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易鑫磊:北极地缘政治反思:批判与重构
学术
2024-11-18 19:31
河北
点击上方可订阅关注我们哦!
易鑫磊:北极地缘政治反思:批判与重构
作者:易鑫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俄罗斯研究》2024年第5期,第136-163页;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
【内容提要】当前北极地缘政治割裂与对抗加剧,颠覆了北极“例外论”,也凸显北极“冷战论”等对现实解释的失焦和乏力。在指出既有理论逻辑缺陷的基础上,本文以时代特征和空间关联的综合时空观,阐释北极地缘政治的本质特征和演化态势,通过界定关键因素、主要矛盾、演化区间及其动力机制等核心概念,构建北极地缘政治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耦合联动论”,作为对现有理论的回应和修正。本文结论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加速、俄乌冲突持续延宕的背景下,俄美在北极的“内生性”矛盾和欧洲地缘态势对北极产生“外部性”影响的耦合联动作用愈发明显。北极地缘政治将呈现两大特征:地缘格局“北约化”加剧北极地缘态势紧张,而欧洲安全架构重塑将直接影响北极地缘态势的演化。
【关键词】例外论 冷战论 北极地缘政治 演化态势 耦合联动
20世纪末以来,北极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缘安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学界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例外论、新冷战论、传统冷战论和安全困境论等描述性、评论性的北极地缘政治理论。这些论述是对北极地缘政治态势整体表象的概括。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有理论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逻辑缺陷和解释力不足。它们或静止地去观察某一时间段的北极地缘政治,或孤立地立足北极看北极,没有将北极放在国际形势演进的历时性视角、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也没有用联系的观点整体审视北极与其他地缘板块之间的关系。这必然导致这些理论解释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只看到北极多边合作与治理机制的进程而表现出理想主义的乐观,要么仍然以冷战思维狭隘地理解竞争与对抗的表象而表现出现实主义的悲观。当前,北极气候变暖加快,北极地缘政治态势演进加速,表现出的迷惑性或与现有理论相悖的表象,正提供了构建新的北极地缘政治理论的契机。如何破解迷思?如何理解相悖现象对立统一的内在逻辑?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既是理论创新的有效路径,也是客观理解北极地缘政治的最好办法。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北极海冰融化的加快,可达性提高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国战略竞争和地缘博弈回归背景下地缘安全环境的变化,作为核心行为体的俄罗斯和美国决定了北极地缘政治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俄罗斯地缘类属身份从传统陆权国转变为在北冰洋地缘方向上同时面临巨大机遇和重大挑战的陆海复合型国家,迫使俄罗斯发展包括经济海权和军事海权在内的区域海权。二是美国在地缘战略价值不断提升的北极板块存在力量短板,而这在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可能会削弱其海外军力布局的整体效能,进而对其全球海权产生颠覆性影响。这迫使美国全力护持自身全球海权在北极板块的完整性。基于上述两个关键因素,北极地缘政治的主要矛盾是,发展北极区域海权的俄罗斯与护持全球海权的美国在北冰洋地缘板块形成了地缘结构性矛盾。美俄北极地缘结构性矛盾存在必然性,但同时也具有可控性。这决定了北极地缘政治态势演化存在着某种区间。演化动力则是美俄在欧洲板块博弈态势对北极板块影响的积极和消极外溢。本文提出,欧洲与北极两大地缘板块存在耦合联动关系。基于前述,本文尝试建构北极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框架(见图1)。
一、既有理论的缺陷及其批判
例外论、冷战论和安全困境论等既有理论基本局限于对某一历史阶段北极地缘政治态势的描述和评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包含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的理论。但是由于其给出了一些基本判断,也便于本文的分类,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理论。
(一)例外论主要观点及其批判
1987年戈尔巴乔夫的“摩尔曼斯克”讲话被认为是北极例外论出现的国际背景。两大阵营在北极开启缓和与和解进程。分属两大阵营的北极国家谋求共同利益开展“去安全化”合作。有学者提出,北极“越来越被视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独特区域”,是“脱离全球政治动态的”、“在地缘政治上孤立的”、“适合开展区域治理、功能性合作和大国和平共处的非政治空间。”从1989年芬兰率先召集八个北极国家讨论环境保护问题的“罗瓦涅米进程”,到1996年北极理事会的成立;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北极国家仍能达成新的合作机制和协议,特别是2015年美俄在北极海岸警卫队论坛框架下开展安全合作,再到2019年北极理事会部长声明所彰显的成员国维护北极和平、稳定和建设性合作的共识,这些进展似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北极“例外”的现实。
在北极地缘政治研究中,持例外论的学者不在少数。但是随着全球和北极地缘政治态势的演进,例外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其根本原因在于,例外论的逻辑基底有着时间静止和空间孤立的缺陷。
首先,例外论静止地看待20世纪90年代冷战末期国际格局的缓和与合作,忽视了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演进。一方面,从自然地理视角看,全球气候变暖和北极海冰加速融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美苏相互威慑的北冰洋,不可通达性正在消失。潜在的通航前景和巨大的资源潜力,使其地缘政治价值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从地缘安全视角看,例外论只看到冷战末期与冷战结束初期北极地缘态势改善的单向度趋势,没有预计到一旦全球形势和大国关系发生逆转,北极是否还会是一个“例外”?
其次,例外论割裂了北极与邻近地缘板块态势发展的关联性。对例外论持批判态度的学者指出,“要理解今天的北极,需要有一个全球视角。北极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区域发展日益与全球动态交织在一起”,北极地缘政治具有全球性和外部性特征。戈尔巴乔夫摩尔曼斯克讲话和两德统一标志着美苏在欧洲的缓和态势外溢至北极地区。两个阵营的国家开始了在北极的合作进程。这表明北极地缘板块并非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例外”,恰恰是欧洲与北极地缘板块存在某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例证”。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7年以来,美俄在欧洲地缘板块重新开始战略竞争,北极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欧洲态势外溢的消极影响。
北极地缘关联的“全球性”与受美俄在欧洲板块对抗博弈外溢影响的外部性,使北极不可能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例外”。例外论对北极地缘政治现实解释力不足的原因如下:一是对于大国而言,北极只是整体地缘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北极地缘政治与其他地缘板块联动,受其他地缘板块影响,无法被孤立地看待。二是北极地缘态势一直处于动态演化的进程之中。该地区的时代特征不断在对抗性的战略特征与合作性的战术特征之间切换。三是北极大国的主观意志是地区的规范秩序和权力平衡的决定性因素,一旦大国地缘战略的认知和意图发生改变,北极地区的秩序与平衡也会随之改变。
(二)冷战论的不同立场与缺陷
冷战论分为两派,一派是新冷战论,一派是传统冷战论。
新冷战论认为,随着北极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该地区在能源航道等方面的经济潜力和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价值可能引发地区国家间的对立甚至对抗。西方学者倾向于将冲突归因于俄罗斯,认为俄罗斯会采取强制性的军事手段来保护其在北极的国家利益,并由此引发北极地区的军备竞赛、再军事化和军事冲突。美欧指责俄罗斯是北极新冷战的挑起者。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与美欧关系恶化。2016年,时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作出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处于新冷战态势的定性。新冷战似乎成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间不约而同形成的政治“共识”。
传统冷战论作为例外论的批判者,以比新冷战论更为激进的姿态出现,认为北极所发生的并不是围绕着能源、航道这些低政治领域议题展开的新冷战,而是传统冷战的回归。因为俄罗斯与西方潜在的战略安全需求从未真正消散。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包括:美国与俄罗斯在北极的地缘临近性;北极是美俄战略威慑力量和战略预警体系部署的前沿地带;一旦美俄发生冲突,北极将成为具有绝对战略重要性的地缘板块。
新冷战论聚焦于北极国家可能因航道、资源等低政治领域议题引发潜在对抗与争端而加强军事力量建设的表象。但是,不能把加强军事力量建设机械地等同于要发动冷战。从俄罗斯涉北极战略文件来看,俄罗斯北极军事力量发展是其北极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创造了新的安全能力。它们的目的是保障本国的领土和主权安全。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提升其北方舰队和其他陆空力量,给部署在这一地区的战略核威慑力量提供保护,并非是为争夺北极资源的军事斗争做准备。俄罗斯北极战略文件中更多关注的是非军事挑战,并强调所有北极国家合作的重要性。在北极开展能源开发和航道利用与发展必要的军事防卫和安全保障能力这两者之间,在强调风险挑战和强调国际合作这两者之间,俄罗斯北极战略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此外,新冷战论一方面关注到了北极地缘政治主要矛盾的内生性,但其重点还是放在了能源、航道这些低政治领域,没有抓住美俄地缘结构性矛盾这个北极地缘政治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新冷战论关注到了美俄等北极国家发展军力,但忽视了激化美俄北极矛盾的“外部性”因素,即两国在欧洲地缘板块博弈态势对北极的外溢和传导作用。
传统冷战论出现在国际形势重回大国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这是一种自然的学术生理反应。特别是美俄都在北极加强和扩大各自的战略核威慑力量和针对对方的反制力量。但是传统冷战论也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一方面,从总体上讲,美俄恢复传统冷战的基础和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两国在北极多边治理方面具备基本政治共识。另一方面,传统冷战论机械地看待欧洲地缘态势影响外溢至北极的“外部性”因素,却忽视了在新的自然地理和地缘安全环境下,北极地缘政治主要矛盾这个内生性因素的根本作用。如果说,“北冰洋作为美俄战略威慑前沿地带的战略价值”这一常量没有变,那么在北极自然地理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带给美国和俄罗斯最关键的变化是什么?即美俄可能在北极爆发新冷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传统冷战论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三)安全困境论及其不足
近年来,从冷战论中又衍生出北极安全困境论。有学者认为,欧洲地缘板块的持续动荡恶化了北极的安全环境,俄罗斯与北约在北极的军事竞争愈演愈烈,并且缺乏地区安全架构和机制。尽管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北约或俄罗斯寻求在北极进行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双方加强军备的行为客观上已经使北极地缘政治具备了安全困境的特征。一方旨在表明决心的北极军事演习,往往导致另一方采取类似的举措作为回应,从而加剧了紧张局势和意外冲突的危险。例如,2021年2月,美国空军将B-1B轰炸机临时部署到挪威,这引起了俄罗斯空军大规模动员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反制措施,并在挪威北部进行了导弹试射演习。美军专家指出,北极的安全困境正在成为现实。
安全困境论生硬地套用安全困境理论的一些概念,即行为体动机是进攻性还是防御性的,是维持现状还是修正主义的,来理解北极地缘政治。俄罗斯作为在北极拥有最长海岸线和最大经济利益的国家,本应在该地区拥有合法的、防御性的战略利益。在20世纪90年代军事能力下降之后,需要适当恢复以保卫其广袤的北冰洋沿岸领土的主权和安全。但是包括北约官员在内的一些分析人士则认为,俄罗斯在北极地区不断增强的军事能力、基础设施和行为举动,表明其寻求军事主导地位和恐吓邻国的决心。还有许多分析家指出,俄罗斯的北极政策是模棱两可的,既有维持现状的特点,也有修正主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安全困境论陷入了非黑即白的迷思,在“无法解决的不确定性”中无法自拔。
对此,俄罗斯学者批评,大多数文章都认为俄罗斯要么是由极端民族主义和重新获得大国地位的侵略性意图驱动,为冲突做准备;要么是出于经济考虑,务实地致力于国际合作。为什么没有一种摒弃这种教条主义的客观中立的立场,或者说一种更为贴近实际的,将俄罗斯北极战略视为多维的、复合型的观察视角?有西方学者分析,俄罗斯北极战略的差异性叙述可能是部门职能差异因素使然。例如,俄罗斯外交部、交通部和能源部倾向于在北极事务中开展合作。相反,俄罗斯安全委员会和国防部则关注国家安全,因此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进行控制。有学者指出,俄罗斯的北极战略既不仁慈,也不好战。其目的是实现对该地区某种程度上的管控,但并非与其他北极国家为敌。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差异,还是次国家行为体的功能差异,看似对立的问题,实则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但是学者们始终没有阐明其内在的逻辑和机理。
二、理解北极地缘政治的本质特征
科学、准确地把握北极地缘政治的本质特征,需要秉持历史发展和空间关联的时空观。应当在通达性不断提高、全球和地区转向大国战略竞争以及“欧洲-北极”地缘板块空间关联等综合视角下,界定北极地缘政治的核心行为体,进而厘清以关键因素和主要矛盾等为主要内容的北极地缘政治本质特征。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有两条时间线值得关注。第一,全球气候变暖和北极海冰融化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极地装备技术的进步,北极的通达性不断提高。第二,北极地缘安全环境也在经历着从安全化、去安全化到向安全化、再安全化的历时性演进。冷战时期,美苏地缘博弈的核心是欧洲板块,而北极是美苏战略威慑的前沿,北极地缘安全环境表现出“强安全化”特征。冷战后期,美苏两极和两大阵营的国家开始缓和与合作,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欧洲地缘板块从此前的缓和进一步转变为谋求融入,北极地缘安全环境表现为“去安全化”的特征,这也催生了北极“例外论”。进入21世纪,由于北约东扩、科索沃危机、东欧反导系统等问题,美俄在欧洲板块的安全关系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北极自然地理环境也出现显著变化,美俄在北极板块的合作与对抗基本平衡,北极地缘安全环境出现“向安全化”态势,出现了“新冷战论”。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洲板块对抗冲突加剧,北极板块的对抗超越了合作,北极地缘安全环境呈现“再安全化”特征,这一时期出现了“传统冷战论”和“安全困境论”。自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以来,美俄在欧洲板块的对抗进一步恶化为代理战争状态,北极板块的对抗完全取代了合作,北极地缘安全环境表现为阵营化割裂和集团化对抗的“深安全化”态势。
从空间关联的视角看,北极联通太平洋和大西洋,毗邻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周围环绕着俄罗斯、美国等世界大国和西欧、东亚两大世界经济增长极,蕴藏着可观的资源储量,这些空间区位要素决定了北极地缘板块的“全球性”和“外部性”特征,使其必然与邻近地缘板块态势的变化有着天然的正向耦合关系。
在北极地缘格局中,俄罗斯和美国是核心行为体。二者中又以俄罗斯最为核心。原因在于,北极自然地理环境快速变化,对于美俄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尽管美国因阿拉斯加而成为地理意义上的北极国家,但是作为飞地的阿拉斯加无论是人口、GDP、海岸线长度还是该州在美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都处在边缘位置。反观俄罗斯,其在北冰洋拥有超过一万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活着近250万人口,这里潜藏着储量巨大的能源和资源。俄罗斯领海范围内的“北方海航路”是北极东北航道的主要航段,具备成为国际航运大动脉的潜力。北冰洋边缘海巴伦支海和沿岸的科拉半岛部署着俄罗斯三位一体的战略威慑力量。这一系列因素都使得北冰洋对于俄罗斯的战略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对于美国的。更为关键的是,在北极海冰加速融化的背景下,其价值和意义被进一步快速放大。这就决定了俄罗斯在面对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缘安全环境的情况下,调整其地缘战略,加快发展北极区域海权。
(一)美俄地缘安全环境变化:北极地缘政治的关键因素
1. 俄罗斯地缘类属身份的转变
地理特征是决定一国地缘类属身份的核心要素。无论是聚焦“心脏地带”的麦金德,还是关注“边缘地带”的斯皮克曼,都将欧亚大陆西南缘的高原沙漠带、北极海冰和青藏高原等视为“心脏地带”的天然地理屏障。正是由于北冰洋的对外屏障和对内封固作用,“心脏地带”的泛北部地区受到了保护。尽管历史上先后在波罗的海、黑海和太平洋获得不冻港和出海口,但俄罗斯从未将自己定位为陆海复合型国家。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家杜金在相关论述中,一直强调俄罗斯地缘类属身份的大陆特性。
北极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颠覆了古典地缘政治理论的假设,也重塑着俄罗斯的地缘安全环境和地缘类属身份。北极有可能取代国际体系欧洲中心时代麦金德所认定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东欧地区,而成为当今全球体系时代特征下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之间的“心脏地带”。并且这里还是远未被完全控制、规范和管理,是对大国战略竞争开放的地缘政治板块。如果说300年前在欧洲体系时代,彼得大帝定都圣彼得堡是为俄国打开了面向欧洲的一扇窗,那么300年后全球气候变暖为俄罗斯在北方打开了一扇直面开阔大洋、通达世界的大门。但与此同时,也推倒了俄罗斯北面的一堵墙。北冰洋已然成为俄罗斯的第四地缘政治维度。这里也是一个即将展开地缘政治竞争的地区。北极方向可能成为俄罗斯未来国家安全的首要方向。从自然地理和地缘安全两个角度讲,俄罗斯将成为面向北冰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
2. 美国北极地缘板块权力真空
从19世纪末美国海权扩张以来,北冰洋并不是其着力的重点。二战期间,美国第二舰队辖区主要覆盖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地区,不包括北冰洋。随着冷战结束和俄罗斯威胁的减弱,自2005年起,第二舰队甚至不再担负大西洋打击舰队的职能。2011年,美国还曾一度撤销第二舰队的建制。而北约则是在2003年撤销了大西洋盟军司令的职位设置。但是北极海冰加速融化,特别是2014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促使美国和北约开始恢复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军事建制。美国在2018年重建第二舰队,北约则在2020年重新设立大西洋司令部。两机构合署办公,总部都在美国的诺福克军港,辖区包括北大西洋和整个北冰洋。这标志着美国和北约已经将北冰洋调整为军力部署的重点。
从北大西洋防御的视角看,巴伦支海是北大西洋和北冰洋连接处的战略要冲。巴伦支海是连接美国北方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北美防空司令部和北约四大防御板块的通衢险隘,是美国北大西洋防御岛链GIUK(格陵兰岛-冰岛-英国)的所在地,更是阻遏俄舰艇进出北大西洋扩大态势感知和威慑打击能力的咽喉海域。
从全球海权格局的视角看,北冰洋板块直接关系到美国海外军事力量布局的完整性和有效性。19世纪末,美国的“海权之父”马汉就极力主张美国要向海洋扩张,大力发展海军,以控制关键的海峡、群岛和航道。此后,作为“遏制教父”的斯皮克曼则将美国的海权进一步聚焦在了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将其作为围堵大陆国家的“桥头堡”。美国的地缘战略呈现出从大洋两翼(大西洋和太平洋)环扼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态势。因此,其海外军力部署也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的东、西、南三个方向,主要包括欧洲-大西洋、中东-印度洋和亚洲-太平洋三大板块。美国在地缘战略价值进一步凸显的北冰洋存在力量短板。
(二)美俄北极地缘结构性矛盾:北极地缘政治的主要矛盾
1. 俄罗斯发展北极区域海权的必然性
地缘类属身份的转变必然要求俄罗斯调整地缘战略,这堪称俄罗斯历史上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俄罗斯2022年版《海洋学说》明确指出,21世纪的俄罗斯将同时作为一个陆地和海洋大国而生存和发展。然而,俄罗斯在北冰洋地缘方向上面临着现实矛盾。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人口等资源要素布局集中在西部和南部这一客观现实具有悠久历史和强大惯性,短期内难以扭转和均衡。而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要素严重匮乏的俄北极地区却显露出拥有支撑国家转型发展和开展国际合作的巨大空间与资源潜力。与此同时,俄罗斯北极地区军事力量在冷战结束后大幅削减,但日益开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益显现内部挑战与外部威胁的地缘安全环境又必然要求俄罗斯加强这一方向上的安全和防卫力量。
从俄罗斯涉北极战略文件来看,俄罗斯北极战略目标的核心指向包括两个方面,即经济海权和军事海权。首先,俄罗斯国家经济严重依赖能源工业和油气资源出口,而俄罗斯现有油气产区储量持续走低,迫切需要开发北极地区新的油气产区。其次,北极东北航道可能使俄罗斯获得“世界新航运枢纽”的战略区位优势。北极东北航道的绝大部分航段(俄称“北方海航路”)紧邻俄北冰洋沿岸领土。北方海航路对俄资源开发和能源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和科学考察等领域的政策落实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俄罗斯相关文件中强调,将俄罗斯北极地区建设成为自然资源基地,将北方海航路打造成新的世界航运枢纽。最后,北冰洋的可达性带来的是更多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一方面,开放的洋面可能会有更多的走私、偷渡、非法捕捞、非法越界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美国和北约的海空力量不断提升在北冰洋西部,特别是巴伦支海海域的力量水平与活动频率。而巴伦支海域,相较于俄罗斯西部波罗的海、南部黑海和东部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等方向,是北约无法完全封堵、俄罗斯军舰能够相对自由进出北大西洋的豁口。
综上所述,俄罗斯北极战略同时聚焦以航道建设、能源开发为代表的经济海权,和以加强军事建制与机动能力为代表的军事海权,以经济海权和军事海权为双轮驱动,是俄罗斯发展北极区域海权的必然选择。
2. 美国护持北冰洋海权完整的必然性
美国越来越重视北极的地缘战略价值。美国时任北方司令部司令特伦斯·奥肖内西(Terrence O’Shaughnessy)曾表示,美国本土不再是避难所,北极已然成为第一道防线。2019年,美国海岸警卫队发布《北极战略展望》(Arctic Strategic Outlook),认为在过去15年间,相较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进行的大量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投资,美国远远落后。2020年美国海军部发布《北极战略蓝图》(A Strategic Blueprint for the Arctic),为保障北极利益提出三大举措:一是在北极地区常驻海军部队;二是强化各部门、各军种和与盟友(伙伴)间的战略合作联系;三是推动美国海军人员、装备、技术和基建等的现代化升级。此后,美国陆军也发布相关报告,提出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力部署,以“重获北极优势”。
总之,美国不会接受北冰洋成为自己全球海权缺口和力量真空的地缘板块。为了遏制俄罗斯获得北冰洋区域海权优势,美国必然要全力护持和提升自身在北极地缘板块的海权存在。美国和俄罗斯在北冰洋发展海权的重叠和碰撞导致双方在北极形成了内生性的地缘结构性矛盾,这是北极地缘政治的主要矛盾。
三、刻画北极地缘政治的演化态势
如果说,美俄在北冰洋的地缘结构性矛盾不可调和,那么一方面,美俄是否会在北极发生正面军事冲突?另一方面,北极地缘态势的演化动力来自哪里?纵观美俄(苏)关系史,两国没有发生过正面军事冲突。相似的多重因素使北极地缘政治主要矛盾具有可控性,对俄美在北冰洋发生正面军事冲突同样起到抑制作用。与此同时,这种可控性并不意味着北极地缘政治态势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欧洲地缘板块态势变化对北极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外溢影响,这种影响与北极地缘政治主要矛盾同频共振,表现出一种耦合联动效应。
(一)北极地缘政治演化区间:美俄地缘结构性矛盾可控性
美俄在北极发生正面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种可控性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
第一,“大国无战争”。国际政治的社会进化,经济的相互依赖和核威慑等因素,使得“大国无战争”已经成为二战后大国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当今时代,战争并非大国战略竞争和地缘博弈的有效手段,甚至可能出现赢得战争但没有获得利益的结果。俄罗斯和美国作为世界两个最大的核国家更是如此。两国在北极地区还保留着大量战略威慑和预警力量与装备。从这个层面讲,北极甚至是不容出现试探和误判的禁区。
第二,美俄在北极没有直接冲突点。尽管美俄在北冰洋大陆架划界原则上存在分歧,如俄罗斯认为在北冰洋底穿过极点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是本国大陆架自然延伸的一部分,而美国则认为该海岭是独立地质结构,并非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但该问题仍在国际法框架下寻求解决。俄罗斯还在不断地收集科学数据和证据,向联合国大陆架划界委员会提出认定申请。两国在白令海峡的划界虽然处于“在协议外执行协议”的状态,但是“默契的秩序”一直没有被破坏。甚至在克里米亚事件发生之后的2015年,美俄相关职能部门还在北极海岸警卫队论坛框架下在白令海峡开展联合巡航演习。
第三,美俄在北冰洋没有代理人。无论是冷战期间发生在两大阵营边缘地带的战争冲突,还是冷战结束后美俄之间的地缘博弈,双方会选择在幕后操纵代理人的方式进行。但是在北极,双方都没有可以利用的代理人。尽管美国有北约的北欧盟国作为其北极“大棋局”的重要支轴,但北欧国家间没有可以被美俄利用的现实冲突。更重要的是,北欧国家更多地奉行“双重二分”平衡战略,即一方面在军事安全领域对美坚定追随的同时,对美政策进行筛选,防止其过分挑衅俄罗斯的安全底线,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秩序;另一方面,在对俄实施有效威慑的同时,对俄作出适当的安全保障承诺,以降低其威胁感知。
北冰洋海岸线绵长的俄罗斯,就像1962年加勒比海沿岸的美国一样,希望获得和平、稳定的地缘安全环境,以专注于本国北极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生态环境安全等一系列挑战和风险。而美国北极战略更多地表现出“为我所控”的诉求。北欧国家也不希望本国所处的地缘板块动荡和失序,会对美国和北约的政策进行筛选和限制,避免过度刺激俄罗斯。因此,美俄北极地缘结构性矛盾具有可控性。这种可控性决定了美俄双方在北极不会发生正面冲突。因此,北极地缘政治的演化区间,一端是美俄正面冲突,另一端是美俄矛盾调和,北极地缘态势演化将在两端之间作钟摆运动,但不会触及两端。
(二)北极地缘政治演化动力:欧洲板块影响外溢的联动性
从历史上看,北极与欧洲地缘板块有着天然的耦合联动关系。一战结束后,大国地缘博弈与协调的版图从欧洲大陆伸展到了北冰洋海域。围绕斯瓦尔巴德群岛的争端,以及后来包括中国在内的50余个国家缔结的《斯匹次卑尔根条约》,表明从那时起欧洲就与北极形成了地缘联动关系。二战期间,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连接处的巴伦支海航线是同盟国共同对抗法西斯进行战争物资运输的北欧“胡志明小道”。
冷战期间,北冰洋成为美苏相互战略威慑的前沿核心地带。尽管美苏地缘战略博弈的重心仍然在欧洲板块,但是北冰洋已经成为美苏实施战略威慑和预警的前沿地带。因此,北冰洋成了全球地缘格局中的重要板块,与欧洲板块耦合联动的特征更加明显。当美苏在欧洲板块对抗加剧时,这种压力消极外溢至北极,北极板块的威慑张力增加。例如,美国冷战初期就在阿拉斯加设立防空识别区,在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部署大型空军基地和战略轰炸机。苏联在北冰洋新地岛试验5000万吨当量的氢弹以示威慑。苏联的第一枚核鱼雷也在新地岛成功试射。美苏的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在北冰洋的空中和冰盖之下进行着较量,旨在对对方实施战略威慑,同时提升己方发动穿极战略打击的机动能力。美苏在北极地缘板块所展现的“相互确保摧毁”的能力,是双方在欧洲板块对抗博弈的实力依托。但是,自冷战后期开始,北极地缘态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欧洲与北极地缘板块的耦合联动也更加明显、紧密。
1. 后冷战时代欧洲板块“去安全化”积极影响外溢北极
冷战末期和冷战结束后,美苏(俄)在欧洲板块的缓和态势外溢到了北极,北冰洋成为两大阵营“破冰”合作的先行地区。首先,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苏就欧洲安全架构达成了建立“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共识。其中最为关键的《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签署地正是北极国家芬兰。冷战期间,芬兰一直在两大阵营夹缝中保持中立,又同时与双方保持沟通和合作关系。其次,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缓和与冷战缓解的进程加快。作为冷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1987年戈尔巴乔夫的“摩尔曼斯克讲话”就是在北极圈内发表的。最后,破除阵营藩篱的北极合作进程启动,奠定了当今北极多边治理架构的基础。从1989年芬兰召集八个北极国家讨论环境保护问题的“罗瓦涅米进程”、1990年跨越东西方阵营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成立,到1996年北极理事会在加拿大渥太华宣告成立;从1993年的挪威倡议的巴伦支-欧洲北极区域合作机制到1998年的欧盟北方维度合作机制,欧洲板块的缓和态势与北极板块的合作进程有着明显的耦合联动效应。北极地缘政治态势演化趋向调和一端,北极地缘政治总体呈现出合作治理取代竞争博弈的特征。
2. 2007年以后欧洲安全关系恶化与北极地缘政治形势逆转
进入21世纪之后,欧洲板块形势逆转,北极与欧洲板块的耦合联动更加频密和敏感。2004年,北约宣布进入21世纪后的首轮、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东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7个国家加入了北约。这些国家不仅有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还有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此外,美国和俄罗斯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问题上矛盾逐渐尖锐化。2007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对美西方的警示性讲话宣告了冷战结束后美俄缓和与合作进程开始逆转。
无独有偶,2007年,北极海冰面积缩减至有监测历史以来的最低点。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北极地区油气潜力评估报告》,向世人揭示了北极所蕴藏的巨大能源储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与欧洲板块对抗加剧消极外溢至北极导致的地缘安全环境变化,两种变化的影响双重叠加,这与美俄北极地缘结构性矛盾共同作用,使北极板块重现对抗态势。
俄罗斯方面,2007年8月,俄罗斯在北冰洋底插旗,被认为是点燃北极地缘政治博弈的标志性事件。俄罗斯还先后恢复了包括北冰洋在内的三大洋远程轰炸机和核潜艇战略巡航。美国方面,俄罗斯插旗事件当月,美国“希利”号破冰船赴北冰洋进行科考,美国务院提出自阿拉斯加海岸以北600海里的外大陆架划界主张。2009年,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联合发布《21世纪海权合作战略》,指出气候变化正在逐渐打开北极水域的大门,不仅为开发能源资源带来了可能,还可能开辟重塑全球运输体系的新航线。虽然这些发展为增长提供了机会,但也存在着为争夺航行准入权和自然资源开发而产生竞争和冲突的潜在风险。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首份阐述北极区域政策的“国土安全和国家安全总统令”。这表明北极重新进入美国国家安全的战略视野。
进入21世纪,北极地缘政治态势演化回摆趋向对抗一端。但总体来说,北极地缘政治总体特征仍呈现合作治理与竞争博弈基本平衡的态势。2008年,包括美俄在内的北冰洋沿岸五国发表《伊鲁丽萨特宣言》(Ilulissat Declaration),这一宣言有着浓厚的北极“门罗主义”色彩,但也表明美俄在北极问题上仍能达成政治共识。在北极理事会框架下,2011年和2013年先后签署了《北极地区空海搜救协议》和《北极海洋油污防范及应变合作协议》。这表明北极的多边治理合作机制仍然在大国共识下积极运转。
3. 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与北极地缘政治对抗加剧
2014年以后,受到克里米亚事件和乌克兰冲突的影响,欧洲地缘板块态势立即传导至北极。2015年北极理事会第九次部长级会议上,北极八国未签署任何合作协议。这是继2011年和2013年后的首个无协议成果年。美俄两国在北极加紧提升军事能力。
俄罗斯方面,2014年俄国防部宣布组建北方联合战略司令部,进一步整合和强化北冰洋方向的军事力量与建制。此后,俄罗斯在北极圈内规划建设多座新型现代化“三叶草”军事基地。同时,加快建造大吨位常规动力和核动力主航道破冰船和武装破冰巡逻船,加快北冰洋沿岸军民两用基础设施建设,如“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海上移动核电站等。
美国方面,2017年和2018年,美国先后两轮在挪威境内轮换部署海军陆战队员近800人,实现了军事力量的常态化存在。美国不仅于2018年恢复了第二舰队建制,其辖区明确包括至巴伦支海俄罗斯海上边界的北冰洋海域,而且还纠集北约盟国开展多场针对性军事演习。比如,2018年,北约在挪威举行史上最大规模的“三叉戟”演习。美俄军事力量在北冰洋海域展开近身博弈。美国“杜鲁门”号航母借此演习的机会在冷战结束近30年之后再次进入北冰洋。而俄罗斯则多次抵近侦察并对演习成功实施了电子干扰。再如,2020年5月,美英海军在挪威海开展联合演习。从参演装备看,美英此次联合军演主要战术目的是反导和反潜,而战略目的则包括重建北约凝聚力,抵制俄罗斯的北极“野心”。面对美英的“贴脸”军演,俄方同样以临近海域的大规模军演作出强力回应。
2014年以后,北极地缘政治态势演化受到欧洲地缘板块消极外溢的影响,进一步向对抗冲突一端摆动,其总体特征已经打破了合作治理与竞争博弈的平衡态势,大国战略竞争和地缘博弈成为北极地缘政治的主旋律。
4. 2022年以来欧洲地缘板块冲突与北极地缘政治割裂
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欧洲板块爆发武装冲突的态势外溢至北极,导致北极地缘格局的阵营化割裂和集团化对抗,具体表现为政治外交斗争、经济技术脱钩和军事安全博弈这三个方面。
在政治外交领域,美西方国家在北极几乎所有的多边治理和国际合作机制中排斥或孤立俄罗斯。2022年3月,北极理事会除俄罗斯外的七国宣布暂停工作,以抵制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6月,北极七国宣布恢复北极理事会无俄方参与的项目和事务。俄罗斯当时作为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被排除在外。巴伦支欧洲-北极理事会(Barents Euro-Arctic Council)和欧盟“北方维度倡议”(Northern Dimension Initiative)也先后暂停了与俄罗斯有关的活动。2023年2月,美国正式任命首位北极大使。10月,美国在挪威北部城市特罗瑟姆恢复设立外交机构,旨在加强美国在北欧和北极地区的影响力。冷战时期,美国曾在这里设立的外交办事处于1994年关闭。可以预见,美国新设立的北极大使将成为统筹北极盟国军力的总召集人、协调盟国行动的总牵头人和对俄威慑对抗的总指挥官的角色。
在经济技术领域,美西方国家终止或暂停同俄罗斯的北极合作。2022年6月,美国贝克休斯公司停止向俄罗斯“北极-2”液化天然气项目交付作为天然气液化压缩关键装备的燃气轮机。7月,全球领先的机械制造企业ABB俄罗斯分公司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其大功率吊舱推进系统是俄罗斯核动力和常规动力主航道破冰船、高冰级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北极高端装备的核心部件。10月,法国德西尼布集团(Technip)和意大利能源工程集团萨伊佩姆(Saipem)退出俄罗斯“北极-2”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的EPC承包商团组。同月,芬兰外交部拒绝为俄罗斯公司向芬兰赫尔辛基造船厂订购的最新型破冰船发放出口许可证。2023年5月起,韩国韩华海洋(前身是大宇造船)和三星重工宣布,由于俄方无法履约支付款项,相继停止21艘ARC7级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建造合同。2024年1月,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宣布退出“北极-2”液化天然气项目。
在军事安全领域,美西方对俄军事遏制力度进一步升级。2022年6月,美国陆军重启第11空降师,驻扎在阿拉斯加,遂行北极作战任务。9月,美国国防部宣布成立北极战略与全球复原力办公室,旨在支持各军种提升在北极地区遂行任务的能力,深化与盟友和伙伴的合作关系,加强各军种的北极作战能力训练。
如果说,2022年以前,美国北极军力建设基本处于国内恢复力量、海外轮换部署、利用与盟国联合军演实现力量间接存在的状态,那么,2022年以后,美国开始在北极部署战略性、威慑性武器装备,轮换部署转变为不限期或常驻状态,强化在北极前沿的军事力量直接存在。2023年2月,美国空军首次将可携带核弹的F-35A战斗机部署至格陵兰岛图勒空军基地。6月,美国B-1B战略轰炸机首次飞抵瑞典吕勒奥卡拉克斯空军基地。2024年2月,两架B-1B战略轰炸机再次飞抵瑞典并作不定期停留。美国还在挪威部署了四架B-1B战略轰炸机。自2023年6月以来,美国密集地同北欧国家挪威、丹麦、瑞典、芬兰达成一系列双边防务协议。根据这些协议,美军实现了在北欧国家常驻,北欧国家的44个军事基地对美军开放。北欧国家突破了二战以来拒绝外国驻军的传统政策。未来,美国和北约在北极的联合军演将更加频密。
2023年以来,北欧国家牵头组织或参与北约框架下的一系列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如“北极挑战-2023”、“北欧响应-2024”、“坚定捍卫者-2024”、“联合战士-2024”、“辉煌跳跃-2024”和“北极冲击-2024”等。演习主要地点集中在与俄罗斯接壤的北欧北部陆地和巴伦支海等海空域。在“北欧响应-2024”演习期间,还对北欧联合空中作战中心进行了首次测试,旨在落实2023年挪威、瑞典、丹麦和芬兰四国空军参谋长签署的建立联合空军的意向书。在“北极冲击-2024”演习期间,美国第11空降师约150名空降兵从驻地阿拉斯加飞越北极跳伞降落在挪威北部。这些演习不仅国家有交叉重合,时间也有所重叠,表明北欧国家对欧洲战事扩大化的担忧和防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演习已经具备了对俄战备动员的特征。此外,美国还在推动整合北欧盟国的“军事申根”。在双边协议的基础上,推动实现在北欧国家间自由跨境调动军队。这将使美国不仅能够在北欧国家部署军队、军事基础设施和防空系统,还能够在不受驻在国行政和法律约束的条件下自由调动军队和装备,以提升机动和作战能力。
总之,2022年以来,北极地缘政治态势演化已经逼近正面冲突,其总体特征已经呈现出竞争博弈完全取代合作治理的趋势。
梳理北极地缘政治演化历史可以发现,欧洲地缘板块态势与北极地缘板块态势存在着正向的耦合联动效应,即美俄(苏)在欧洲板块的关系缓和,北极的多边治理与国际合作便得以推进;美俄在欧洲板块的安全关系恶化,则北极板块对抗张力加剧。而欧洲地缘态势变化的影响之所以会对北极地缘态势产生作用,主要是由于美俄在北极的地缘结构性矛盾。概而言之,欧洲地缘板块态势变化是触发美俄在北极的地缘结构性矛盾进而导致北极地缘政治演化的主要动力。
四、结 语
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全球的2.5~3倍。有研究表明,北冰洋“无冰的夏天”可能会从原来预计的2050年代提前到2030年代。乌军进攻库尔斯克以后,俄乌冲突短期内实现停火和谈的希望更加渺茫。美俄将在缺少缓和契机和协调机制的情况下推进各自的北极地缘战略。美国将在加强北极力量存在同时,更多地利用盟国护持其全球海权在北极地缘板块的完整性。俄罗斯也将继续发展包括经济海权和军事海权的北冰洋区域海权,以维护本国的安全和主权权益。在欧洲地缘板块的“外部性”影响和俄美北极地缘结构的“内生性”矛盾加剧的共同作用下,北极地缘政治将呈现以下两大特征。
1. 地缘格局“北约化”将加剧北极地缘态势紧张。
如果正如当前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北约成为主导欧洲地缘格局的安全架构,那么美俄在北极地缘板块的对抗张力不会减弱。当然美俄不会在北极发生正面冲突,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在关键区域的竞争与博弈加剧。俄、美、欧交界的“巴伦支-欧洲”陆海区域作为北极地缘板块战略要冲的特征将进一步凸显。美国会充分利用北约北欧盟国对俄罗斯实施遏制和威慑。俄罗斯也会全力维护在这一战略方向的利益,不排除其采取试探性举措的可能性。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地缘安全压力,另一方面是以“进攻性楔子”分化或弱化敌对同盟。北欧国家将不得不在“与美国结盟”和“靠俄罗斯太近”的地缘安全环境中微妙拿捏。北欧国家可能继续强化“双重二分”战略,即在追随美国的同时,限制北约对俄罗斯的挑衅性行为;在遏制威慑俄罗斯的同时,承诺保障俄罗斯的正当安全关切。北欧国家可能扮演美俄北极博弈“防波堤”的角色。这一判断的关键依据在于,如果说欧洲大陆的地缘态势因波罗的海而与北欧相阻隔,那么“巴伦支-欧洲”则是北欧国家赖以生存的家园。
2. 欧洲安全架构重塑直接影响北极地缘态势演化。
俄乌冲突带给欧洲乃至全球地缘格局的最大影响是冷战后期确立的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为基础的欧洲安全架构的坍塌。俄乌冲突以何种方式结束仍不明朗,但其必然与欧洲安全架构的重塑相伴随。后俄乌冲突时代,欧洲安全架构会是美国主导的北约来全面接管,还是由谋求战略自主的欧盟来探索构建,抑或是英、法、德和北欧国家各自发展小多边安全架构,并以某种形式相关联的、碎片化的、无架构的架构形式呈现?答案显然是不确定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欧洲安全架构的形制将直接决定俄、美、欧三方的地缘战略关系,并直接影响北极地缘政治态势的演化趋向。
2024年3月25日,美国的B-1B战略轰炸机与俄罗斯米格-31战斗机在巴伦支海空域发生对峙。这似乎印证了本文的如下结论:美俄北极地缘结构性矛盾是北极地缘政治的内生性主要矛盾,具有必然性和可控性。在受到欧洲板块影响外溢的耦合联动作用下,以巴伦支海为战略要冲,以美俄矛盾“不可调和”但又“斗而不破”为主要特征,以北欧国家“双重二分战略”为主要平衡砝码,北极地缘政治态势将在加剧与缓和的演化区间内做钟摆运动。
原文责任编辑:李 恪
审校:《俄罗斯研究》编辑部
*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MzNTk2MA==&mid=2659822130&idx=5&sn=a57da1725b447d5cff206d087520fc4a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精彩书摘、文摘,好书推荐,心得分享。用指间的碎片时间,品读政治学、国际关系,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与您一同进步。
最新文章
第十七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论坛”议程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 奋发图强赓续华章——山东大学国际政治系成立三十周年庆典隆重举行
新书推荐 | 袁方成:《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前沿》
范斯聪:金砖峰会引来美媒非议,西方到底在担心什么?
杨悦: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诱拉与地区回应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讲堂第六讲
马伟:超大幅降息,美联储后悔了吗
特朗普个性,六年前中国学者就分析得很透彻
王耀辉:第三方调停国应何时介入国家间暴力冲突?——以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和解为例
石之瑜 侯长坤:全球南方与安全社群——对理论的去殖民化反思
肖玙:以竞争为名的秩序改革----美国对华竞争的底层逻辑
唐卡中的“只此青绿”,学问大了!
刘乐:“小而美”项目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王勇:白宫易主或升级遏华,中国有能力妥善应对
陈小鼎 张涛:世界政治极端化态势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及中国对策
万晓:大小国有战争、需求排序与大国共治再解释
易鑫磊:北极地缘政治反思:批判与重构
这支西域传来的“炫舞”火了千年,连游戏皮肤里都有它?
吴孟克 陈卓:阶级、国家与庇护政治——论印度莫迪民粹主义浪潮的兴衰
CCG报告 |《特朗普新政,中美如何应对?》
《战略决策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与摘要
张春:全球安全倡议与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的供应创新
周文星: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全球的“民主”干涉行动及其危害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讲堂第五讲
冯伟:不是所有的国内变量都是中介变量——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辨析
朱锋:特朗普2.0版的美国与中美关系
【逝者如斯】郭惠民:公共关系就是信任建立和信任重建
探索建构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研讨会暨《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新书发布会召开
吴怀中:日本对 2024 年美国大选的认知与应对
张薇薇:美国的人工智能算法治理:理念、举措及影响
王达 张瀚之:日本“人的安全”外交的成效与问题
“向东看”的新疆
朔尔茨再临危机,为何德国政府仍难以适应没有默克尔的日子?
与30多国记者对话:中国吃“和平红利”,美国吃“战争红利”
《国际安全研究》2024年第6期(第42卷·总第201期)总览
会议议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专题研讨会
活动预告|百川论坛——“第四届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评估:中国与全球大国关系”2024研讨会
米尔斯海默:特朗普当选,中美关系的底层逻辑
从李子柒的“回归”看中华漆艺的前世今生
特朗普并非毫无保留地信任马斯克
特朗普当选,中国将面临颠覆性的冲击?未必!
廉思:在社会心态的“变”与“不变”中凝聚共识
孙成昊:特朗普强势归来,中美关系或面临更大风浪
葡萄美酒夜光杯!古人如何“全球买”?
“三权分立”走向“三权合一”,特朗普即将完全掌权?
林宏宇:特朗普2.0:一个“真正”的“美国”总统?
黄莺:数字美元的最新进展及挑战
封帅 薛世锟 李苗苗:对危机关系的多元解读:英国的俄罗斯研究(2014—2024年)
盛开在河湟的那朵“花儿”
王忱:美国政府发布新版全球发展战略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