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终于“起死回生”

文摘   2024-11-16 08:30   北京  

作者 | 高凌朗
编辑 | 汪戈伐
图片来自企业官网


随着生猪价格的持续回升,国内养猪业逐渐回暖,牧原股份更是以其卓越的业绩和盈利能力脱颖而出。

10月30日,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4 年第三季度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7.75亿元,同比增长16.64%;归母净利润为104.81亿元,同比增长668.90%。

更震撼的是,公司第三季度的业绩爆发,实现营业收入399.09亿元,同比增长28.33%;净利润102.21亿元,同比增长超820%。

这意味着牧原股份三个月赚了100亿,平均日盈利超过1亿元。翻倍填平了2023年42.63亿的亏损,可以说是“起死回生”。

牧原股份的成功并非孤立现象,整个养猪行业在2024年都呈现出回暖趋势。温氏股份、新希望和ST天邦等猪企均实现了扭亏为盈

涨价是行业回暖的根本原因。

自今年5月底以来,全国猪价开启快速上涨模式,进入8月,生猪(外三元)市场价格从14.95元/千克涨至20.35元/千克。尽管目前生猪价格有所回落,但与今年第一、二季度相比,价格仍然高了不少。
2024年生猪外三元)价格走势 来源:猪好多网
作为国内“猪王”的牧原股份在销量方面呈现显著优势。2024年1至9月,公司共销售生猪5014.4万头,同比增长6.67%。其中,第三季度公司销售生猪1775.6万头。结合猪价上涨背景,公司在第三季度实现百亿盈利。

同样地,温氏上半年养猪业务盈利13.27亿元,同比增长128.31%;新希望上半年亏损超过12亿元,但第三季度实现盈利13.71亿元,足以覆盖上半年的亏损;ST天邦预计前三季度盈利13.41亿元,同比上升185.67%,而去年同期则亏损15.66亿元。

而猪价上涨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许多猪企在经历以往高额盈利周期后,选择在市场低迷时扩大规模,这也导致行业去产周期一直没有完成。

自2023年7月起,我国能繁育母猪的存栏量逐月减少,这对基层的生猪出栏量产生了影响。

今年4月份,我国母猪的存栏量为4000万头以下。按照以往经验,当能繁母猪存量低于4000万头时,就代表去化周期接近尾声。

值得一提的是,上一轮长达4年的猪周期母猪存栏量为2000万头以下。

通过平衡表推算,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期间的仔猪存栏量持续环比下降,累计降幅近10%。这一趋势意味着从2024年4月到7月,生猪的供应量会开始显著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对猪肉价格看涨的预期增强,养殖户的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行为也加剧了市场供应的紧张。

压栏和二次育肥的养殖户博弈的是未来1-3个月后的猪价,随着市场对猪肉价格看涨的预期增强,生猪生长加快,饲料成本较低,养殖行业对二次育肥的意愿普遍增强。

最终,一系列因素直接减少了生猪出栏数量,造成了近期生猪供应偏紧,进一步推高了猪价。

无论如何,养猪行业本身仍然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牧原等企业此时享受猪周期上行带来的丰厚利润,而在猪价低迷年份,公司则需要依赖出色的成本管控能力来维持公司基本运营。

牧原股份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确也显示出了一定优势。

财报显示,公司的生猪养殖全成本持续下降,2024年以来更是持续走低。1至8月,成本从15.8元/千克降至13.7元/千克,降幅超过13%。到了9月,成本进一步降至略低于13.7元/千克。

牧原股份的一体化养殖模式是其成本控制的关键,并在此模式下探索出了“轮回二元育种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允许每一代的种猪都保持杂交优势,尤其是在繁殖力、抗逆性能等遗传力低的性状上表现更为明显。

另一方面,公司研发推广低豆日粮,持续降低豆粕使用比例。2022年,公司饲料中豆粕用量仅占7.3%,约为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2023年,进一步降至5.7%。

但是,生猪养殖行业经历了多轮亏损,导致企业利润被侵蚀,资产负债率超过60%成为行业普遍现象,部分企业甚至超过70%,处于高风险区域。

截至2024年9月30日,牧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为58.38%,相比之前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财务压力导致企业融资能力减弱,影响了行业的整体融资环境。

至截稿时,牧原股份报收44.16元/股,相较于6个月前的47.68元/股反而还下跌了
7.39%。而在2018—2022年周期,牧原股价可是从8元/股上涨至50元/股上下,涨幅达到500%以上。

显然,与上一轮周期不同,本轮周期中生猪养殖个股的股价并未显著上行,市场对公司未来的预期较为谨慎。投资者担心行业在三季度业绩回升后可能出现回落。

这也能说明,尽管牧原股份在成本控制改进较为显著,但在一个微利化的行业中,单靠成本控制并不足以大幅推升估值。

尽管牧原股份一个季度盈利高达100亿,不但扭亏,甚至填平了往年的亏损。然而,市场仍视其为周期性行业,天花板效应明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内容沟通请联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号)

-END-

更多内容请关注
关注下方备用号,防止失联

蔚然先声
换一个视角理解中国商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