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需要注意哪些内容?

文摘   2024-11-01 08:01   湖北  



血管通路是肾友的“生命线”,医护人员应当同肾友一般,重视血管通路的维护工作。在日常透析治疗中,一些看似并不起眼的举措,可能会给透析患者治疗带来莫大的帮助。

01

评估

每次透析穿刺前,负责操作的医护人员首先要通过“视、触、听”的方式,判断患者血管通路有无红肿、渗血、硬结的情况,并观察穿刺部位清洁度,摸清血管走向和搏动,听诊瘘体杂音大小和震颤强度。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行超声或影像学检查。

首次透析穿刺:

术后8~12周,内瘘成熟后进行穿刺透析。如果评估内瘘成熟,也可考虑提前穿刺透析;但尽可能选择其他静脉穿刺作静脉回路,减轻内瘘损伤。

初期穿刺:

初期内瘘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有条件的单位,内瘘首次使用或遇疑难情况时建议超声引导下穿刺。




02

消毒

选择穿刺点后,使用含碘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大于10cm,分别消毒2遍。选择其他合规有效的消毒剂,应当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规范使用。

操作者穿刺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清洁手套,阳性治疗区应穿隔离衣。




03

穿刺

采用阶梯式(绳梯式)、扣眼式等方法,以合适的角度穿刺血管,避免采用区域式穿刺方法。

穿刺顺序是先穿刺静脉,再穿刺动脉,动脉端穿刺点距动静脉吻合口3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的间距5cm以上为宜,固定穿刺针。

穿刺血管选择:

动静脉内瘘初次穿刺时,首先要观察内瘘血管走向,以触摸来感受所穿刺血管管壁的厚薄、弹性、深浅及瘘管是否通畅。通畅的内瘘触诊时有较明显的震颤,听诊时能听到动脉分流产生的粗糙吹风样血管杂音。

穿刺针的选择:

在动静脉内瘘使用的最初阶段,建议使用小号(17G或16G)穿刺针,并采用较低的血流量(200~250ml/min),以降低对内瘘的刺激与损伤。使用3~5次后,再选用较粗的穿刺针(16G或15G),并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血流量(250~350ml/min)。有条件的单位建议使用套管针。


穿刺顺序与方法:

内瘘的使用要有计划,一般从内瘘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阶梯式或扣眼式穿刺,然后再回到远心端,如此反复。应避免定点重复穿刺,穿刺点应距离吻合口3~5cm以上。


04

固定

透析穿刺固定针眼和穿刺针的方法,可采用传统分步固定针眼和穿刺针,或一体化胶贴固定针眼和穿刺针。

使用一体化胶贴要等到皮肤消毒液完全干燥后使用;粘贴针眼时要完全覆盖针眼,可减少针眼渗血;胶贴分叉处与针柄上缘平齐。



血液透析结束拔出穿刺针后,压迫穿刺点15~30min。如遇穿刺区域出现血肿,24h内适当间断冷敷,并注意观察内瘘震颤情况,24h后确认不再渗血可热敷或涂抹消肿类软膏,或采用理疗等方式消肿。

本文摘选自: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年版)》

《血液透析专科护理操作指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如有任何疑问,请咨询医生等专业人员

肾内透析圈
分享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普及血透患者透析的相关注意事项及健康宣教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