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摸家底”式调查,为何引人担忧?

文摘   2024-11-11 07:29   重庆  
近日,在上海某中学的一份校园调查问卷中,出现了一道将家庭背景与社会阶层划分联系起来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状况思考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阶层。该问题通过社交媒体曝光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经调查,问卷是该校一名实习教师以开展科研课题为由,擅自将与他人共同设计的调查问卷带入学校,并发放给学生填写。尽管此事已迅速得到解决,但背后引发的疑虑与担心,却值得关注。

担忧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关切。那么,学校收集学生信息的边界在哪里?又应该怎样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和纯洁性,增进家长与学校的互信?

▲闪电新闻报道上海某中学调查问卷事件/重庆瞭望截图


类似的“摸家底”式教育调研并非个例。不少网友“吐槽”,幼儿园和中小学要求家长填写各类信息、调查家长的学历和职业等情况屡屡发生。

今年10月,温州某幼儿园的家委会在家长群中发布了一份名为《家长社会资源统合调查》的问卷,要求家长填写详细的家庭成员职业信息,和能为学校提供的资源类型;今年1月,广东一家长表示,自家孩子拿到的小学生寒假作业,要求填写爸爸妈妈的工资、房贷……

每一次类似事件的发生,都会引发公众对于学校意图的猜测和家长们的担心。舆论对于有关行为的动机分析,大致囊括以下几个方面。

借机“辨人识人”,对学生进行因“财”施教。家长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就家长职务信息来说,即使学校不知道这些信息,也不会影响学校开展相关工作。因此,让家长填上具体的工作职务信息,难免会让人担心是否会在学生干部选聘、表彰奖励等事情上,对“某些人”的子女格外照顾,而家境一般甚至贫寒的学生则很难享受此待遇。

形成错误引导,不利于孩子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功利化的调查问卷,也往往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比如此次上海某中学的调查问卷,孩子们被要求评估自己家庭在社会阶梯上的位置,不仅过早地让他们面对复杂的成人世界,部分孩子还可能因此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另外,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他们面对家庭财务相关问题,多多少少会没有那么自信,甚至容易引人自卑。而对于家境较好的家庭,则可能滋生孩子的优越感和攀比心理。

学校过度收集家长相关信息,也会带来人们对隐私保护的担忧。过度收集的家长信息,一旦被泄露,很容易引来商家的精准“营销”。更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将收集来的信息用作不法用途,损害家长的切身利益。

比如,一到假期,很多家长总是接到各类辅导班的推销电话,今天跳舞,明天英语……家长们不堪其扰,难免让人把矛头指向拥有家长一手信息的学校。此前,多地就曾出现过学校信息泄露的情况,如50余万条京沪两地中学生的个人信息被交换、倒卖,江苏盐城10万余条学生信息遭泄露,等等。

▲闵行区教育部门就此事发布情况通报。/重庆瞭望截图

子女教育是不少家庭的头等大事,对于学校的要求,家长们往往积极配合。另外,教育也是一件学校、家庭、社会都需要积极配合的国家大事。因此,面对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们,学校和社会也需积极关注和回应他们的忧虑。

首先学校应严格恪守信息收集的边界,不能让信息统计变了味、走了形。

早在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这给学校信息采集划出了“底线”,即减少不必要的信息采集,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和家长的隐私权。

此外,要真正遏制学校采集家长收入等信息的违规行为,不能仅靠一道“禁令”,还要跟进必要的处罚机制。比如,对情节轻微的,要建立“通报批评”“考核降级”等惩治手段;对因过度信息收集导致隐私泄露,影响恶劣的要坚决依法依规处理,绝不姑息。

我们需要重申的是,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坏、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其家庭财富、家长职务等隐私信息,并无直接关系。而学校和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不能以其家庭经济条件作为标尺。这是最浅显的教育常识,也是学校和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底线。

担忧过度信息收集只是“表”,关键还是要坚决遏制“拼爹”风,保障教育公平。

实际上,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并不是教育公平最大的“坎儿”。 即便学校没有主动或变相收集家长职务等隐私信息,也防不住部分家长主动给老师“自曝”自己的财富、学历等信息,甚至给老师送礼,以求特别“关照”。

因此,学校要直面家长的担忧,做好专项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明确禁止教师利用职务之便接受家长任何形式的馈赠或特殊待遇,确保每位教师都能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待每一位学生。


只有家校联动、家校互信,才能真正让孩子走好、走稳每一步。

孩子的成长与培养,学校与家庭都至关重要。因此,只有家校合作,才能让孩子真正健康成长。而对信息收集,也不能一竿子打死,家庭环境是学校了解孩子的重要窗口,适当掌握信息,有一定必要性。

比如,针对部分贫困学生,了解家庭年收入信息可以从侧面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让助学金发放到有需要的学生手上。而在收集相关信息时,需要单独给家长做好解释说明。

另外,学校还可积极组织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正向互动,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而不是仅仅依赖于金钱或地位来换取对孩子的“照拂”。

教育是国之大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是千千万万学生和家长的殷切期盼。而这,远不止禁止过度收集家长信息那么简单。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冉苗俊 郑钰潇

审核丨饶思锐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人人都有“麦克风”,还需要记者吗?

● 像重庆人那样过河

特朗普胜选,中美关系是何走向?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请加入读者群




重庆瞭望
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立足重庆、瞭望天下,围绕政经大事,解读发展大势,抒写民生期盼,发出主流强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