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北京“朝阳群众”,可谓无人不知。多年来,这支队伍提供警情线索、发现安全隐患、参与社区治理,可谓“战功赫赫”,被网友们戏称为“世界第五大情报组织”。
玩笑归玩笑,但这也生动说明了群众力量在城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今天,各大城市发展一日千里,市民需求水涨船高,问题清单持续扩容。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中,如何弯下腰听取群众意见,如何打开门用好群众力量,显得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近年来,重庆突出数字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全面完善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能力体系实战体系制度体系。在技术赋能的同时,想方设法调动群众力量,鼓励群众共治共享,不失为值得重点发力的一个方向。▲城市治理要听取群众意见。图为重庆城管队员为居民开展法制宣传。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城市与治理,是一对相伴而生的概念。当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治理自然也要追求新模式。就当下来说,治理模式的革新体现在哪儿?很重要一点就是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差不多就行”变成“差一点都不行”。改革开放以来,搭乘国家崛起的快车,各大城市阔步前进。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一批城市抓住风口一跃而上,成为人们口中的“新一线”。就拿重庆来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公共交通四通八达,8D城市风貌独树一帜,早已成为海内外网友眼中的网红,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人才来此寻梦圆梦。但也要看到,经济发达了,人口增多了,城市治理的挑战也接踵而至。比如,需求升级了——不仅需要家门外的马路宽敞顺畅,也希望家门口的小巷整洁有序;不仅期待城市地标光鲜亮丽,也渴望自家小区温馨有爱。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后者才是更重要的,一段坑坑洼洼的小路、一处臭味扑鼻的水沟,看着不起眼,却足以拉低附近居民的幸福感。比如,矛盾增多了——人人都有利益诉求,老楼加装电梯,高层鼓掌欢迎,底层犹犹豫豫;小区规划车位,有车族希望多多益善,无车族担心空间减少。特别是对于一个人口数量达千万级的超大城市来说,这种基层矛盾的量级可想而知。比如,治理变难了——这种难度不仅体现在问题的数量,而且体现在问题的复杂。很多民生诉求看似简单,但深挖下去,就会发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拿社区建设老年食堂来说,这是顺应老龄化趋势的利民举措,但正常定价老年人嫌贵,超低定价运营者赔钱,政府补贴也不可持续。显然,这些“方程”需要综合“求解”。但总的来说,广大群众关注城市的“面子”,更关心城市的“里子”。对于今天的很多大城市来说,大拆大建早已完成,“面子”已经足够光鲜,未来的治理重点要更多落在“里子”上。这种阶段性的变化,决定了治理对象开始由大变小,治理视角开始由粗变细,未来需要像绣花一样,精雕细琢,绵绵用力。▲城市治理要高效率收集群众意见。图为江北区智慧城管工作人员线上查看处理问题。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细节决定城市治理的成败,这对政府部门来说构成了不小的难题。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各个职能部门犹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确保基本面肯定没问题。一旦深入细枝末节,恐怕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职能部门不存在一双“千里眼”,难以对老百姓家门口的问题一览无余;也没有“三头六臂”,治理力量不足以渗入每个小区、每个楼门。这样的大趋势下,城市治理至少要有两点革新。一是由“政府端菜”变“群众点菜”,更注重以群众诉求驱动治理进程。充分重视群众对问题的“发现权”,并赋予基层更大的“召集权”,让上头的各种治理资源充分下沉,配合基层部门,满足群众诉求。二是走出政府部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窠臼,将群众力量用制度方式组织起来,追求一种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不妨结合老旧小区的案例来看,虽说不过方圆几里,但几乎每个老旧小区都能列出一系列“天大的小事”。公共设施不全,修什么,补什么;私搭乱建很多,怎么拆,拆后怎么用;停车矛盾突出,车位怎么建,建后怎么分……对于林林总总的问题以及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相关部门视而不见不行,一厢情愿、闷头干活也会费力不讨好。相比之下,小区里的大事小情,生活在这的居民最有发言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是科学务实的选择。从一些先进经验看,有的地方通过“居民议事会”等形式,由社区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物业公司、居民等坐在一起,充分交流、各抒己见,不断打磨方案,确保活能干到老百姓心坎儿里。在这样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觉悟,虽然身处陌生人社会,但自己也不是单向度的“被管理者”,更应是参与治理的“主人翁”。当这股精气神被充分唤醒,不论是组建志愿者队伍,还是成立物管会和业委会,都能变得顺理成章,基层自治也可事半功倍。以宏观视野来看,老旧小区改造仅仅是超大城治理的一个注脚。但不管在什么领域,善于调动群众力量,与政府部门打好配合,都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思路。更何况,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多,只要将更多人动员起来,凝心聚力何愁啃不下那些硬骨头?▲满足居民诉求考验城市治理智慧。图为两江新区把“边角地”变停车场,巧解群众停车难。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以民意引领治理是方向所在,但如何打捞民意、整合民意、落实民意,同样考验着治理智慧。有事找政府,是国人的一种行为惯性。毋庸讳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职能部门众多,一事当前,到底找谁,老百姓搞不清楚。而这种复杂的分工,也给了职能部门互踢皮球、相互推诿的空间。如何建立一个简单高效的平台,让市民与政府“一键沟通”?过去这些年,各大城市都建立了12345政务服务热线,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模型。重庆不妨以此为蓝本,结合数字重庆建设,对此进行升级改造——将职能部门全部接入,让民声民意表达有途径;实行“首单负责制”,避免老百姓承担沟通协调成本;强化考核压实责任,确保件件有回应,等等。打造好这个“城市服务总客服”,就相当于架起了政府与市民沟通的立交桥。这个过程中,媒体的舆论监督也大有可为。在大量的民生诉求中,相较于群众的一事一议,媒体更善于合并同类项,找到同一类民生诉求的症结所在。而经由媒体报道的放大,问题会得到更多关注,压力倒逼之下,也会激发相关部门攻坚克难的决心意志。近些年,已经有很多地方明确表态,欢迎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新闻媒体针砭时弊、反映民情,相关部门闻过则喜、立行立改,这种双向奔赴将持续培厚城市发展的民生底色。一座城市中,千头万绪的事很多,但说到底就是千家万户的事。广大群众既有发言权,也是主人翁,于情于理都应当全面参与这场城市的治理革命。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建好民意沟通立交桥,让城市运转的堵点和痛点更早“被看到”,形成“问需于民—施治为民—造福于民”的闭环,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加和谐宜居。这些有益经验也将持续丰富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中国方案”。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