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判人贩子死刑,是全社会的正义共识
文摘
2024-10-26 00:02
重庆
“人贩子余华英,死刑!”昨天贵阳中院宣判余华英死刑后,很多媒体在快讯推送时,用的都是这个“奔走相告”式标题。简单的几个字,表达了公众对人贩子之痛恨,对余华英之唾弃,对死刑之拍手称快。
此时,再多的语言都显得苍白,如果要说,那么
“慎用死刑”所积攒的死刑威慑力,就应该用在这种罪大恶极之人身上,这形同杀人的人贩子,需要死刑这种终极性惩罚的威慑,这也是全社会的正义共识。
▲二审庭审画面。
/央视新闻
法庭认为余华英
“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但了解的人都知道,即便是“特别”和“极大”这样的字眼,都无法穷尽其罪恶——
她先后拐卖了17名儿童,拐走了17个孩子的人生,要了这17个家庭的命,让他们因此家破人亡;她变本加厉从无悔改,这17名儿童的下落都非余华英主动交代,而是警方通过线索侦查、技术进步找到;她不仅不交代,还不断翻供,肆意挑战公众的忍耐限度。
死刑宣判后,受害人杨妞花说,见了
余华
英
5次,第一次看见这个人贩子垂头丧气、双手发抖。
听到死刑宣判时“双手发抖”,这就对了,不仅让她发抖,应该让那些人贩子都发抖,让所有罪恶之手不敢伸向孩子,天下无拐才是死刑判决所追求的正义。
让双手沾满罪恶的人贩子“双手发抖”,也是对受害者的告慰。那些孩子被拐、天塌下来的家庭,那些突然失去孩子、人生绝望的父母,那些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哭干了泪水的人,他们的双手抖过多少次,他们经历过怎样的生不如死。那些被拐的孩子,从温暖的家庭被拐卖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掉进深渊,又经历了怎样的“双手发抖”?
抖,是恐惧的表现,余华英的发抖,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但愿这能让那些人生轨迹被改变、生命被掏空的人们稍稍有点心安!
余华英死刑宣判后,受害者杨妞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她先引用了媒体的评论,“个人之勇称其为孤胆,社会之勇称其为群英,国家之勇就是法治中国”。她还说,没觉得自己是一个人,今天的判决结果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确实,这个死刑判决,是全社会共同推动的法治进步。在慎用死刑、少杀慎杀成为刑事司法主流
的
语境下,舆论和司法在“如何对待人贩子”问题上凝聚了一种共识——少杀慎杀不是“不杀”,当犯罪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极大,死刑还是必要的。
只有对余华英这样的人“死刑该判就判”,让死刑对极恶保持着终极性的威慑,“慎用死刑”才是一种法治文明。让人欣慰的是,舆论和司法自上而下在余华英问题上形成了一种死刑正义共识。
▲被拐卖孩子的家长。
/央视新闻
对于拐卖儿童罪,此前舆论已多次呼吁加大刑罚力度,直接“判死”的声音高涨。按照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起刑是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拐卖3人以上、是集团首要分子、以出卖为目的盗窃婴幼儿、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其亲属重伤或死亡等8种情形的,属于情节严重,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判处死刑。
实际上,我国目前已很少有拐卖人口罪犯被判处死刑的案例。有研究指出,拐卖儿童罪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死刑的比例很低。《法制博览》杂志2018年4月刊发的文章指出,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等网站可获取的200份拐卖儿童罪案例看来,该罪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最多的刑罚仍然是“有期徒刑”。
这种刑罚,与公众对“孩子被拐”的巨大痛感、对人贩子的巨大痛恨,形成不对称。
可以理解“慎判死刑”的理性考量——如果拐孩子是杀,故意杀人也是杀,那么当罪恶面临暴露时,他们就可能选择杀人,阶梯式的刑罚能避免“由拐卖到残害”的极恶。但这种考虑可能太站在拐卖者视角,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被拐家庭失去孩子之痛。
人贩子似乎只是把人拐走了、没有杀人,但对于孩子和家庭来说,这实在形同杀人,孩子是父母的“命根子”,孩子掉进了深渊,家庭更是陷入绝望。
有一种死亡叫“社会性死亡”,而有一种死亡叫“孩子被拐后的全家精神性死亡”,父母的精神被抽空,如同行尸走肉,只有在找孩子的路上才有一点儿活着的感觉和信念。
慎用死刑不是“不用”,形同杀人的人贩子需要死刑式的震慑,尤其是像余华英这样的极恶人贩。死刑判决,首先是一种惩罚。虽然17个孩子的命运不会重来,17个破碎的家庭不会回到从前,把遗憾和绝望带到坟墓中的人看不到回家的孩子;
但罪恶必须得到惩罚,惩罚本身就是一种正义,哪怕“听到死刑判决时垂头丧气、双手发抖”与所犯之恶相比不值一提,但起码知道报应来了。
死刑判决更是一种震慑,它能让那些在拐卖罪恶上有“反正被查到了也不会死”侥幸的人贩子明白,你拐走了别人的“命根子”,要了别人的命,你就得拿自己的命去接受法律的处罚。这种震慑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要让人贩子明白,拐人的事做不得,这是“要杀头的事”。
死刑判决也是一种告慰,一种能给天下父母带来安全感的法治宣示。
做了父母才知道,孩子从小到大,父母是怎样被那种“担心孩子被拐”的不安和恐惧所支配,每当从新闻中看到孩子被拐的新闻,内心会产生怎样“害怕自己孩子被拐”的共情恐惧感。
一条孩子被拐的新闻,会让无数父母掉进同样的不安深渊,我们需要这样的死刑判决,来消解那些不安,来对“天下无拐”增加一些法治信心。
允许余华英上诉并对案件进行重审,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判处罪大恶极的余华英死刑,正是在维护法律权威,更是全社会的正义共识。
(作者系知名媒体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责编丨
王祥
责校丨
程正龙 伏一晨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重庆之味,不止麻辣
●
对加征关税说“不”,德国为何力挺中国电动汽车?
●
AI时代,重庆的机遇在哪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g5NjQyNA==&mid=2247504842&idx=1&sn=a3913af1694970cff5a72b03be091d88
重庆瞭望
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立足重庆、瞭望天下,围绕政经大事,解读发展大势,抒写民生期盼,发出主流强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最新文章
重庆新机遇,正被全世界看到
别让中小商家“卷”死在平台
矛盾在哪里,工作就要做到哪里
中美人文交流如何走出“严冬”
对这个群体,不妨再友好些
越懂你越坑你,算法岂可沦为 “算计”
凡人微光点亮重庆之美
潼南柠檬后来居上带来的启示丨瞭区县
在复杂情绪中听见社会的心跳
胖东来“新规”惹争议,企业的边界感在哪?
“川渝大剧”如何杀出一条新路
滥用竞业限制,困住的何止员工?
重庆文旅两大旗舰如何扬帆远航
中欧班列“10万+”的启示
中国乡村何以“圈粉”世界?
三问“山西国企招聘高中生总监”
对人友好是全社会最大的安全感
众多企业为啥爱投涪陵丨瞭区县
重庆吹响文旅强市冲锋号!
“笑着走出理发店”何时不再是奢求
41场发布会拼出怎样的新重庆
太平洋之广阔容得下百舸争流
德国与重庆如何双向奔赴
城市越大,越要弯腰听民意
渝东新城何以风生水起?
从古典到未来,这场大会的深意怎么读?
管理学生,不是“管死”学生
面对群众诉求,干部为何越来越不敢回应
对学生“摸家底”式调查,为何引人担忧?
人人都有“麦克风”,还需要记者吗?
像重庆人那样过河
特朗普胜选,中美关系是何走向?
“2小时55分钟”里的中国
7.7万名村干部被查,反腐没有自留地
警惕“纸上雕花”
“听劝体”流行带来的启示
狂飙的“电驴”,该刹一脚了
再论“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请放过姜萍
为什么说生孩子是家事也是国事?
美国大选将如何改变世界
何谓非遗,何以中华
从男子高空抛物砸人被判死刑说起
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联合国
“县中模式”怎样打开教育的想象力
渝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幕将启
主旋律影视剧要走出三个误区
判人贩子死刑,是全社会的正义共识
重庆之味,不止麻辣
对加征关税说“不”,德国为何力挺中国电动汽车?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