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从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古今中外的数百件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从而说明“漫游、偶遇、感知” 是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
更进一步,沿着巫鸿先生探寻世界各地的脚步,透过他在艺术史领域耕耘一生的经验,领略与真实狭路相逢的方法:漫游、偶遇、感知。
有了方法,艺术就在有血有肉的生活中。
作者介绍
01
巫鸿
巫鸿,艺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今为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斯德本特殊贡献”讲座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院院士。2008年,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和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2022年,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杰出终身成就奖。
试 读
“游”即英文中的“wandering”。作为古人求学的必要经历,它以“游学”和“游艺”这些词汇遗留在现代汉语之中。“游”字隐含了身体的移动—虽然在电脑时代也适用于网上的游历。“漫”则强调目的和方向的有意模糊。唐代元结(719-772)写道:“漫醉人不嗔,漫眠人不唤,漫游无远近,漫乐无早晏,漫中漫亦忘,名利谁能算”(《漫酬贾沔州》诗),对“漫”的蕴义可谓发挥尽致。古代文人喜欢通过“游”或“漫游”获得沉浸式的山水观感,如姚鼐(1732-1815)在《漫游》诗里说:“青嶂连江抱隔闉,此闲容托葛天民。垂金花落秋将老,流汞光升月又新。”他描述的不是旅途终点的名胜,而是不断进入眼帘的景观,骨子里脱胎于《世说新语》中王子敬(344-386)的隽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中国古画经常描绘辽阔天地间踽踽独步的士人。北宋王诜(1048-1104)的《渔村小雪图》是其中最早一幅,把一个漫无目标的“游者” 如自画像般放在手卷中心。
《渔村小雪图》卷,北宋,王诜作,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也可用来形容对艺术原作的欣赏,不论是造访寺庙、教堂,还是观看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但与山水间的惬意游历不同,欣赏艺术品要求目力和精神的集中,是一个既享受又煎熬的过程。去敦煌或佛罗伦萨自然可以仅仅欣赏大漠和城市风光,但如果希望获得沉浸式艺术体验的话,则需要有思想和体力上的准备。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教堂和佛窟中铺天盖地的画作和雕塑会使人不知所措,甚至不知从何看起。即便跟随游览说明或向导,应接不暇的图像在带来视觉愉悦的同时也会迅速造成眼睛和身体的疲惫。时常听人抱怨去敦煌莫高窟只能看上十来座洞窟,我说这足够看上十天半个月,还只是大概地浏览。若想真的“沉浸”的话,访问者必须能够看到游览册和向导没有讲述的细节,发现属于自己的故事。
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是更大的挑战,因为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时空的无数碎片。步入现代都市中的这些艺术殿堂,最宏大者如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或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成千上万的绘画、雕塑、物件、家具,甚至整座古代建筑。我自己从不跟随导游,也常不预设造访对象,剩下的方式就只能用“漫游”形容。从一层楼走到另一层楼,一间展厅进入另一间展厅,初始的兴奋感渐渐消失,视觉印象的叠积把名作化为大数据文化产品。这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使“漫游”无法成为观看艺术的真正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作用在于期待中的逆转:瞬间突发的“偶遇”把我从诸多作品中拽出,给迟钝的眼睛带回敏锐;一件未曾识面的作品,更多时候仅是画中的某个图像,从周围的作品和画面中跳脱出来,好像要告诉我什么。而我也会自动停下脚步,希望知道是被什么吸引。
书籍信息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
【毛边本】
巫鸿著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出品,2024.9
精装,383页
目 录
自序
遗址与图像
完美的碎片
手语
内外的眼睛
胶着的目光
交错的眼神
女性三重肖像
无形的肖像
“硬币的另一面”
肖像的出空
无处不在的空椅
死亡与纪念之椅
身体与物件
热那亚一日
当床成为偶像
我的床
跋语
漫游与偶遇:兼谈超越全球艺术史的“瓶颈”
相关推荐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7
平装,264页
全书以“全球美术史”的视野,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
相关阅读: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思考尺度
巫鸿著,郑岩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4
精装,312页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
本书是巫鸿美术史文集的第七卷,收录作者2019年至2021年的12篇论文与讲稿,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墓葬美术、宗教美术、摄影等方面,从尺度、空间、媒材、作品细读、身份认同等角度展开对雕塑、山水画、莫高窟、肖像画等内容的探讨,见解独到且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启发性。
相关阅读: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
【毛边本】
巫鸿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4
精装,412页
“山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植根极深、范围极广、极具特色的范畴,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地理、建筑等多个领域都处于相当核心的位置。尤其宋元以来的山水画,被公认为真正的艺术典范,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但是,随着考古工作在中国的长足发展,更多有关早期山水艺术的实例呈现在人们面前,器物纹饰、石刻壁画图像等等,都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巫鸿教授在本书中聚焦以视觉形式表现的“山水”,以年代为序,藉由考古新发现,重新思索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勾勒“山水”作为一个艺术传统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
相关阅读:
近期活动预约
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1942年创立于上海。在过去的80多年,佳作书局先后流转于上海、纽约和芝加哥,并于2014年再次返回中国。长期致力于促进中西方艺术交流,佳作书局将继续秉承专业化、全球化的经营传统,更加专注于中外艺术类图书的引介、翻译及出版,并持续举办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为国内外研究人士及爱好者提供深度服务。
微信客服:jiazuoshuju2019
淘宝:搜索店铺“佳作书局”
京东:搜索“佳作书局原版图书专营店”
微博:@佳作书局
微信公众号:佳作书局
Instagram:@paragonbookgallerybeijing
实体店铺:
央美店: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14号楼一层(闭店中)
UCCA | 佳作书局: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商店二层
宋庄店: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文化广场A201号
乌镇店:浙江省嘉兴市乌镇西栅景区内灵水居
如是海店: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滨海新大道东侧
上苑店: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上苑103号(即将开启预约)
芝加哥店:美国芝加哥西35街1029号,Zhou B艺术中心
商务/合作:
info@paragonbeijing.com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巫鸿教授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