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里海丝路》(三)
文摘
文学
2024-09-27 07:00
中国
船行四海,福运绵延。海港始终传承着海洋基因,彰显着向海发展的雄心,行稳致远。只要“福船”能抵达的所在整个世界瞠目结舌惊呆了,东方大美从来出众。由此,泉州及时把握住了时代的金钥匙,毋庸置疑,海丝泉州打开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海上丝绸之路与大航海时代来临打破了不同文明间沟通的壁垒。舶商云集,千帆竞渡。“东方第一大港”这句话就使人透过港口这一孔来“窥见”古泉州之全貌。是的,当年泉州在有利的框架条件下成功地利用了自己的地理位置以及用木帆船打开世界通道,贾胡互市无处不有无处不到,“商帆腥带诸蕃雨”,海丝泉州大放异彩,吸引了一大批蕃商。西亚大食国(阿拉伯国家)人、波斯(伊朗)人,到东南亚婆罗门(印度)人、昆仑(马来西亚一带)人、占婆国(越南)人,以及东北亚日本、新罗、高丽等国人。寻古问今,文物传情。泉州曾出土出五代十国时期孔雀蓝釉陶瓶,上瓶敛口,矮颈,广腹,小底,状如橄榄。肩颈部置 3 耳,上腹壁贴饰 3组半圆弧,下腹部有一圈粗绳纹贴塑。胎质粗疏,呈橙红色,通体施孔雀蓝釉,厚而晶莹,瓶青灰。这件洋溢着异域风情的来自异域日用器皿是从西亚通过刺桐港港口流传而来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海丝泉州的国际性和繁荣性,它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辉煌遗产地。
“山海自有归期,风雨必有相逢。”来而不往非礼也。在山的深情里,在海的凝望中,刺桐商人奔走东西洋,贩运南北货,财才十分雄厚。宋朝中国航海已进入全盛时期,当年中国帆船频繁出入吉打(今马来西亚最北部吉打州),刺桐商人已成为这里的常客。甚至也不时远达印度和阿拉伯半岛。他们从刺桐港出发载着丝帛和瓷器经南海诸岛、印度尖端的锡兰,浮云天涯随风一路高歌进入红海和波斯湾。价值观犹如人生之舵、理想之帆,只有把稳舵、扬好帆,才能驶向实现人生梦想的远方。这就是泉州俗语中的那句:“一支草一点露”。早时泉州人兄带弟叔携侄结伴离乡梓涉重洋出外“趁食”(赚钱),这里引用《广雅》解释为:“趁,逐也。”来自古汉语。可兼为“赚”也,赚钱维持生活;经商,做工得利。泉州谚语有:“趁是出泉水,食是水崩山。”意为:赚钱像源泉出水一样慢,而花钱就像水崩山那样快。又有:“趁钱有数,身命着顾。”意为:劝人不能为挣钱而不顾人格,不顾自己身体。他们随着大风大浪不断切换频道,心怀梦想行有力量,自由就是这样,它是一滴水融入大海,也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无畏、无敌。初来乍到先当“浪帮”(计时工)继而独立自主做“背伯”(小商贩),或肩挑小贩,或摆货巴刹(市场),或开亚笼仔(小店),或合开土库(公司),也有充当土著洋行中介商,每一个体都是一粒基因强大的种子可以借助洋风植根异域他乡。他们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蕃人山蕃人海。江水海涛万里奔波,究竟有多少刺桐商人留置“南洋”和“西洋”,我们今天无从统计。季风又称信风。西汉时期中国航海者已充分利用季风航海。《汉书》记载的三次远航,其日期、航向与季风的利用有密切的关系。崔实《农家谚》将季风称之为“舶䑲风”。舶䑲为航行之舟船。舶䑲风即为航海所藉以驱动船舶的恒久风。宋元时期,季风在航海中的应用更加娴熟,利用西太平洋夏季吹东南到西南的偏南风,冬季刮东北到西北的偏北风,航海者十分熟悉的“北风航海南风回”、“夏汛南风回驶”、“去日以南风,归日以北风”等谚语。季风吹拂日月呢喃,在没有机械动力的古代扬帆远行全凭季风驱动又迎来着不同国家好奇的眼光,以及满载而归物产丰饶商品的蕃舶到达梦中的目的地——刺桐港。
浪花层层的刺桐港口已经崛起为世界领先称之为东方枢纽港名扬四海成了最大的“赢家”。美国著名的历史学者、汉学家彭慕兰说过:“即便今天,也几乎没有哪个港口能像大约一千年前的泉州那样真正具有世界性。”彩霞漫天,梯航万国竞渡千帆贸迁四海,相继鱼贯而来不间于岁。宋末元初人周密的《癸辛杂识》记载:“泉南有巨贾南蕃回回佛莲者。”泉州人称寓居于此的阿拉伯穆斯林为“南蕃回回”。操着阿拉伯语、波斯语、中亚地区以及东南亚语言的商贾时常穿梭于泉州街头;琼楼玉宇间绣衣朱履,觥筹交错;富商巨贾府邸车马喧嚣,莺歌燕舞;域外名物,风华绝代……“诸蕃”云集,“蕃商”踵至,“蕃船”鳞集,“蕃货”如山。海丝泉州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已成为“驿道四通,楼船涨海,农士工商之会,东西南北之人。”世界文明的诸多果实,它的开枝散叶,它的繁花似锦,都指向这一方热土——海丝泉州。 “万里海丝路·千年刺桐情。”海丝泉州貌似一本阅读世界海洋贸易的教科书,散逸出人文商贸气息耐人寻味。当你走近泉州读懂泉州,每一步都能踩到海上传奇经典故事。【预告】:从这期起,我们将抽选一名第27位点赞幸运微友,奖励由“海丝有礼”创始人黄振金先生提供的“一帆风顺”个人杯一只(此礼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暨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艺术海丝展中荣获‘匠造中国’陶艺大赛优秀奖)。 请花点时间点击“在看”有营养的公众号才值得留号!
原创不易 打赏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