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若干年后,我们回忆起这段历史,一个绕不开的标签或者话题,就是80后。80+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代,更重要的是一个个体,一个家庭的改革开放史。
“80后”
我们80年后最大的感悟就是变化,国家的日益变化,家庭的日益变化。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
忆童年
冯巩曾调侃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有“四大招”——— 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琴谈,只要钢琴一响,就让你哭得个没完。
作为一个来自普通农村的孩子,儿童的记忆,大概是南瓜、稀饭、红薯,特别是各种做法的红薯,烤红薯、蒸红薯、红薯面,住的环境是红砖瓦的一层平房,出行的最好的工具最开始是一台26式自行车,后面部分出现手扶拖拉机、武汉特有的“麻木”,这代人暑假最大的乐趣是打鱼摸虾、下鳝鱼、挖泥鳅,最多的玩具就是像跳房子、打弹珠,这样土生土长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充分的乡土气息和人间烟火。
我们能够想到的最好玩莫过于爬山,老家的一座山,一个水库,甚至是山涧淅淅沥沥的流水,爬满各种杂草和野菜的山坡,也成为了童年无法忘怀的游玩乐土。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描绘的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他想通过此,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乡土中国》是一本值得我们仔细研读的著作,在知识层面上,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色,本书分别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颂等十四个章节来阐述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并且抓住某些现象究其根源。经过对本书的研读我们会发现很多了解中国社会的全新视角。80年代的乡土社会,更多的是一片欣欣向荣,普通农村过得也很简单,但是自从1994年父亲开始将原来的十几亩藕田整体挖成鱼塘时,家里的生活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情形。
在我的眼里,童年是与故乡的乡土气息分不开的,也绕不开袅袅炊烟升起时的一缕晨曦。或许,童年里,享受到的土灶里香喷喷的锅巴饭,吃到嘴里的是刚从地里拔起来的萝卜或者番茄,亦或是绿油油的带着小刺的很嫩的细小黄瓜;夏天,或许偶尔还会停电时,一群人围坐在全湾子唯一的彩色电视机前,欣赏着某部经典电视剧。
总有人会问,为啥贫瘠、困苦,甚至物质条件不太好的80、90年代,会拍出现在很难看到的影视经典,个人觉得有两面的原因,一方面,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的人民群众,亟需要获取更高的精神享受,很容易想到的就是来自经典小说、经典故事改编拍成的电视剧,这样的电视剧代表着当时人的某些渴望与追求,比如电视剧渴望,三国演义,西游记;另一方面来自于那个年代人的实在和淳朴,甚至是忍耐和平和,这也是很多人不易察觉的一点。细想那个不太开放的世界和大环境,刚刚兴起的改革开放的热潮,还没有互联网时代的便捷、浮躁和浮夸,那个年代人做事显得很笨拙,用得到的手段和工具也很少,但是就是一根筋的守拙和淳朴,吃苦和奉献,才有了一大批经典的文化作品和文化现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