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融合·创新·生长
——“大科学”品质课程创新学术研讨暨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金紫荆”教学节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精神,深入推进“大科学”课程教学融合研究,广泛学习借鉴全国课改经验,2024年10月25日,由《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指导,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朱祥烈名校长工作室承办的“大科学”品质课程学术研讨活动暨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金紫荆”教学节在成都高新实小紫荆校区四楼学术厅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校长、名师,成都高新区兄弟学校代表,四川省朱祥烈名校长工作室校长教师代表,成都高新实验小学教师代表等二百余人相聚于此,共话“科学创新教育”这一时代主题。
上午,与会嘉宾参观校园之后,本次活动正式开始。
启动仪式主持人——郑州师苑
教师发展中心杨洪亮主任
开幕式上,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郑蕾致欢迎辞,北京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编委会副主任马宪平讲话。
郑主任指出,本次活动旨在展示成都高新区品质课程学校实践成果,同时郑杭蓉三地三校深度交流互鉴,助力成都高新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全国一流教育强区”创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她提出,关注教育前沿动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建立起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加强与家校社区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等措施,贯穿在了高新教育的方方面面。同时,郑主任大力赞许了成都高新实小在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家校共育等多方面的显著成绩,为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案例。
郑蕾副主任致开幕辞
紧接着,马宪平主任代表《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向在座各位教育同仁和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强国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今年全教会指明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出了课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举措。五育融合和大科创教育的时代意义也在推动着我们重视课程内容整合,形成有机整体,使学生理解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质疑精神。其中,评价体系作为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评价改革侧重综合性、过程性、增值性等多元评价,使师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学习情况,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感知科学教育的意义。同时,他对高新实小在品质课程研究、少年科学院等研究项目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以活动育人,多维度、多层次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和激发创新精神的举措值得借鉴和发扬。
马宪平副主任讲话
随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王渝生馆长做《科学教育与教育科学》专题报告。
王馆长以其深厚的学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科学教育”与“教育科学”这两个核心概念,为新时代背景下“科创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他指出,科学教育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未知领域。教育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教学方法、学习理论等多个领域,开展应用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案。他时而引经据典,时而亲授经验,时而回顾科学伟人,时而展示前沿科技,报告从古今中外的维度为大家展示了科学教育发展的壮美图景,同时激发并强化了我们中小学进一步搞好科学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的紧迫感与使命担当。现场掌声不断、高潮迭起。
王渝生馆长做专题讲座
校长论坛环节中,三地三校结合“创新素养的特色之路”介绍了本校在课程建设领域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郑州管城区创新街小学校长曹显阳作了题为《深耕文化沃土 绽放创新之花》的报告。曹校长从课程背景、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施途径和课程实施成效四方面介绍了创新街小学“滋根商都 传承中原文化”全学科阅读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程体系以“读、学、研、行、思”五位一体为核心,根据不同的年级主题通过跨学科学习,深入探索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着学生的创新素养。
曹显阳校长——《深耕文化沃土 绽放创新之花》
杭州市天长观潮小学副校长金兢作了题为《“儿童实验家”:小学科学实验素养培育的二十年实践》的报告。该实践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小学生科学实验素养培育的基本主张、指标体系、培育课程、实践样式、评价支持系统和教学评一体化数据平台,积累了大量案例、实证,展示了应用与推广中取得的突出成效。
金兢副校长——《“儿童实验家”:小学
科学实验素养培育的二十年实践》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朱祥烈作了题为《构建“大科学”课程体系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报告。朱校长从科创教育的源起展开汇报,学校坚持儿童生长力课程研究,并积极拓展学校“大科学”课程改革实践,确立“善学、悦纳、创享”课程目标,精心研制了创新素养目标,并进行学段、年级、学科、单元目标分解,通过课堂、活动、项目三方面策略优化努力实现目标的达成,辅以大量案例支撑,从育人价值、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践和课程评价层层剖析,细致而全面介绍了“大科学” 课程体系的建构和立体探索,展现校内师生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力。
朱祥烈校长——《构建“大科学”
课程体系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随后,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监事会副监事长杨念鲁做专家点评。杨监事长指出,论坛中的诸多案例不仅体现了各校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做出努力,也为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他提到科学教育要重点关注学生实际,保护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为有科创优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学校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杨念鲁副监事长做点评
与会专家、校长合影
下午,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节目表演。
民乐团合奏——《盛世国乐》
团体舞蹈——《竹枝词》
合唱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桨》
片刻的放松之后,“大科学”课程教学融合课例展示环节正式拉开帷幕。
课例展示环节主持人——《中国教育学刊》郭峻弛主任
首先登场的是杭州天长小学科学老师陈甜,她呈现了三年级科学融合课《神奇的魔术瓶》。陈老师通过魔术瓶实验、压杯入水实验、手套充气实验等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探索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整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学生在对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用科学解释生活。
陈甜老师科学融合课例《神奇的魔术瓶》
接着,郑州创新街小学语文老师曹瑞萍呈现了五年级科学融合课《探寻运河》。曹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探寻运河的功能、运河中的科技智慧以及大运河的修建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大运河的主要河道及其历史背景,更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运河在促进国家安定和经济繁荣中的重要作用。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在步步探寻中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曹瑞萍老师科学融合课例《探寻运河》
最后是四川省成都高新实验小学数学老师周倩呈现的六年级科学融合课《玩转一张纸》。周老师以“撕纸游戏”、“折纸游戏”、“纸飞机比赛”三个活动为明线,以“做-思-创”的科学探索模型为暗线,双向循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热情。值得一提的是,周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科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周倩老师科学融合课例《玩转一张纸》
课例结束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郭斌所长进行了专家点评。郭所长指出,陈甜老师的课例将学生的探究活动作为核心,采用科学家的思考方式和实验方法,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领悟;曹瑞萍老师则巧妙地将历史、地理、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融合,利用数字化工具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周倩老师的课以“玩转一张纸”为主题,始终贯穿“大科学家”的教学理念,在数学学习中融入中外科学家的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科学家精神。郭所长肯定了三位老师的课例均呈现出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课堂模式,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教学设计的宗旨,为在场老师指明了进一步学习与思考方向。
郭斌所长做点评
本次活动不仅是成都高新实小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创建全国一流教育强区的积极探索,在联校交流、深度碰撞中,成都高新实小生长力课程之“大科学”课程研究必将得到深化,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水平必将得到更大提升,全体学生创新素养必将得到更好培育。
课例展示教师、专家合影
撰稿:活动新闻小组
统整:教科室
审核:岳佳丽
批准:朱祥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