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的“宫斗”有结果了
文摘
2024-11-18 08:30
北京
11月14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对极氪和领克两大品牌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以推动两者进行全面战略协同。具体来说,吉利控股出售其持有的领克20%股权给极氪,交易金额为36亿元人民币;沃尔沃汽车将其所持领克30%的股份出售给极氪,交易金额为54亿元人民币;极氪认购领克新增注册资本3.67亿元人民币。完成这些交易后,极氪持有领克51%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而吉利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剩余的49%股份。领克和极氪这两个品牌让许多用户感到困惑。大多数消费者只知道它们都与吉利集团有关,并且都拥有沃尔沃的技术“血统”。两个品牌之间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竞争的意味似乎更重。之前有观点认为领克专注于运动型燃油车市场,而极氪则定位于新能源纯电动车市场。然而,领克在今年6月公布了纯电动轿车Z10,这似乎“辟谣”了之前的这一说法。行业内外都能看出,极氪和领克在设计语言、售后渠道、产品布局等方面已经越过了良性的竞争关系。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兼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曾表示,如果不进行整合,将会带来竞争问题和运营中的内部矛盾,同时还会存在重复投资的情况。另外,吉利集团过去十年一直采用多品牌、多渠道战略,立志成为中国“大众”,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吉利已经不得不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聚焦资源,提升运营效率。2017年8月,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控股共同成立了领克品牌。其中,吉利汽车持股50%,沃尔沃汽车持股30%,吉利控股持股20%。在当年,沃尔沃的市场定位在25至40万的价格区间,而吉利品牌自身产品售价几乎不超过15万。显然,领克品牌是集团为了填补15至25万价格区间的市场空白而做出的战略选择。领克的诞生有着沃尔沃的技术和吉利的资金、渠道加持,以领克03为代表的车型的确不负众望,月均销量达5000辆以上,一度被业界评为“国产车之光”。但是,领克却未能乘胜追击,在03车型发布后的一年半时间里,领克并未推出全新车型。要知道,20万元级别的家用车型是行业重要的细分领域。然而,领克并未及时推出相应的大型车款,这让车圈直呼“看不懂”。另外,新能源汽车浪潮即将来袭,吉利不能继续在领克品牌上举棋不定了。2021年9月,领克汽车的电动汽车事业群被确定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子品牌,命名为“极氪”。而车圈内也流传着一个说法,领克当初立项的多款纯电车型,最终被极氪拿去发布。前文提到,领克过往产品以燃油及混动车型为主,在EM-P增程方案加持下,领克车型销量大增。今年1-10月,领克品牌总销量超过22万辆,同比增长近38%。领克瞄准燃油、混动市场,极氪发展纯电,似乎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令人意外的是,极氪今年在瑞典哥德堡公布其首款纯电车型Z10,并于9月5日正式上市,其第二款车型Z20目前也已经开放预订。网友的点评更是一语道破玄机“这不就是极氪001和极氪X吗?”从更深层次来看,吉利在收购沃尔沃时承诺其在业务上保持独立。因此,在沃尔沃拥有30%股权的领克品牌业务发展中,吉利不得不考虑沃尔沃的“感受”。表面看,领克的迟缓发展,最终催生极氪面世。然而,这更像是吉利与沃尔沃的一次“博弈”。尽管极氪在销量和品牌发展等方面相较于领克表现出色,并且已于今年5月在美股上市,但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吉利在新能源时代因战略上的迟缓,导致其与比亚迪的销量差距逐渐拉大。2022年,比亚迪超越吉利,成为国产车销量冠军。1997年,生产摩托车的吉利正式进入汽车产业,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通过一系列全球性的收购、整合、拆分等资本操作,使自己蜕变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2006年,吉利购买英国锰铜公司19.97%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间接控制了伦敦标志性的黑色出租车制造商。2009年,吉利收购了澳大利亚DSI公司,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商收入囊中。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大幅提升了自身技术能力和品牌影响力。2017年,吉利再次收购马来西亚宝腾及英国路特斯,2018年吉利成为戴姆勒的最大股东。一系列资本操作加强了吉利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商业版图。然而,这些扩张也给吉利带来了财务和债务压力,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负债率均高企。近年来,吉利控股资产负债率保持约70%,流动负债率保持约100%,显示出其经营流动性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同时,其庞大复杂的组织结构导致较高的管理费用。在今年年初的北京媒体交流会上,极氪CEO安聪慧表示:“吉利的目标是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大众集团”。但随着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到来,市场对产品的容错率降低,吉利需追求产品卓越并有效管理内部竞争,以确保品牌在市场中的独特性和协同发展。面对挑战,吉利正通过推出竞争力车型和加速子公司整合、上市来强化自身。今年5月,极氪赴美上市;9月,吉利发布《台州宣言》,宣布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10月,吉利宣布几何品牌并入银河品牌,发布星愿车型竞争10万内红海市场。此外,如今极氪和领克也将被重新整合,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品牌竞争力。我们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各车企车型的同质化趋势已经变得明显。如今,已经不是传统燃油车的时代,品牌和机械性能等潜在的传统因素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力正在减弱。新能源汽车的优缺点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新能源行业也将迎来一场优胜劣汰的考验。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内容沟通请联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