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古人如何“全球买”?

学术   2024-11-14 18:07   河北  

点击上方可订阅关注我们哦!

葡萄美酒夜光杯!古人如何“全球买”?

来源:道中华

这几天,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上海举办。从美酒咖啡,到美妆日化,再到医疗器械……各式外国商品琳琅满目。


进博会主打“进口”,可以说把中国的“全球买”模式提升到新高度。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网上展厅”,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酒品,其中就有多种口味的葡萄酒。(图片来源: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官网)


说到“进口商品”,过去叫“舶来品”的,中国人可不陌生。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千年前就开启“全球买”了。


今天,就从大家熟悉的那句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说起。



01

“葡萄美酒”,

 葡萄何来?


中国有悠久的酿酒史。早在四千多年前,老祖宗们就开始用谷物酿酒。


不过,说到用葡萄酿酒,则是两千多年后了。因为,葡萄这个物种,在汉代才传入中国。


葡萄,在中国古书上也称“蒲陶”“蒲桃”“蒲萄”。


汉代张骞通西域时,在大宛(约在今费尔干纳盆地)见到当地老百姓喜欢“以蒲陶为酒” ,而马喜欢吃苜蓿,于是汉朝使者将葡萄和苜蓿种子带回了中原。


此后,葡萄的藤蔓开始在中原大地攀爬。


▲葡萄藤上果实累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司马迁记载,汉武帝为了招待使者和喂养马匹,特别在他的离宫旁种满了葡萄和苜蓿,看过去一望无际。所以唐诗有“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的诗句。


▲苜蓿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到三国时期,魏文帝也为葡萄点赞:“甘而不饴,酸而不脆。”


葡萄,由此进入寻常人家的生活,大大丰富了 “舌尖上的中国”。


有了葡萄,怎么会少了葡萄酒呢?


据记载,唐太宗攻下位于丝绸之路要道的高昌国之后,不仅将高昌的8种葡萄酿酒法带回中原推广,还亲自参与酿酒,“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这时长安城的人才知道有这等美酒。


▲南宋佚名画家《春宴图》(旧题“唐人春宴图”)局部,以唐十八学士为典故,生动展现了大唐名士们在宴会上的醉态和对美酒的热爱。(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皇帝的影响下,葡萄酒开始风靡长安,成为文人雅士在宴会上纵情赋诗时的钟爱之物。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曾作诗:


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一时间,饮葡萄美酒,赏胡姬乐章,颂饮酒之诗,歌窈窕之章,成为唐代文人雅士的“标配”。


葡萄美酒,可谓西方传入中国的第一波“进口奢侈品”。


02

“夜光杯”是个什么杯?


喝酒、品酒,酒具不可少。中国古代的什么尊啊、爵啊、觥啊,都是酒具。


但是它们对葡萄酒都不适用。因为用它们盛酒,怎么能欣赏葡萄酒晶莹剔透的光彩呢?


必须要搭配同样透明的器具。由此,有了葡萄美酒与夜光杯的搭配。


“夜光杯”到底是怎样的杯子呢?它真的存在吗?


别说,还真有。在唐永泰公主墓的前墓室东壁,就绘有一个手捧波斯风格高足杯的侍女。而在整个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中,类似的高足杯出现了3次。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身着红衣绿裙的宫女,双手执高脚杯(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公众号)


当时的高足杯敞口、圆唇、筒形腹,腹下为一托盘与杯体相连,形制与今天的高脚杯十分相似。


有一种说法,唐诗中的夜光杯是由采自祁连山的墨玉经20道工序打磨制成,杯壁薄如蝉翼,通体晶莹透亮,夜间自然发光,故称“夜光杯”。


还有人认为,敦煌当地把高脚杯形制的玉杯称为“敦煌夜光杯”或“阳关玉杯”,并将其作为本地名产向外推广。


▲敦煌夜光杯。(图片来源:敦煌阳关景区微信公众号)


夜光杯是不是就是高足杯呢?


从目前留存的实物来看,唐人口中的夜光杯并非高足杯,而是从西亚东传至中国的来通杯。因为在唐代通行的中古汉语里,“来通”的发音与“夜光”近似,又因来通杯多用玛瑙等带有一定透明度和光泽度的玉髓类矿物制成,所以唐人便把这种舶来的酒具叫作“夜光杯”。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有一件来通杯实物,它也是一件“明星”文物,在中国只此一件,名为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


这件玛瑙杯最大特点是末端雕刻了一个羚羊形状的兽首,兽嘴有流,流上插了一个可以卸下的金质帽嘴。


当持杯者将装满酒的玛瑙杯举起来,与眼睛齐平,巧妙地倾斜,这样从羚羊嘴里涌出的一大股酒就会喷洒到饮者的嘴里。


▲镶金兽首玛瑙杯使用示意。(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来通杯最初起源于两河流域,后传播至伊朗。波斯战争期间(前492~前449年),希腊人接受了这种器形,并使用了沿用至今的名称——来通(Rhyton)。


来通在希腊和波斯文化范围内一直使用到中世纪早期,随着希腊文明的广泛影响,开始向亚洲传播。6~8世纪,中亚出现了这种器物最后的流行潮。


▲伊朗萨珊王朝时期的鎏金羚羊形银来通(约4世纪),美国弗利尔-塞克勒美术馆藏。(图片来源:深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至于我国的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曾引发了关于它从何处而来的激烈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西方舶来品。


首先,从兽首的雕刻上来看,其眼睛圆而有神,耳朵翘而后延,这些特征与常年栖息于中西亚地区的鹅喉羚相像。


因此,专家们推测,制作这件玛瑙杯的匠人可能生活在西域一带,他们非常熟悉这种动物,才能将其雕刻得如此惟妙惟肖。


其次,从制作材料来看,当时贵族所用高档玛瑙制品多来自西域。而文献上记载,丝绸之路上盛产玛瑙又有崇尚来通杯的国家,例如康国、吐火罗、波斯等,均向唐宫廷进献过珍贵的玛瑙器,吐火罗甚至进贡过玛瑙原石。


▲丝路驼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是谁带来了来通杯?中古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及东西方联系的日益密切,众多胡人沿着丝路来到中国,并将具有希腊风格的西方艺术品带入中国。


其中,活跃在丝路上最有名的商人群体,是来自中亚的粟特人。而镶金兽首玛瑙杯很有可能就是由他们带来的。


▲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彩绘围屏石榻上的持杯宴饮图。据考证,虞弘是较早入华的粟特人。(图片来源:澎湃网)


理由是,在现今发现的一些粟特人墓葬制品中,发现了胡人持角杯宴饮的场景,画面里的兽首杯应当就是来通。


不管夜光杯是玉制高脚杯还是玛瑙来通杯,毫无疑问,它都是舶来品,是一件给饮酒增添了意趣和雅韵的奢侈品。


03

“撒马尔罕的金桃”,

进口奢侈品何其多


唐朝初年,西北局势稳定。此时来自中亚地区的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使团抵达长安,并向唐太宗李世民敬献了一种传说已久的神秘仙果——撒马尔罕金桃


 “金桃”之名,让人浮想联翩,其实代表着奇珍异果。7世纪时,撒马尔罕王国确实曾经向唐朝宫廷贡献了所谓的“金桃”,一些树种还被栽植到长安的宫廷果园。


▲想象中的撒马尔罕金桃。(图片来源:陕西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长距离运输果实或移植整颗树种,在那个年代是难以想象的。然而,就是在那时候,菩提树从印度来了,郁金香从天竺国和安国来了,紫檀木从安南来了,大量葡萄也进口到西北地区,随之传入了葡萄酒制作技艺。


著名汉学家薛爱华在其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中,将唐朝的外来物品分为18类,共170多种,几乎涵盖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领域方方面面。


此外,进口过来的还有各式颜料、工业矿石、宝石、玻璃、金属制品、纺织品,乃至用于宗教仪式焚香的香料……


舶来品是如此繁多,深深嵌入唐代文化的每一个细节枝条,唐诗中大量出现舶来品名称及相关场景描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华文明以其包容开放、海纳百川,吸纳着人类一切美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结晶。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的交流及其对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深远影响,至今余音不息。




看完古人那些年追过的“进口货”,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进口”的有趣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大家哦~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精彩书摘、文摘,好书推荐,心得分享。用指间的碎片时间,品读政治学、国际关系,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与您一同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