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防失联点击上方“离床医学”,再点击右上角的“···”,选择设为星标,文章每天自动推送
流感病毒IFV通过呼吸道传播,其靶细胞主要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IFV首先通过病毒表面的HA蛋白与宿主上、下呼吸道或肺泡上皮细胞的唾液酸结合,然后病毒体进入宿主细胞内质网系统,与内质网解离后释放vRNP复合体,通过细胞质运输到宿主细胞核。病毒RNA利用宿主细胞的翻译系统合成IFV的蛋白和RNA,在宿主细胞质中组装成新的病毒体,通过出芽、剪切、释放等过程,形成新的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毒粒。某些能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甲型禽流感病毒,如H7亚型,可感染人的眼部,发生结膜炎。IFV也可以感染其他细胞,包括某些免疫细胞,但感染人类的IFV只能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分离产生新的感染性病毒子代。
病毒感染后约48 h达到复制高峰,之后缓慢下降,大多感染6~8 d后几乎没有病毒排出。轻症流感通常只影响上呼吸道,而重症流感与病毒感染下呼吸道有关,也可致肺外脏器损害。IFV通过多种机制导致上皮细胞死亡,并引发免疫反应,包括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吸引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并激活邻近的内皮细胞,产生更多的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趋化因子配体(chemokine cytokines ligand,CCL)-2,引起进一步的免疫细胞浸润,破坏上皮-内皮屏障。
重症流感的发病机制不仅与IFV的直接细胞毒性效应有关,而且与宿主的过度炎症反应有关。过量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导致炎症反应过度,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干扰素(interferon,IFN)-γ、IL-10、双调蛋白(amphiregulin,AREG)和IL-5,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等严重情况,甚至死亡。病理特点包括毛细血管血栓形成、肺泡壁局灶性坏死和充血、炎性浸润、透明膜形成和肺水肿。8例在2009年甲型H1N1流行期间死亡患者的病理报告中,均发现有肺广泛微血栓形成及骨髓吞噬血细胞现象,提示在重症流感患者中需要警惕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生。
儿童重症流感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儿和儿童鼻部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成人,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如过度活化的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 3,TLR3)或肺巨噬细胞功能异常等,可导致过度的炎症反应,合并细菌感染和宿主细胞能量代谢衰竭。研究发现,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通过抑制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流感合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中起关键作用。儿童流感相关脑病,特别是急性坏死性脑病(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ANE)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部分ANE患者存在RAN结合蛋白2(RAN binding protein 2,RANBP2)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