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米尔斯海默:特朗普当选,中美关系的底层逻辑
学术
2024-11-15 13:45
河北
点击上方可订阅关注我们哦!
米尔斯海默:特朗普当选,中美关系的底层逻辑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Mearsheimer)是美国知名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以其2001年出版的著作《大国政治的悲剧》而被学术界与大众所知,其核心观点“大国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引发了不少关于大国关系的探讨。
20多年过去,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米尔斯海默的观点没有改变。
2024
年8月,在访谈中,
米尔斯海默曾谈及对美国总统候选人和美国政治制度的看法。
他指出:“
特朗普的崛起,说明美国这片土地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满情绪。美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崩溃,这个产生了拜登、特朗普和哈里斯的制度,存在根本性问题。大多数人认为,唯一能让这个体系得到修复的是一场重大危机,比如萧条或者战争。”
如今,2024年美国大选落幕,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成功当选第47任美国总统。中美关系成为政学界热议的焦点:美国将采取怎样的对华政策?如何应对美国外交政策“特朗普化”?关税战力度究竟会有多大?
理解国际政治,首先需要了解国家是如何思考的。国家作为一个集体,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吗?如果能,它是如何思考的?思考过程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在新作《国家如何思考》中,
米尔斯海默
系统论述了国家的思考方式与过程,重新定义了对外政策中的理性,他坚定地认为:“在一个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世界中,理性的领导者需要依靠一套经深思熟虑的世界观来塑造国家的目标和行动,即使历史显示,战略理性有时会导致战争、失败和国家自残。”
国际政治中的理性
对于美国领导人来说,将外国对手描述为
“
非理性的
”
已司空见惯。在过去
25
年间的某些时点上,萨达姆
·
侯赛因、马哈茂德
·
艾哈迈迪
—
内贾德、乌戈
·
查韦斯、穆阿迈尔
·
卡扎菲、金正恩和弗拉基米尔
·
普京以及其他一众人等皆被贴上了
“
不理性
”
、
“
不合逻辑
”
、
“
疯狂
”
、
“
妄想
”
或
“
疯了
”
的标签,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被拿来跟阿道夫
·
希特勒相提并论,而后者经常被描绘为非理性的典型人物。
在学术界,将包括政策制定者在内的个人视作非理性的观点可能更具影响力
—
据说,
“
在过去几十年间,一场新的行为革命席卷了社会科学领域
”
。许多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子们在心理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认为,人类的行为方式经常违背理性的要求,从普通消费者到国家元首莫不如此。
如果这些说法属实,那么传统的国际关系学学术研究就遭遇麻烦了,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国家是理性行为者的假设之上。
发现国家经常是非理性的,这将破坏掉该研究领域的许多核心论点和见解,并促使人们对整个研究事业产生怀疑。
4
这也将使国家领导人不可能制定有效的对外政策。毕竟,他们将无法预测其他国家会如何采取行动。总而言之,学术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如此休戚相关。
我们写作本书旨在考察世界政治中的理性行为者假设。我们试图回答两个相关的问题。第一,什么是理性?任何关于理性行为者假设的讨论都必须首先正确地理解,对国家来说,理性思考和行动意味着什么,以及反过来,非理性思考和行动又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可以用来区分理性与非理性思考和行动的基准。第二,国家真的是理性行为者吗?也就是说,实证记录显示,它们通常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理性事关理解世界,而理解世界的目的是在追求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掌控世界。
5
在对外政策领域,这意味着理性既有个体层面的,亦有国家层面的。理性的决策者是理论导向型的,他们运用可信的理论来理解当前形势,并决定实现其目标的最佳政策。一个国家是理性的,前提是其关键决策者的观点经由审议性过程汇集起来,并且其最终出台的政策基于可信的理论。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战略缺乏可信的理论作为基础,或者没有经过审议,抑或两者兼而有之,那么这个国家就是非理性的。认真检视历史记录就会发现,按照这些标准来评判,各国的对外政策通常是理性的。
我们的论点与关于国际关系中的理性的现有文献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主导这场争辩的两个角度
—
理性选择和政治心理学来看,很少有人探讨个体如何理解世界,这真是令人惊讶,因为这一步是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理性选择传统的学者们压根儿没考虑过政策制定者是如何运用其批判能力来弄清楚世界运作方式的,你本来还期望看到他们就此议题发表长篇大论呢。当谈及政策制定者是如何尝试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时,政治心理学家也基本保持沉默。
反过来,理性选择理论家和政治心理学家都专注于研究一个更为狭隘的问题,即个体如何在不同的政策选项中做出决定。理性选择学者们声称,理性的个体行为
“
好像
”
是为了最大化他们的预期效用。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个体实际上是如何思考他们的选择的。与此同时,政治心理学家确实研究了个体实际上是如何做出决定的,从而对理性选择的样貌形成了自身看法。然而,他们的理解与我们的不同:我们强调运用可信的理论,他们则说理性的个体通过使用预期效用最大化公式来做出选择。
比起谈个体层面的理性是什么,理性选择理论家和政治心理学家更少谈国家层面的理性是什么。他们承认对外政策的制定是一项集体事业,但他们极少谈论不同决策者的观点如何汇集起来以产生理性或非理性的战略。
再回到国家实际上是不是理性行为者这一实证问题,理性选择学者和政治心理学家不同意我们提出的
“
理性是司空见惯的
”
这一主张。需要说明的是,一些理性选择理论家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些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持有立场的人则坚持认为,国家经常是非理性的。政治心理学家还声称,非理性在国际政治中普遍存在。
所有这些皆表明,我们的观点是对这场辩论的激进干预。一则,我们对国际政治中的理性给出了一个有意义的定义,而此前从未有人给过定义。再则,我们并非简单地断言国家通常是理性的,而是给出了理由。
冷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
伴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成为这个星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制定应对东亚的战略。关于东亚地区的新兴政治力量、美国可能采取的战略及其将产生的后果,这些方面的重要信息均是缺失的,从而使得他们的任务变得越发复杂。
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者,该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均遭受了重创,但它拥有强大的核武库和东山再起重返大国地位的
“
原材料
”
,即规模庞大、技能熟练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但它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该国也拥有核武器,却算不上一流的军事强国。日本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东亚地区遥遥领先的最富有国家,但其军事实力薄弱,严重依赖美国提供安全保护。至于美国,它深耕东亚地区,在那里保有大规模的驻军,并为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核心盟友提供核威慑力。华盛顿还与所有的主要东亚经济体保持着深厚的联系。
东亚政局将如何演变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很难搞清楚俄罗斯会否实现复苏,如果复苏了,它在军事和经济上究竟会变得多么强大。至于俄罗斯和美国以及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也前景不明。更难预测的是,中国能否继续保持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如果实现了继续增长,它会否将新获得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而且也无人知晓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目标是什么,以及中国将如何与邻国和美国打交道。至于日本,没有人知道它与华盛顿的军事和经济关系将走向何方。日本在历史上与其他东亚国家有着复杂的关系,也看不清楚它未来将如何发展。
许多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日本将构成美国在东亚利益的主要威胁。然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这些预测显然是错误的,中国更有可能崛起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然而,美国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和思考缺乏可靠信息,这使得美国的政策精英们很难评估
“
中国威胁
”
的样貌并制定应对措施。
面对制定战略的需求,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有三种选项。第一个选项,如果奉行孤立主义,那么美国将放弃均势政治并从东亚撤军。尽管如此,美国仍将与中国和该地区的其他国家保持着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第二个选项,奉行接触政策。这意味着将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推动其政治自由化,使其进一步融入国际机制,与此同时期待中国成为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最后一个选项是奉行遏制政策。这需要美国扩充在东亚的盟友并保持强大的军事实力存在,同时力求限制中国的经济增长。
鉴于有关中国、日本、俄罗斯和东亚其他国家的信息匮乏,人们很难知道这三种战略中究竟哪一种对美国最为有利。中国将如何应对每一种战略?如果美国军队从东亚地区撤出,那么中国会否在该地区谋求霸权?该地区的其他大国如日本、俄罗斯等将会做出何种反应?这将会对美国产生怎样的后果?如果美国与中国接触,那么中国会成为维护国际稳定的力量,还是会成为一个危险的竞争对手?如果美国决定制衡中国,这一战略会约束中国,还是会引发一场有可能导致战争的激烈安全竞赛?在这两种情况下,俄罗斯和美国的盟友们将会做出何种反应,又会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很难确定哪项战略最具前景。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运用理论的优势
正如我们所强调的,国际政治是一个信息匮乏的世界。无论政策制定者是在处理危机还是在制定大战略,他们总是必须根据有限且存在缺陷的数据资料来评估形势并做出决策。他们缺乏关于其他国家在利益、意图、决心和能力方面的丰富且可靠的信息,此类匮乏不一而足。他们也不清楚本国与这些国家的互动将如何发展演变。尽管如此,他们却别无选择,只能选定他们认为最有可能实现其目标的战略。
哲学家们已经确定了行为者借助自身的批判能力来获取周遭世界知识的两种典型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逻辑演绎。为了处理某种情况,个体做出假设(又被称作前提),然后从这些假设中推断出结论。
“
这是拥有如此强大力量的工具,
”
史蒂芬
·
平克写道,
“
使我们能够发现关于世界的新的真理
……
并且解决人们对于许多事物的纷纭争议。
”
第二种推理形式是经验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通过客观地检查相关证据来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布赖恩
·
拉思本的说法,这种归纳方法特别适用于
“
数据导向型分析
”
,并会提供
“
对世界的准确理解
”
。
在理解世界政治的运作和为最优地达成特定目标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方面,每一种方法以其纯粹形式而言都仅能发挥有限的效用。纯粹的逻辑只能保证:如果政策制定者对国际关系的假设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也会是正确的。然而,纯粹的逻辑对这些前提是否正确只字未提,这只能通过评估经验记录来进行确认。纯粹的经验主义同样站不住脚。由于政策制定者能够搜集到的有关国际体系运作的证据通常是复杂交织、模棱两可、自相矛盾、无法利用、一团乱麻的(上述情况甚至有可能全部出现),所以再多的客观性也难以揭示真相。
“
纯粹的经验主义是不可行的,
”
罗伯特
·
杰维斯写道,
“
事实本身不会给出答案。只是
‘
像个孩子那样坐下来面对事实
’
,是不明智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行的。
”
在应对不确定的国际政治世界时,理论思维是最佳的方法,虽然它绝非完美。简单地说,它结合了纯逻辑方法和纯经验方法的优点,同时规避掉它们的缺点。理论化即发展出逻辑上一致的解释,这些解释是基于经验证实的假设和对事实的检验而做出的。
普鲁士的战略家克劳塞维茨敏锐地意识到了国际政治充满不确定性的本质,他说道:
“
理论无法为头脑提供解决问题的公式,也无法通过把原则作为藩篱树立在狭窄路径两侧的方式来标记唯一解决方案之所在。然而,它可以使头脑洞察大量的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然后使其自由地升华到更高的行动领域。
”
《国家如何思考:对外政策中的理性》
作者:[美]约翰·
J
.米尔斯海默[美]塞巴斯蒂安·罗萨托
译者:任月园
ISBN
:
978
-
7
-
5217
-
6916
-
6
出版时间:
202
4
年
11
月
定价:
88
.
00
元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理解国际政治,首先需要了解国家是如何思考的。国家作为一个集体,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吗?如果能,它是如何思考的?思考过程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政治领导人会因之理性行事吗?由此产生的对外政策决策呢?
在近几十年的国际政治研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特别是理性选择理论家和政治心理学家认为,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体,其对外政策决策常常是非理性的,而政治领导人也很少理性行事。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一意孤行动武并深陷泥潭似乎就是非理性的典型表征。
但是,于国际政治的研究和实践而言,得出结论认为国家是非理性的,实属毫无意义,因为只有假定国家是理性的,学者和决策者才有可能理解和预测国家的行为,否则,整个国际政治研究的大厦都将倾覆,政治领导人也将无从有针对性地制定对外政策。
由此,本书系统论述了国家的思考方式与过程,重新定义了对外政策中的理性,指出:国际政治中的理性决策依托于阐释世界如何运作的可信理论,并且经由审议性决策过程产生。基于这个标准,本书分析了
1900
年以来,在一战、二战、冷战等重大国际政治事件背景下,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苏联、美国的
15
个对外政策决策案例,并得出的结论:大多数国家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理性的,即使它们的决策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候甚至是违背道德的,而这就是国际政治的现实。
作者简介:
约翰·
J.
米尔斯海默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泰斗,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人物。
2003
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20
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詹姆斯·麦迪逊奖。代表作有《大国政治的悲剧》、《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与斯蒂芬·
M
.沃尔特合著)等。在
2017
年一项面向全球
30
多个国家的
1600
余名国际关系学者的调查中,米尔斯海默在“过去
20
年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
25
名学者”中名列第三位。
塞巴斯蒂安·罗萨托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圣母大学政治学教授,该大学下属的国际安全中心、克罗克国际和平研究所、刘氏亚洲研究所和纳诺维奇欧洲研究所的研究员,著有《大国政治中的意图》等书。
*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MzNTk2MA==&mid=2659821759&idx=5&sn=2e6a94a7e042ecd3407bb8e491f85910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精彩书摘、文摘,好书推荐,心得分享。用指间的碎片时间,品读政治学、国际关系,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与您一同进步。
最新文章
第十七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论坛”议程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 奋发图强赓续华章——山东大学国际政治系成立三十周年庆典隆重举行
新书推荐 | 袁方成:《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前沿》
范斯聪:金砖峰会引来美媒非议,西方到底在担心什么?
杨悦: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诱拉与地区回应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讲堂第六讲
马伟:超大幅降息,美联储后悔了吗
特朗普个性,六年前中国学者就分析得很透彻
王耀辉:第三方调停国应何时介入国家间暴力冲突?——以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和解为例
石之瑜 侯长坤:全球南方与安全社群——对理论的去殖民化反思
肖玙:以竞争为名的秩序改革----美国对华竞争的底层逻辑
唐卡中的“只此青绿”,学问大了!
刘乐:“小而美”项目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王勇:白宫易主或升级遏华,中国有能力妥善应对
陈小鼎 张涛:世界政治极端化态势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及中国对策
万晓:大小国有战争、需求排序与大国共治再解释
易鑫磊:北极地缘政治反思:批判与重构
这支西域传来的“炫舞”火了千年,连游戏皮肤里都有它?
吴孟克 陈卓:阶级、国家与庇护政治——论印度莫迪民粹主义浪潮的兴衰
CCG报告 |《特朗普新政,中美如何应对?》
《战略决策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与摘要
张春:全球安全倡议与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的供应创新
周文星: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全球的“民主”干涉行动及其危害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讲堂第五讲
冯伟:不是所有的国内变量都是中介变量——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辨析
朱锋:特朗普2.0版的美国与中美关系
【逝者如斯】郭惠民:公共关系就是信任建立和信任重建
探索建构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研讨会暨《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新书发布会召开
吴怀中:日本对 2024 年美国大选的认知与应对
张薇薇:美国的人工智能算法治理:理念、举措及影响
王达 张瀚之:日本“人的安全”外交的成效与问题
“向东看”的新疆
朔尔茨再临危机,为何德国政府仍难以适应没有默克尔的日子?
与30多国记者对话:中国吃“和平红利”,美国吃“战争红利”
《国际安全研究》2024年第6期(第42卷·总第201期)总览
会议议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专题研讨会
活动预告|百川论坛——“第四届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评估:中国与全球大国关系”2024研讨会
米尔斯海默:特朗普当选,中美关系的底层逻辑
从李子柒的“回归”看中华漆艺的前世今生
特朗普并非毫无保留地信任马斯克
特朗普当选,中国将面临颠覆性的冲击?未必!
廉思:在社会心态的“变”与“不变”中凝聚共识
孙成昊:特朗普强势归来,中美关系或面临更大风浪
葡萄美酒夜光杯!古人如何“全球买”?
“三权分立”走向“三权合一”,特朗普即将完全掌权?
林宏宇:特朗普2.0:一个“真正”的“美国”总统?
黄莺:数字美元的最新进展及挑战
封帅 薛世锟 李苗苗:对危机关系的多元解读:英国的俄罗斯研究(2014—2024年)
盛开在河湟的那朵“花儿”
王忱:美国政府发布新版全球发展战略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