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五)

文摘   文学   2024-03-05 07:00   中国  






        

        清风徐来,桑叶飒飒。桑树一般不高,节多,枝杈多,手攀脚踩,很容易就上去了。记忆也是一种相会,遗忘就是一种自由。在西街孝感巷子深处,我家邻居的桑树终究是有些苍老了,在岁月的磨砺下,树皮斑驳,但倒真不少桑葚沉甸甸,轻风细语,枝身婀娜。那些挂于枝头之上的一串串桑葚犹如一个个小葡萄,紫得发黑,沉甸甸地压得枝条弯下了腰。总是红红乌乌,密密麻麻,红的较酸,乌的才有甜,挂满了枝头,绿叶拖着红果,可供我们整天采撷,充分满足蚕宝宝和我与小伙伴的口福。我们这里也随处可见长得丰盈的桑树,丰满的紫桑葚结了大大诱人的果子,三不五时我和小伙伴都会去拿密密的桑叶饲蚕,拿乌紫乌的桑葚饲自己,一颗颗抿在嘴里,微微的甜慢慢扩散,吃后尚有余甘,一咬,一股甜味钻进腮帮子且有股清香,其实,熟透的桑葚甜煞了人,只要用舌头轻轻一压汁液流出,哪味道,酸溜溜,甜丝丝,袅袅地在舌尖上氤氲,甜而不腻,酸儿爽口。桑葚放到嘴里是酸酸甜甜的滋味,咽进肚里是青葱懵懂的少年情怀,留在心底的是时光流淌的岁月记忆。甜而不腻,酸儿爽口。桑树葚籽逐渐由小到大,有硬到软,再由青到红,到紫,直到乌了。完全变乌时,说明葚籽成熟了。紫的甘甜,红的酸涩,黄的练大白牙。




#01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吧



    

       
        起先总能在树底捡到桑葚,吹一吹,还能吃。乌乌的葚籽,晶莹剔透,像一粒粒乌色的珍珠。嚼起来有滋有味,紫色的汁顺着嘴角流落来,流过了嘴巴,淌在衣服上,滴在地上。有时一张嘴便露出染乌的牙齿来。我时常吃树上的,望着掉下一地的……对于年幼的我们,那是一种极端郑重的甜蜜。




#02








       

        每个人都是从童年走过来的,但是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童年经历。我喜欢养蚕,这源于外太妈,是她教我养蚕,采叶一定是嫩尖尖头上的叶片,带雨水或露水的桑材叶,不得养蚕,必须等晾干后擦干水分,才能养蚕,否则蚕宝宝会得病烂肚致死。首先买一张一分钱的牛皮纸,上面有密密麻麻的蚕宝宝卵,对此我比较走心。我们小时候养蚕不是为了取丝,而是想了解蚕的生命过程。蚕宝宝卵最早置于报纸之上,放置在鞋盒里面,待春雷一声响,其蚕卵孵成之时,便移养于竹盘上。看到它一点点啊,沙沙而食,速度旦快得惊人,声音也大得惊人。转眼之间,由灰色变白,渐渐变大变肥。没多久,小仙蚕见风而大。此时,蚕宝宝白白的,肉肉的,胖胖的,嫩嫩的,蚕宝宝都嫩得很,冷不得热不得。冷时,要用干毛绢或旧棉被盖着。热时,用桑材叶盖着即可。外太妈对我说,蚕宝宝不能讲,只能说。据史载:蚕,一种叫原蚕,一种大而黑叫洋蚕,性好温恶寒,好干恶湿,养之多于暖室,饲之桑叶。





            
        蚕宝宝一般经过第一次蜕皮后,就是二龄虫。每次脱皮时它都要不食不动一天一夜。蚕宝宝通常要吐一天两夜的丝,才能结成一个茧。然后,每蜕一次皮,就增一岁。通常,蚕宝宝要蜕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据悉,一个茧的丝长最短1500米,最长有3000米。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作茧自缚。蚕宝宝吐丝结茧,把自己包在茧里。这时,五龄幼虫需要三天两夜的劳累才能结成一个茧,并在茧中进行最为痛苦的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最后,作茧自缚,悲壮而绚烂。蚕宝宝破茧而出约十天后,羽化成蚕蛾,蚕蛾与别的飞蛾不同,它不会飞。





     
       蚕出世后,母蛾会与公蛾交尾,交尾后,公蛾随即死亡,母蛾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产下的500个卵左右,也慢慢地死去。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宝宝的一生很短暂,但它的贡献无比辉煌。破茧而出,获得新生。破茧成蝶,无疑是心灵的一处驿站,是生死轮回的一个美梦,是生命的一次重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为了美,为了自由,为了大爱,为了希望……蚕蛾能破茧成蝶,况且人乎?






#0

3






        这就是我的小时候养蚕经历,这就是我记忆深处深处永不消失的回忆。酸酸甜甜的桑葚味道随岁月弥久愈香。我在时间里到长大,在生活的声光电里经受锤炼,可是,我忘不去故乡故事,忘不去充满亲情和美好生活的小孩时光。在这里,我将囝仔重温,将过去回味。这些已成旧时旧事,原本也是不值得流连但刻骨铭心。此刻明白了,桑树的灵魂是那么晶莹剔透,那么博爱众生。
 






    

       
        树木知时而开知时而结果,顺势而为,与天地唱和,与万物相谐。春草夏花,各有千秋。大自然中草木无所谓孰犹孰劣,草木之生,有实有华,彰显出朝气和活力。街巷热兹,真有桑树桑葚是个好所在。




【完】















【预告】:从这期起,我们将抽选一名第25位点赞幸运微友,奖励由海丝有礼创始人黄振金先生提供的“一帆风顺”个人杯一只(此礼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暨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艺术海丝展中荣获‘匠造中国’陶艺大赛优秀奖)。



 主编:如意     ‖    执行主编:小微
扫底部二维码            关注“花时间”公众号 
 


请花点时间点击“在看”    

有营养的公众号才值得留号!





原创不易       打赏安慰

泉州市花时间文创工作室
闽南文化传播、写作培训、制作推广、策划展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