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技巧|后踝骨折的经皮内固定技术

学术   2024-10-16 17:04   北京  

引言

后踝骨折(PMF)位于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后缘,常见于胫骨远端后外侧角,可单独发生,但多与内外踝骨折相关。传统上根据踝关节侧位X线片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块大小(大于25%-33%)决定是否固定,但X线可能低估骨折块大小,CT扫描在评估中起关键作用。骨折形态、关节面台阶、距骨脱位和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等变量也与治疗决策相关。

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

多项研究表明,后踝骨折使用后侧钢板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在生物力学上比使用前后向(AP)或后前向(PA)螺钉更稳定。一些研究显示后外侧支撑钢板比AP空心螺钉有更好的影像学和功能结果。对于关节面骨折块≥15%的患者,后侧钢板、AP螺钉和PA螺钉在AOFAS评分和踝关节活动方面无差异;对于≤15%的骨折块,后侧钢板固定效果比AP或PA螺钉差,但该研究中后踝复位是在直视下进行,与经皮技术结果可能无法比较。

经皮内固定技术

2006年Strenge和Idusuyi对AP经皮技术进行改良,使用PA拉力螺钉,此后有多项研究探讨其安全性并提出改进,该技术是一种安全的替代方法,对肌腱和神经血管损伤风险低,适用于非粉碎性、轻度移位骨折和软组织脆弱的患者。
传统AP螺钉技术:存在损伤胫骨和腓浅神经、拇长伸肌、胫前肌腱和胫前动脉的风险,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固定和加压,对于较小的骨折块,螺钉螺纹可能无法穿过骨折线。
经皮PA固定手术技术
体位和体表标志:患者取仰卧位,同侧臀部垫高,对侧小腿放低,术前标记内外踝、关节面、跟腱以及导针入针点。
导针入针点:在透视引导下,入针点通常在胫骨远端关节面外侧三分之一的上方,利用PVSL避免侵犯下胫腓联合,在踝关节前方做1cm纵向切口,解剖皮下组织至胫骨皮质,保护神经血管束和伸肌腱。
PVSL(Posteromedial vertical syndesmotic line)是指后内侧垂直下胫腓线,它代表了在踝穴位视图上的腓骨切迹的后内侧边界。

图示PVSL示意图(白色箭头处)。

导针定位:使用导针套筒向后方的后踝骨折块中心推进,通常将套筒轻度抬起,以维持导针向下倾斜,当导针到达后踝后皮质后测量长度,将导针经过跟腱内侧或外侧并穿出皮肤,推进过程中可移动跟腱保护,踝关节跖屈确保跟腱松弛,将导针固定在蚊式钳上后再钻孔。
图示术中透视图。可通过外侧入路,使用骨膜剥离子将后踝骨折块维持在适当位置。

图示术中透视图。左图和中图:踝穴位和侧位X线片定位导针点。右图:侧位X线片显示导针到达后踝骨折块的后皮质。

前后向钻孔:用空心钻从前往后在导针上钻孔,穿透前后皮质,钻孔过程中从后方辅助维持复位后踝骨折。

▲图示术中照片。左图:术中通过前方切口测量导针长度。右图:用蚊式钳固定克氏针,从前向后钻孔。

螺钉放置:助手抬起患肢,在导针后方出口处周围做小切口,钝性分离至后踝骨皮质,拧入半螺纹空心螺钉,从后向前直至螺钉头接触后皮质,通过踝关节侧位X线确认位置和长度,可选择使用垫圈,但考虑到损伤拇长屈肌腹的风险,不推荐使用。

闭合伤口:冲洗伤口后仅需使用尼龙缝线缝合切口皮肤。

▲图示术中照片。从后外侧向前外侧拧入空心螺钉。

图示术中透视图。踝关节侧位X线片显示经皮后前向(PA)螺钉的最终位置(白色箭头)。

总结

后踝骨折可单独发生或与内外踝骨折相关,经皮螺钉固定技术虽不如钢板固定稳定,但有其优势。理想的经皮螺钉内固定的适应征为非粉碎性、轻度移位且无继发性骨折块的后踝骨折,建议使用PA而不是AP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END


骨今中外
中国骨科新媒体的领跑者,专注服务于30万+ 中国骨科医生及从业人员。聚焦于骨科实用手术技术的传播,免费学术资源的分享,互联网思维的结合创新与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