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历史典故之葛伯仇饷与葛天文化

文摘   2024-10-21 17:25   河南  

清光绪版的《宁陵县志》记载:宁陵“右接汴梁,左通邹鲁,河洛流乎西北,淮泗达乎东南,”是一个交通便利之地。宁陵上古时期因长满葛藤,被称为葛地,葛国。《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记载:古葛国,后为宋之宁邑。清乾隆年间的《归德府志》也记载:“葛伯国,葛在梁国宁陵县东北。今归德府宁陵县有葛城,在汴河之南。”
宁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承载着上古葛天氏文化的辉煌与灿烂流传着信陵君与典韦的豪情与英武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在这里醉卧梨园豪情赋诗《侠客行》,这里是明朝大儒吕坤的家乡,至今依然流传着吕坤吕大胆的故事历史典故“葛伯仇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拥有厚重历史积淀千年文明滋养的文化沃土上。

一、历史典故葛伯仇饷的故事

葛伯仇饷,葛伯杀饷者而夺其食物。《孟子·腾文公》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予以黍肉饷,杀而夺之。
夏朝末年,夏桀残暴,民不聊生,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商国在其君主商汤的带领下励精图治,逐渐强盛起来。商汤是一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他任用伊尹为相,训练军队,发展生产,积蓄粮草,招兵买马,为灭夏积极地做着准备工作。商汤时,商国地域方圆不过七十里,他为了削弱夏王朝的实力,逐渐排除灭夏的障碍,葛国位于今河南商丘宁陵县,是商国前往夏朝必经之路,夏王朝十分强大,且有众多附属方国卫护,力量不容小觑。此时,汤听闻葛伯执政无心祭祀,这个位于商国旁边且十分弱小的国家,已经被汤悄悄盯上于是,商汤准备从消灭葛国开始他的灭夏之路。故《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孟子·梁惠王下》同样记载:《尚书》云“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中原各国都有祭祀天神与祖先的传统习俗,并且仪式非常隆重,很受人们重视。可是葛国却不进行祭祀,这在当时是非常违背礼仪被人指责的行为。于是,商汤就派使者去问葛伯:“为什么不祭祀?”葛伯深知商国富裕,畜牧业发达,牛羊成群,就说:“我也想祭祀,可是我们没有用来祭祀的牛羊,拿什么祭祀啊?”使者回报给汤,商汤就派人挑选了一大群肥牛肥羊给葛伯送去,不过葛伯将这些牛羊全部宰杀后给贵族大臣分吃了,没有用来祭祀。汤得知葛伯还没有祭祀,再次派使者去问明缘由。葛伯又说:“我们没有五谷,缺少祭祀用的酒食。”商汤得知情况后,就派出年轻力壮的男丁到葛地帮助葛国人劳动,并且不吃葛国的饭食。到了中午时分,就派商国边境地区的妇女和儿童携带食物去送饭。可是当这些妇幼刚过葛国的边境,所带的饭食就被葛国人抢走了,一个孩子因不肯看着自己送给父亲的饭食被抢走,死死的抱着坛子,结果竟被葛国人打死了。商汤见葛伯这样如此恶行愤怒不已,于是就兴师攻打葛国,并写下讨伐檄文《汤征》,其中写道:“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

有人说在这则故事里彰显出商汤的仁义以及心系百姓,并且对于不敬天地祖宗,伤害百姓葛伯的讨伐是一场正义行为。

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对于葛国灭亡报以同情态度。龚自珍曾经说:“夫葛何罪?罪在近。”还有人把这一历史典故说成是商汤对于讨伐葛国的一场舆论战,就是为了讨伐葛国做到出师有名,名正言顺,对于葛国的灭亡采取同情态度。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一时难以判断

不过,我们纵观历史就能看到葛伯仇饷这个历史典故思维的延续性。俗话说得好,欲将其灭亡,先让其疯狂。老子云:“将欲歙之,必先张之;将欲弱之,必先强之;将欲废之,必先举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在《孙子兵法》中也有着类似的论述,《左转》郑公克段于鄢的故事也说明了相同的道理,这些都与葛伯仇饷的故事有异工同效之妙,欲讨伐敌人,就要让敌人的恶行充分彰显出来,让人们认清他们的罪行,这才为消灭敌人的行为赋予了正当性与合法性。当然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哲学思维方式。

二、神秘的古葛国

在宁陵县西北有一个叫葛伯屯的村庄,据考证这里就是上古时期葛伯国都城的遗址,有四千年的历史。

1992年《宁陵县志》第一篇《行政区划·城镇乡村·地名》载:“葛伯屯,相传夏时葛天氏后裔葛伯被封为国君,名葛伯国,建都于此。现名葛伯屯。”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商丘地区地名荟萃》也记载着:“葛伯屯:在宁陵县城关回族镇西北11公里,黄茶排水沟东岸,属石桥乡。相传为古葛伯地。

上古时期在古葛地生活着东夷葛天氏部落,其祖先葛天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位圣明的部落首领,在位时人民安康,因为他发明了葛天氏乐舞,被后人尊为乐神。葛天氏也是远古时期织布、穿衣的发明者,因利用葛这种植物纤维造福部落之民,当时人们认为他是天上派下来的为民造福的神仙,称其为葛天氏。《路史》记载: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

相传三皇五帝上古时期,虞舜时,禹为司空,受命治水。禹荐伯益为助手。伯益协助大禹治水多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并且类物善恶,曾编著《山海经》十八篇。孟子称赞其:治则进,乱则退。

后大禹准备禅位于伯益,但是大禹儿子启的势力非常强大,并且有意于继承大禹的王位,伯益见此主动退隐助启上位,自己则担任执政官辅佐朝政。启念他治水之功,封其长子大廉为诸侯,即夏朝方伯,封地位于葛,而大廉则为葛伯,这就是葛国的开始,葛国为夏诸侯嬴姓之国。后商汤灭掉葛国,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后,重新分封葛氏后裔,恢复了葛国。自公元前2070年伯益的长子大廉为第一任葛伯开始,至约公元前610年附庸于鲁的葛国被宋所灭,封爵40位,共立国1460年左右。宋文公灭葛国后,将葛地改称宁邑,分封给其卿大夫;并分一部分领土划属宋之属国沙随国,从此,古葛国在历史上消失。葛、葛伯、诸葛三个姓氏就是来源于葛天氏部落及古葛国。

三、辉煌灿烂的葛天文化

在今天商丘市宁陵县葛伯屯西北有葛天氏陵,这里是葛伯国都城葛城遗址,在这里孕育出辉煌灿烂的葛天文化。

葛天文化,史前古葛地区的东夷葛天氏部落和夏商周三代葛国所创造的文化的总称,称之为葛天文化

据《中国通史》记载,大约5000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造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酋长,将葛藤采集,以晾晒清除外皮,或像《诗经》中所说的煮去外皮和连接纤维之间的那些东西,提取葛的纤维,然后再编结成布,做成衣服来替代用兽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之急,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

《吕氏春秋》记载道:“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云:“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中载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的内容。史籍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是我国音乐、诗歌、舞蹈、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

葛天文化是华夏文明始祖葛天氏及葛天氏部族创立的。葛天文化是从远古传说时期到春秋时期在古葛地形成发展,并在后世得到继承发展的一种区域文化;是炎黄文化、殷商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起源之重要组成部分。葛天文化涉及到农耕文化、手工文化、姓氏文化、乐舞文化和民俗文化诸多方面,其泱泱大风,辉煌灿烂绚丽多彩,无不让人叹而观止,赞叹不已。

今天的葛城遗址位于葛伯屯村西北角50米处,北距葛天氏陵1000米。经过四千多年的风雨,原古葛伯国地表上的建筑已经深深地被淹埋在地下。据县、市文物部门初步勘探,在葛伯屯村庄下78米处就埋藏着3座巍峨壮观的古城池。1958年,当地群众在整修河道时,挖出巨型条砖、陶、鬲、罐等古文物上百件,文革时流失民间。这也印证着葛城遗址古老而厚重的历史。2001年,葛城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5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四千年的风雨沧桑让古老的葛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湮灭于地下,如今这里成为豫东大地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在葛天文化之中我们看到人类的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力量。

(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


策划:陈月梅 
审核:陈月梅
主编:谷雨
指导:商丘市委宣传部 
【网商社科简介】
网商社科是由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主管,商丘市社科联主办的集“学习性、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创新性、引领性”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平台致力于社科专家围绕商丘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咨政建言,致力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依托“互联网+大社科”思维,打造具有商丘特色、商丘风格、商丘气派的“商丘宣传思想文化以及新型智库网上品牌”。

网商社科
商丘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具有商丘特色、商丘风格、商丘气派的“商丘宣传思想文化以及新型智库网上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