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的父亲去世了。他平时很少发圈,这时却发了长文,表达了对父亲的爱。而通篇的长文中,表达得最多的是愧疚、抱歉,历数自己如何青春反叛、中年不敬等等。看得我也心里一阵一阵的痛楚,想起了自己对父母的种种不孝不敬。可是,为什么我们想起父母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欠了他们一生一世呢?
我主持和参加过无数的婚礼,在婚礼中催人泪下的一幕总是新人向父母表示致谢的环节。多数新人都会历数父母如何含辛茹苦地把自己带大,如何如何的不容易,然后就悲从中来、泣不成声。通常毫无准备的父母都会惊慌失措,表情呆滞,完全不知道如何回应。我很为这些父母感到尴尬,不知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我认识一对年轻夫妻,他们都是学霸,都是博士。有了孩子之后,丈夫继续在神学院深造,而妻子就全职带有一点点身体残障的女儿。某天妻子与别人在聊天,不经意地说:若不是这孩子,我也会继续读书,成绩不会比她爸差(孩子爸总是全A)。那小女孩听后大哭,非常的伤心、委屈、羞愧。妈妈赶紧抱起她,连连说:对不起!对不起!妈妈不是这个意思,妳是妈妈的宝贝,妈妈愿意为妳付出一切…安慰了很久这孩子才停止哭泣。我不知道这孩子是否真的受了安慰,是否会有心理阴影觉得自己成为了母亲的障碍?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是中国人死守的观念。我都是到了中年,在信仰和理性的支撑下,才敢表露一下父母的不是(人人都是罪人,孩子也是)。虽然如此,还是觉得对父母充满了愧疚。母亲去世后,我独自一人去了澳门,默默地去氹仔一寂静的天主堂坐了两天,只想找个神父或修女忏悔一下…可是,几十年的生活纠缠,谁说得清楚谁亏欠了谁呢?母亲从小给我们述说她养大我们的各种艰辛,这总让我们感到对她有还不清的债…也许这不是母亲如此表达的初衷,但造成的结果就是这样。
我有一个朋友二十多年前就只身来了美国,她曾说:在中国做孩子太难了,永远欠着父母的债。最近我问她,离开家乡这么久、这么远了,这种负债感还有吗?她说:那里,天涯海角也逃不掉,这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
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我都很不淡定,我知道这种被人限定在某一天“必须”对父母表达爱的节日,对很多中国孩子来说都是很尴尬、很艰难的。某年,一位已经定居在海外很多年的中年孩子在母亲节那天跟我倾诉了很久。她说每年的母亲节、母亲的生日和她自己的生日都是她的噩梦,因为她母亲生她的那天大出血差点丧了命,而她母亲每年都必须提起这件事,以提醒她要好好孝顺母亲。她一直恨不得自己从来没出生过。但她也很不甘心啊,难道自己的生命从来没有祝福过父母吗?她不可爱吗?她没有给父母带来过欢乐和幸福吗?她不想回国,但又背负不能床前尽孝的愧疚,真像亡命天涯的在逃犯。
我父母现在都在天堂了,我这一生的孩子也做完了。负债的心情经常还有,但也只能把眼光和信心指向天堂,在上主无条件的爱中,父母和我的心才会得到安息。
杜嘉
2023年5月4日
(图片来自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