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教授:《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更新与热点解读

健康   健康   2024-12-13 19:03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在肝衰竭领域,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实践的持续发展,诊治指南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在第十一届华夏上海肝病暨肝衰竭论坛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君教授详细解读了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的核心内容与热点话题,并且接受了本刊的独家访谈。李君教授从实证研究成果的融入、诊断标准的调整、治疗策略的更新等多个方面,全面剖析了新版指南的亮点与特色。同时,他也针对当前肝衰竭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争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现将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01



《国际肝病》:《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相较于前一版本有哪些核心更新或亮点?这些更新是基于哪些最新的科研成果或临床数据?



李君教授:首先,与2018版指南相比,2024版指南的核心更新在于它融入了更多基于实证的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指南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使其更加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意义。

其次,新版指南在编纂过程中更加注重包容性。它不仅吸纳了国际上的最新进展、指南和标准,还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使得指南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又符合中国临床实践的需求。

再者,新版指南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保留了2018版指南中许多经过实践检验、临床医生广泛认可的诊断内容、诊断标准和分类体系,如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亚急性慢性肝衰竭等四个诊断标准,以及肝衰竭前期的诊断等。同时,新版指南也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数据,对治疗手段进行了诸多更新,以适应临床实践的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指南还增加了对肝癌靶向免疫治疗这一肝衰竭新诱因的阐述,这反映了临床实践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也体现了指南对临床实践的紧密关注和及时响应。

综上所述,《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在核心更新和亮点方面表现出色,它不仅融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数据,还注重包容性和传承创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科学、实用和全面的指导。

02



《国际肝病》:在新版指南中,肝衰竭的诊断标准是否有调整?这些调整对于临床医生的诊断准确性和早期干预有何重要意义?是否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


李君教授:在新版指南中,肝衰竭的诊断标准确实进行了一些重要调整。具体来说,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时间由原先的2周内改为了4周内,而亚急性肝衰竭则从原来的2~26周调整为4~24周。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估等方面调整更大,包括采用了基于中国人群研究的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的COSSH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与预警预后评估体系。

这些调整对于肝衰竭的临床准确诊断和早期干预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通过更加明确和具体的时间界定,医生能够更早地识别肝衰竭患者,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其次,调整后的诊断标准更加客观化、具体化,减少了主观判断带来的误差,使得不同中心和地区之间的诊断更加一致和可靠。这有助于实现肝衰竭的标准化管理,提高整体诊疗水平,进而提升了我国指南的国际辨识度。此外,这些调整还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通过及时、准确的诊断,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03



《国际肝病》:治疗肝衰竭方面,新版指南是否推荐了新的治疗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该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李君教授:在新版指南中,确实对肝衰竭的治疗策略进行了多项重要更新。其中,特别强调了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要求医生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以改善患者的整体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在人工肝治疗方面,新版指南也做出了新的定义和改变。它鼓励对于处于1~2级肝衰竭的患者,应积极考虑早期进行人工肝治疗,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而对于3级及以上的患者,则需谨慎选择人工肝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此外,新版指南在肝移植治疗方面也提出了诸多修改。它删除了一些原先被视为禁忌证的条款,认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某些原先的禁忌证已不再适用。这意味着肝移植的适应证得到了扩大,更多的肝衰竭患者有望通过肝移植手术获得救治。

总之,新版指南在治疗策略方面的更新,为医生提供了更加科学、全面的指导,有助于提升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病因、并发症以及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等因素,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每个患者,都应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治疗计划制定,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4



《国际肝病》:当前,哪些是肝衰竭领域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或争议较大的问题?您如何看待它们对于临床实践或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李君教授:当前,在肝衰竭领域中,确实存在一些特别值得我们关注或争议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临床实践的有效性,也对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深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核心争议点在于指南的制定方法。以往的指南多基于专家共识,而新版指南则更多地纳入了具有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的研究成果。这种转变无疑增加了指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不同的研究队列、不同的人群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是否广泛适用,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实践检验。

另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涉及肝衰竭的诊断标准。特别是关于疾病基础,如是否存在肝硬化,以及我国标准与欧美等西方国家标准之间的差异,都是当前讨论的热点。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也可能导致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和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尽管如此,个人认为这些争议并不可怕。相反,它们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明确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医疗服务。同时,这些争议也提醒我们,指南的制订和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我们需要不断地对指南进行修订和完善,以确保其始终保持在科学的前沿。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国际肝病
感谢您关注《国际肝病》微信新媒体!我们每天会为您提供国际肝病专家访谈、专家论述、会议报道、指南解读、最新资讯等精彩内容,第一时间分享肝病领域在科研及临床中的国际最新进展。“同步传真国际肝病进展”,关注微信即刻完美实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