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最先想到的是毛泽东主席于一九五七年,发表在内部刊物的一篇文章《事情正在起变化》(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五日)---毛泽东,毛泽东主席在该文中指出:“最近这个时期,在民主党派中和高等学校中,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有反共情绪的右派分子为了达到他们的企图,他们不顾一切,想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刮起一阵害禾稼、毁房屋的七级以上的台风”。如何应对这一局面,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还要让他们猖狂一个时期,让他们走到顶点”、“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回顾最近几年的房地产行情,房住不炒政策不动摇,融资环境不断收紧,暴雷房企越来越多,蔓延之势,势不可挡。如何去破题,如何去破冰,如何去解决当下的矛盾和困难,一直萦绕在我和众多同行的心中。
壹
日前,浙江发布落户新政,宣布除杭州市区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
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显示,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7月3日印发《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并于7月10日作出相关解读。该方案自2023年7月22日起施行,有效期为5年。
《方案》明确,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全省(杭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统一,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落实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落户及配偶等直系亲属随迁政策。
杭州市区进一步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连续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逐步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推行全省范围内社保缴纳、居住时间等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逐步拓展到长三角区域内累计互认。
坚持尊重意愿、存量优先的原则,推动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渠道进一步畅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更加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就业更充分、居住更安定、教育更优质、医疗更便捷、保障更有力、文化更丰富。据悉,2022年,浙江农业转移人口数量约1749万,占常住人口的26.6%。到2027年浙江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6%,农业转移人口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基本同步。
为了刺激居民消费,蔡昉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首先,他主张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税负,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此外,他还建议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基本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水平,增加人们的消费信心和安全感。
蔡昉认为改革户籍制度是刺激居民消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他提出应该逐步取消户籍制度,让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从而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据蔡昉的观点,刺激居民消费和户籍制度改革可以迅速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改革户籍制度可以消除城乡差距,促进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进一步激发居民的消费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蔡昉的一个观点,对于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权衡利弊,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借用一句网红说的话,美国的专家研究的是军工,德国的专家研究的是重工,日本的专家则研究轻工。然而,中国的专家却致力于研究农民工。
我只想说以下几点观点:
第一、中国的城镇化最大的结束是不是代表所有农民进城,未来偌大的农村、农业留给谁,毕竟,中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历史上一直是以农业为立国根基;
第二,进城后的农民工是否可以享受到与城市人同等的待遇,比如医疗、就业、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短期内解决了需求的问题,估计后患会无穷;城市里已经拥挤不堪的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工厂,甚至是养老院,是否都能支撑起庞大的进城农民工、子女等人群?
第三、阶级固化、教育资源困乏、学历持续贬值,如何让农民工持续、稳定地在城市就业, 城市里的就业岗位是否稳定提供给农民工,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智能化的浪潮、AI技术的发展,最先淘汰的极有可能就是简单而繁重的农民工曾经的岗位,后续下岗后的保障、养老的保障是否足够?
这些都是问题,希望政策的顶层设计者,不光是看到农民工进城的偌大红利,背后需要深思和考量的是政策制定者的远大规划、细致谋划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