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新书封面一览
九月
新书
佳作君带来九月出版的美术史中文新书分享,内容涉及现当代艺术、西方艺术史、摄影、建筑、策展与博物馆学等多个领域。愿每位读者都能在这里与心仪的“佳作”相遇。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
[美] 巫鸿 著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出品
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漫游、偶遇、感知”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全球艺术史”的路径。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后人类影像:探索一种后德勒兹的电影哲学》
(法国哲学研究丛书·学术文库)
姜宇辉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勒兹两卷本《电影》是电影哲学领域影响深远的开创性文本,打开了人们对电影之“思”进行把握、反思的全新视域。德勒兹揭示出,电影生命的续存与否,不在于媒材层面新影像对旧电影的更新换代,而关乎它能否借运动生成之力不断激发哲学观念的创造。
沿着德勒兹所予之启发,姜宇辉让后人类的哲学思辨与后人类的影像实践密切关联在一起,彼此创生,激发出切合当下状况的全新意义与启示。这也是他在后人类的视域下,试图突破德勒兹生命主义的窠臼与束缚,以否定性为线索重探、重建主体性的一种理论上的创制。
本书呈现为一个富有韵律、延展迭变的整体,让后人类影像的一个又一个侧面得以深刻地凸显,描摹出了一种有别于德勒兹主义的主体性轮廓。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
[日] 吉川忠夫 著
陆帅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王羲之是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具有超越时代的文化地位。不过,书法家只是王羲之的一个历史侧面。作为四世纪六朝时代的贵族、出类拔萃的文人,王羲之与身处的时代究竟是何关系?两者怎样互动?本书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出发,描绘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世界、思想与信仰的整体面向,以此深入理解王羲之书法背后的历史内涵所在,展现了王羲之具有贵族、父亲、丈夫、朋友、道教徒等多重身份的鲜活人生和他所处的灿烂时代。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当代艺术:1970年之后》【签名版】
[英] 布兰登·泰勒 (Brandon Taylor) 著
赵炎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当代艺术:1970年之后》系统地阐释了当今世界自 1970 年以来的艺术实践,内容不仅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行为表演、数码影像等多种艺术,还涉及重要的博物馆展览、国际策展人以及当代艺术赖以传播和发展的各类艺术体制等。作者聚焦于欧美和亚非等全球各地的新艺术形态,结合时代与地缘发展背景,关注艺术创作理念、主题、手法和艺术批评焦点的演变,帮助读者透彻地理解纷繁多变的当代艺术现象。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人间天堂:绘画与来日》
[英] T.J.克拉克 著
吴晶莹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间天堂”的观念始终萦绕于人类的想象之中。本书中,T. J.克拉克凭借对绘画细节的敏锐洞察和令人敬畏的文化涵养,通过追溯乔托、勃鲁盖尔、普桑、委罗内塞和毕加索的重要作品,探究绘画如何以其自身的语言特性,来展现“人间天堂”在不同时空的流转。
作为新艺术史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克拉克没有放弃对艺术本体的重视,并尝试将图像与文本、当下与过往、现实与理想,彼此融汇于一种散文式书写,灵巧别致,所论议题已然远远超越上帝的国度。可以说,这是一次对“天堂”如何降临“人间”的观照,也是一次对“人间”如何祈望“天堂”的咏叹。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艺术科学的目的与界限》
范白丁 著
商务印书馆
艺术科学包含了现代艺术史学理论探索过程中的学术理想与核心观念,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当时许多艺术史家的一种工作进路。以德语为主要语言的艺术史学者集中地表现出对确立艺术史学科独立性的热切诉求,他们广泛地从其他学科和知识领域借鉴各种思想、观念、理论、路径或方法以构筑艺术史的学术形状;然而同时,他们又一再强调艺术之为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并通过厘清艺术研究的问题、方法乃至认识论意义上的基本概念,试图塑造自身专属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艺术史的学科自治。
本书围绕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科学家及其关键文本,选取三个横截面,分别从历史时间、本质问题以及知识边界切入,呈现彼时艺术史学具有普遍性的建设目标、学理来源、思考逻辑还有学术困境。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马格利特传:思想者画家》
[英] 亚历克斯·丹切夫 著
李静滢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者、传记作家亚历克斯·丹切夫所撰写的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详尽传记。勒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1967)是福柯和维特根斯坦在智识上的对话者,也是备受设计师和广告商青睐的画家。丹切夫致力于“用跨学科来探索艺术想象”,著有多部艺术家传记,《马格利特传》是他的封笔之作。
本书通过大量第一手材料,还原了马格利特漫长的艺术生涯,解读了这位“现代世界最重要的图像提供者”的众多谜题。与多数传记作者对传主的追捧式书写不同,丹切夫以一种幽默又略带讥讽的语调来讲述马格利特的生平故事,与此同时,以较为客观的批评家眼光来对马格利特代表性画作进行逐一解析,探讨了画家如何将个人经历、梦境和现实融合,创作出充满奇幻色彩又深富哲理的艺术作品,揭示了马格利特作为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20年》(第二辑)
【签名本】
李镇/彦风 编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由十二篇访谈和两篇附录组成,是“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20年”项目同名图书的第二卷,旨在对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近二十年的发展线索进行一次回顾性的记录与梳理,以艺术教育工作者人体为中心,注重个人艺术创作与学院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围绕学院新媒体艺术教育展开,包括学院内外的相关艺术教育实践,涉及实验艺术和跨媒体艺术两人主要二级学科,同时对相关学科概念进行辨析,以口述五史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推进,以访谈录,纪录片和调研报告的形式呈现:强调独立的学术研究立场,试图为中国未来新媒体艺术教育提供种参考。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三代遗风:古代中国物质文化中的复古》
许雅惠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金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堪称国粹。早在宋代时即有赵明诚《金石录》传世,后代亦多有著述。当然,宋代亦是中国金石文化研究与实务的高峰。本书是研究宋代金石文化的重要著作,作者从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与美术入手,从早期到晚近充分解析了历代相关文献与出土品,后来注意到“复古”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同时,开始研究汉代以降的复古艺术与文化,尤其强调在复古背景之下,文化知识的生成体系与模式,如在本书中作者特别关注宋代对“三代”因素的借用与挪用,同时也留意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体——印刷图籍——在知识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记忆女神图集》
[德] 阿比·瓦尔堡 著
吕东/乔泓凯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瓦尔堡启动了神秘的“记忆女神”计划,直至去世前夕仍在不断调整《记忆女神图集》的图板排列。巴比伦的黏土肝脏、图拉真纪功柱、中世纪的星图、波提切利的《春》与《维纳斯的诞生》、巴巴多斯邮票、新闻照片和剪报……这些星丛般的内容在图集中得到了奇妙的统一。《记忆女神图集》的未完成性暗示了这项计划自身的“死后生命”,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不仅没有远离那些黑色的图板,反而更加邻近……
这部未竟之作展现了瓦尔堡图像学思想星丛中的珍宝,在图像的碎片化拼贴中显得异常神秘莫测。在尼采、布克哈特等先哲思想的烛照下,瓦尔堡试图深度挖掘文艺复兴艺术的“古代遗存”,进而凝练出“情念程式”的核心概念,旨在整一性向度中揭示图像的象征性力量,即关联于类似激情和悔恨这样宗教性的人类精神性实存。如此,“维纳斯的诞生”成为了“情念程式的诞生”,而瓦尔堡之于图像学的意义,就犹如康德之于现代美学的意义一般。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风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记》
【铃印版】
李零/张南金 著
王瑞智 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为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先生学术力作,兼具趣味性。李零在书中专文论述70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从没变过,就是由明清北京城继承的元大都中轴线发展而来。
本书的研究方法,一是查证文献资料,一是实地踏查。“反复读(文献),反复走,反复改”,风乎舞雩,行走北京,阅读北京,玩得不亦乐乎。深厚的文献学功底让李零老师对材料的运用和解读全面而细致,假设和求证严谨又新颖。
除了中轴线,李零教授还在本书中重点讨论大都水系和大都五十坊两个问题。讨论大都水系时,李零老师研究生张南金撰文《地安门景山西河的形成与变迁》,形成有趣的师生互动。复原元大都五十坊时,“类似拼图游戏,既用串并法,也用排除法,反复尝试,反复调整,不敢以为必是,目的只是提供材料,提供思路”。
诚如李零老师在序言中所说:元大都是明清北京城的基础。不了解元大都,就不懂北京城。……玩也是学问,玩就是学问。北京太好玩了。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艺术中的阅读者》
[英]大卫·特里格 著
王晓丹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以书籍和阅读场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集。它收录了来自全球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近300件艺术品,涵盖了从古典雕塑、壁画到当代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广泛领域。通过精心选择和编排,本书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作品间建立了富有意义的视觉联系,展现了书籍和艺术在历史上的交织与演变。此外,书中还包含一篇深入浅出的介绍性文章,探讨了书籍史与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阅读史中的阅读者形象,如圣徒、抄书员、德高望重的学者、心不在焉的阅读者、焚书者、女性读者等,包括列夫·托尔斯泰、雨果·科勒、克劳德·莫奈等,从中我们可管窥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书籍在塑造文化、传播价值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
《纸落云烟:中国传统手工纸概览》
易晓辉 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传统手工造纸从我国起源,经过历代不断发展、传播、演变,其产区分布广泛,品类纷繁复杂。不仅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物质载体,本身也是民间手工艺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历史留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是记录和保存传统手工纸多样性的重要资料,是书画爱好者、文保从业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了解、选择、使用、鉴赏、收藏手工纸的重要参考。本书以作者的第一视角实地探访了各大手工造纸地区,用第一手的详实资料。全景呈现中国传统手工纸在产区、原料、制作工艺、加工方式、纸张形态和用纸文化上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目标是成为涵盖产区最广泛,原料及工艺类别最齐全的传统手工纸介绍图书。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现代建筑》
“牛津艺术史”系列
[英] 艾伦·科洪 著
姚俊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出品
“现代建筑的历史是一段关于改革、‘先锋派’潮流的历史,而非一段试图中立地、不带意识形态色彩地去解决整个建筑生产问题的历史。”
著名建筑评论家、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荣休教授艾伦·科洪,围绕文化与工业、审美与实用等核心主题,透过评述20世纪上半叶欧美各国现代建筑运动及其得失,简明且精准地呈现出现代建筑的发展全貌。
科洪教授从建筑与现代性外部条件冲突的重要时刻切入,不拘于分析具体的建筑作品,着意厘清功能主义、有机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关键思想在各国的演变,揭示贯穿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矛盾,同时将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路易斯·康等人的实践,置于各自社会与文化思想背景中做出新的诠释。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实验影像:艺术家电影》
[英] 大卫·柯蒂斯 著
孙萌 / 闫亢 / 伏洋颖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实验影像:艺术家电影》记录了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艺术家对电影制作的迷恋,展示了活动影像的另类历史。从费尔南·莱热、吉加·维尔托夫、史蒂芬和弗朗西斯卡·特默森等早期先驱,到包括史蒂夫·麦奎因、塔西塔·迪恩和弗朗西斯·埃利斯在内的当代主要艺术家,作为重要电影专家的大卫·柯蒂斯生动地描述了受电影媒介启发的众多鲜活个人。
这本拥有丰富插图的图书涉及400多名国际活动影像制作者,并通过大量艺术实例,包括实验电影、录像、装置和多媒体,为日益流行、不断演变的艺术家电影类型提供了多元的介绍。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美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九讲》
王川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书稿。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调写出中国工艺美术各种门类的器物,讲述它们的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故事,以及因为这些器物而形成的精神文化。书稿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陶器、瓷器、青铜器、漆器、玉器、石器、服饰、金银器、秦砖汉瓦等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及其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书稿所涉知识点多,不光有工艺美术史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其他学科,作者凭借几十年此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之力,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看似神散之笔娓娓道来,很好地呈现出这些不会说话的物质所含的“隐形”文化与历史脉络。书稿配有三百多幅图片,多为作者从文献资料寻来、博物馆拍来,还有几幅手绘图,因名见物,以物正名,文图相配,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感与阅读趣味。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中国的旅程》
[法] 马克·吕布 著
吕俊君 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后浪 出品
本书收录了马克·吕布于1957年至2005年在中国拍摄的超过260幅 照片,展现了处于转折时期的多面中国。老北京的旧胡同、穿着旧式长袍的行人,城市里的巨幅广告、明星、摇滚乐队,还有迷梦般的黄山……在马克·吕布的镜头之下,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面貌,既现代又古老——一个让马克拥有无限热情的、独一无二的中国。
相比法文原版,中文版更特别收录了一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照片。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交给你了:约翰·伯格父子的26封信》
[英]约翰·伯格 [美]伊夫·伯格 著
刘惠芳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大风文化 出品
英国 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很少在公众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在《交给你了:约翰·伯格父子的26封信》中,他 次以父亲的角色和角度,与后辈交流他对艺术的见解。这是一本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书信集,由约翰·伯格与艺术家儿子伊夫·伯格互相寄送的26封信件组成,通过这些信件,两人不仅探讨了各自对丢勒、戈雅、马奈、贾科梅蒂、珂勒惠支等艺术家的作品看法,还深入交流了对生活、生命与情感的思考。这一切始于一封信件,约翰·伯格将几幅艺术作品的复制品了寄给远方的儿子,并附上了几行饱含深情的字句。正是这封信,拉开了他们长达数月的通信序幕。儿子收到信后,以一幅画和一个关于艺术的问题回应了他。就这样,两人的对话逐渐深入,开始探讨艺术的本质和彼此的内心世界。每一封信都是一次深度心灵对话,展现了父子间独特的情感纽带和彼此的理解与支持。书中附有50余幅全彩插图,涵盖两人随信附上的名家画作,以及各自创作的素描与水彩画,赋予了书信 丰富的情感层次。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中国玻璃艺术史》
周静 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以时间为序,铺陈中国玻璃艺术在历史长河的纵向演变,通过列举玻璃实物图片,结合文献资料,综合原料、工艺、风格等因素,并探讨相关的境外玻璃器,从而展现玻璃艺术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风土人情等广阔背景下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玻璃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彰显了东方玻璃的审美与格调。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泉:马塞尔·杜尚小便池变奏曲》
[加] 米歇尔·拉韦尔迪埃 著
吴乐冰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纽约第五大道散步时,现代艺术家马塞尔·杜尚购买了一个贝德福德那式的白瓷小便池,用黑笔为小便池签上了假名“R.马特1917”,将取名为《泉》。2004年,《泉》击败了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艺术作品”。本书回顾了马塞尔·杜尚T辟现代艺术的现成品《泉》的创作始末,揭开了作品背后的故事。作者着墨于解释这件看似粗俗且人人都能制作的作品为何在一百年后然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以外,本书还以轻松易懂的语言剖析了马塞尔·村尚这位现代艺术家,从作品着手阐述他的艺术理念与性格特质、营销方式,以及他如何诞生出了自己的“第二人格”柔柔·塞拉维。后附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创始宣言《独立艺术家宣言》。
往期精选
近期活动预约
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1942年创立于上海。在过去的80多年,佳作书局先后流转于上海、纽约和芝加哥,并于2014年再次返回中国。长期致力于促进中西方艺术交流,佳作书局将继续秉承专业化、全球化的经营传统,更加专注于中外艺术类图书的引介、翻译及出版,并持续举办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为国内外研究人士及爱好者提供深度服务。
微信客服:jiazuoshuju2019
淘宝:搜索店铺“佳作书局”
京东:搜索“佳作书局原版图书专营店”
微博:@佳作书局
微信公众号:佳作书局
Instagram:@paragonbookgallerybeijing
实体店铺:
央美店: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14号楼一层(闭店中)
UCCA | 佳作书局: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商店二层
宋庄店: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文化广场A201号
乌镇店:浙江省嘉兴市乌镇西栅景区内灵水居
如是海店: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滨海新大道东侧
上苑店: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上苑103号(即将开启预约)
芝加哥店:美国芝加哥西35街1029号,Zhou B艺术中心
商务/合作:
info@paragonbeijing.com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佳作书局线上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