平已经调离正定。那时父亲还是很严肃,看不出情绪上的变化。”    

         

 

习近平离开正定后,给贾大山去过几封信。每年春节,他也会收到习近平的贺卡,有好几次还接到习近平拜年的电话,“在电话里,父亲都会平静地问候,淡淡几句话。挂了电话后,父亲会跟我们说一句‘是近平的电话’”。

         

 

习近平也曾邀请贾大山到他现在工作的地方走走看看,但他总说工作忙,不愿意添麻烦。其实,贾大山一直关注着这位好友,经常向习近平周围的同志探询他的动向。两人虽然接触联系少了,但友情并未随时间逝去而淡漠。

         

 

习近平称正定为“第二故乡”,调离后,他曾5次回到这里。1997年2月9日,习近平再次回到正定,抽空赶往医院看望大山。“我又一次回到正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看望大山。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此时我心中已有一种预感——恐怕大山的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至此,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这时的大山,却显得非常平静,倒是先安慰起我来。”    

         

 

临别时,习近平还提出要与久卧病床的大山合影,这张照片便成了习近平与贾大山最后的一张合影。

         

 

就在习近平离开正定11天后,他接到了好友贾大山去世的消息。噩耗传来,习近平沉浸在悲痛中,但远隔千里,他只能托人送去花圈表示沉痛悼念。“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

         

 

17年后,贾大山忌日临近,《忆大山》一文的责任编辑康志刚将这篇文章重新发表在博客上,随后被《光明日报》转载。


习近平与贾大山之间的这份情谊才得以被更多的人知晓。而习近平对老友的怀念,至今能从他的文字中感悟至深:“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样匆忙,走得是那样悄无声息,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往期回顾
【名人故事】信真|时代的歌者——诗人贺敬之的故事
【名人故事】信真|中华脊梁系列:以身许国真英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故事
【名人故事】信真|中华脊梁系列:遥远苍穹   他是最亮的星——“两弹之父”朱光亚的故事
【特稿】信真| 将祖国的荣耀再次写满太空——祝贺神州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人物故事】信真|绿色情缘——军旅词作家纪连祥的故事
【人物故事】信真|名人名家系列:伟大的军旅作家——魏巍的故事
【名人故事】信真|国之栋梁系列: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事
【名人故事】信真|国之脊梁系列:“中国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的故事
【名人故事】信真|共和国脊梁系列:“中 国 氢 弹 之父”——于敏的故事
【人物故事】信真|成名一时  英雄一世——“见义勇为英雄战士”徐洪刚的故事
【名人故事】信真|将军与上甘岭——秦基伟将军的故事
【人物故事】信真|宝坻名家名人系列:“海鹰”壮举震海疆——战斗英雄纪玉宝的故事

【散文】信真|红 薯 情

【人物故事】信真|腹有诗书气自华——军旅诗人石祥的故事

【人物故事】信真|宝坻名家名人系列:从“丑小鸭”到“白天鹅”——艺术家刘继忠的故事
【人物故事】信真|了凡不凡——宝坻知县袁黄(了凡)的故事
【人物故事】信真|“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
【人物故事】信真|用生命诠释艺术   用艺术丰富生命——著名艺术家李坡的故事
【人物故事】信真|德艺双馨董湘昆——京东大鼓表演艺术家董湘昆的故事
【人物故事】信真|他把笑声洒满人间——相声大师马季的故事
【国庆专刊●人物故事】信真|一生为国铸核盾——林俊德院士的故事


丰融春秋
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说、随笔、游记及图片等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