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系”最终还是崩盘了
文摘
2024-10-31 08:30
北京
根据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公告,雪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实控人张劲等19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背信运用受托财产、妨害作证一案,将拟于10月28日至11月2日开庭审理。与其他“非吸”类案件一样,雪松案涉及大量投资者的巨额损失。雪松控股不缺乏各种光环,它曾被称为“广州第一民企”,并连续4年入选为《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据《证券时报》发布的《雪松200亿涉众募资调查》报道,自2020年起,雪松控股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名义,以供应链上的“应收账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了超过350款理财产品,总融资规模超过200亿元。雪松控股当时承诺为投资者提供兜底担保,但在2021年4月,雪松旗下的“长青”系列理财产品首次出现兑付逾期。次年1月,雪松控股发布致歉声明,称兑付计划无法如期执行。此举导致大量投资者的不满与追债行动,最终引发了公安部门的介入。
据2022年广州市检察院的指控,雪松控股及其多名高管涉嫌单位犯罪。相关报道指出,这些理财产品的资金,实际上被用于集团内部的资金周转——即“自融”。所谓“自融”,是指公司通过自身或关联方认购其发行的金融产品,将融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引入内部使用,这种手法一旦用于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场景,将触犯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法律条款。根据刑法,集资诈骗罪若被定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最高刑罚则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检方指出雪松控股涉嫌使用违规的理财产品通道,持续向个人投资者进行资金募集,并未能履行兑付承诺,因而涉嫌以非法占有目的实施集资诈骗。雪松信托是雪松控股在自融操作中关键的金融工具。雪松控股于2019年收购了中江信托并将其更名为“雪松信托”,随后发行了一系列信托产品,将募集的资金用于雪松控股旗下项目。相关资料显示,雪松信托主打的“长青供应链金融”系列资金全部流入关联公司,用于购买文欣保理的应收账款债权。而2021年发布的长盈83号理财产品,资金则被用于支付公司自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费用。然而,前锋村云智能科技项目的村委会在后来出具声明,否认雪松控股有关项目的投资款项已实际到位,显示这些募集资金存在虚假用途。这种在供应链金融名义下实施的自融行为,既涉及背信运用受托财产,也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罪名。在雪松控股的业务发展过程中,扩张速度之快和操作模式之激进同样备受争议。张劲于2015年将公司更名为雪松控股并将业务扩展至金融、文旅、地产等多个板块,提出“三个万亿”目标,即未来五年实现销售额、资产和市值均达万亿的宏伟计划。为此,雪松控股频繁开展收购,包括2016年并购齐翔腾达、2017年收购希努尔(现为“雪松发展”),以及2019年斥资200亿元收购中江信托,并增资控股大连金融资产交易所等。激进扩张的同时,雪松控股的债务压力也随之上升。以中江信托为例,雪松控股接手时,承担了33个项目合计80亿元的不良资产,此外还发行了多笔高息永续债,由广州国企进行认购。最终,雪松控股背负的债务规模大幅增加,金融运作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在企业激进扩张的同时,融资性贸易所带来的账面收益掩盖了雪松控股内部潜藏的财务危机。融资性贸易是一种通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用票据实现贸易融资的方式,用于填补公司短期资金需求。在外界看来,雪松控股与优质企业如四川长虹、中油祥龙等的应收账款构成了安全的底层资产。然而,有业内离职人士向媒体透露,实际上这些贸易往来中有大量虚构的成分,是通过虚假应收账款融资获取资金的手段,而这些在账面上支撑起的收入和存货一旦在财务上缺少流动性,就可能导致巨大的资金缺口。雪松控股的债务危机引发了金融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今年年初,深圳证券交易所向雪松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下发关注函,要求核查是否存在空壳公司,并进一步说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际运作情况。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雪松控股发布的理财产品总计超350只,融资规模达到200多亿元。然而在2021年后,疫情影响和经济环境的变动加剧了企业的偿债压力,兑付困难逐步显现,雪松控股将理财产品兑付时间延至2023年中期,但多次延期仍未能完成兑付。根据媒体报道,广州多家国企和地方政府在雪松控股的融资中也承受损失,据广州黄埔区有关部门透露,正在对雪松控股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评估,以应对后续风险。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内容沟通请联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