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三)

文摘   文学   2024-02-19 07:01   中国  






   

        据史载:种桑蚕是中国固有的农业技术。在神话中,它是黄帝之妻螺祖的发明。有诗为证: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丝绸之路,来于桑蚕。桑蚕,蚕几乎只以桑叶为食。《泉州府志》载,五代时,泉州地肥水足,民勤宜桑。温陵土壤、气候适合种植桑树。桑葚可食,桑皮、根、叶皆可入药。桑叶养蚕,蚕丝织锦。匹匹锦缎,薄如蝉翼,轻似云霓。自宋代起,官府朝廷劝农重桑、出台重手工织布的一些优惠政策及鼓励措施,使泉州染业丝织长足发展。




#01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吧



    

        难忘千年沧海桑田,因此桑田变庙宇的开元寺又有桑莲法界的雅称。唐代古桑,足以证明当时泉州丝织业的兴盛。据史料记载,古时,开元寺以西门至丰州一带曾是一连片的桑园,泉州出产的泉缎畅销海外,堪称鼎盛,当年与番人进行丝绸贸易的泉州和苏州及杭州的丝绸商行都驻扎通津门外码头与象峰巷之间,运载丝绸的海船,等待从破腹沟各渡头而来溪船与其盘驳。当年清源郡留从效十分重视栽桑种茶,绸缎丰登。北宋时候,要求依山者,以桑麻为业,泉州的丝绸织造长足发展,走向巅峰。




#02








       
        在今天南俊路口边有立一石碑刻着清白源井,据说井水用来染练丝绸,号称:织染天下最。这里就是明朝时候泉州建置织染嘉靖三十二年(1554)移置至今所,可见泉州的丝织业一直很发达。另据《泉州府志》记载:洪武年间,泉州法令种植规定,只要农民不种桑麻或者木棉,要罚交布帛抵罪,尔后还命令农民在空旷的官地种植桑麻树,每亩要种40枞。正统年间(1438),泉州守尹罗宏开垦建立织染局,原址就在古榕巷的南外宗正司所在地,后来迁移至清源驿站。嘉端年间(1554)移建府治东畔,直至在清末民初之时,价廉物美的洋纱洋布充斥泉州市场,民间的蚕桑丝绸纺织业日渐没落,市场沉寂,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据说,黄守恭在公元649659年,在泉州大量发展殖桑织丝业,经营桑田七里,最先发展丝织业。他养蚕织丝,一生只做三件事,种桑、养蚕、织锦。质地精良,花色丰富,轻清耐久,闻名于世。为开拓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年丝绸巨商黄守恭每年外贸数十万匹丝绸一路扬帆至东南亚。





        
        清风徐来,桑叶飒飒。泉州气候宜于桑树生长,唐代泉州丝织品已是十分发达,列为贡品。建炎三年(112912月,南外宗正司迁置泉州。随迁宗子及妇女349人,带来罗、绢、纱、绫等新产品,传入织、绣、彩、绘、染色、印花等技术。元代泉州生产的刺桐绸缎作为朝廷馈赠外国王公贵族的礼品而闻名于世,丝绸让西方人趋之若鹜。古代世界著名的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伊本·白图泰他游记》一书写道:这是一座宽大城池。出产丝绸业因产地而驰名。这里的绸缎比汗沙(杭州)和汗八里(北京)出产的还要好。并记述1342年元顺帝馈赠印度国王的五百匹绸缎,其中有一百匹是由泉州织造的。






#0

3






        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就有记载经泉州出口的商品有丝、瓷、铜鼎、白糖等。丝绸之路的绸缎是柔软的,因丝绸而得名。离开了丝绸,丝绸之路就失去了它神秘而曼妙的色彩。唐宋之时,泉州一带蚕桑业甚为发达。据赵汝适《诸番志》记载,刺桐城在宋代已是丝织业中心,与杭州齐名,从泉州出口通往海外的丝织品有绸、缎、凌、娟、罗等。宋代苏颂有诗赞曰:绮罗不减蜀吴春。北宋崇宁四年(107),泉州大海商李充到日本贸易时,五大商品中,即有三种为精美的丝织品,计有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象眼四十匹。北宋百年间有史可记载达四十多处,运往高丽的货物,主要是丝及丝织品。






    

       另据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李金明教授研究,他认为,以泉州绸缎在海外的流通和命名为例,说明泉州在中世纪时曾因盛产优质绸缎而闻名于世,外国商人沿袭以产地名来命名物产的习惯,把泉州出口的绸缎称为Zaituniah,这实际上很可能是古泉州刺桐Zaitun)名称的来源。




【三】















【预告】:从这期起,我们将抽选一名第25位点赞幸运微友,奖励由海丝有礼创始人黄振金先生提供的“一帆风顺”个人杯一只(此礼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暨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艺术海丝展中荣获‘匠造中国’陶艺大赛优秀奖)。



 主编:如意     ‖    执行主编:小微
扫底部二维码            关注“花时间”公众号 
 


请花点时间点击“在看”    

有营养的公众号才值得留号!





原创不易       打赏安慰

泉州市花时间文创工作室
闽南文化传播、写作培训、制作推广、策划展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