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记忆

美食   文化   2024-02-06 20:04   四川  


文 / 汪柯宏 付永军

总是听身边人说,这年越过越没意思了。小时候的过年,我们总是热切期盼。长大后的团圆,却要受现实的羁绊。现在的城里人,可能已经很难理解那些跨越山海,也要回家的思念。

总之,不是年味变得越来越淡了,而是你变得越来越随便了。

但是,中国人的春节,从来不缺仪式感,因为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叫做回归的记忆。无论过了多少年,春节的鞭炮一响,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一刻,胜过全年的勤劳和付出。


游子,天涯思归
农村人的年味,是从回家开始的。
游子们穿越千山万水,冒着严寒风雪,义无反顾地回到那个曾经千方百计想要离开的故乡。场面如同教徒的朝圣,回家是一种坚定的信仰。

10多年前,一位名叫汪正年的广东肇庆打工人吸引了导演常河的注意,将他骑摩托车回老家贵州石阡过年的故事记录了下来。

汪正年载着怀有身孕的妻子出发了,1350公里,五天四夜,历经道路结冰、爆胎摔车、雪地露宿等重重困难,所幸他们最终平安回乡。

他只是“摩托车大军”中的一个,那一年,像汪正年一样骑摩托路经广东肇庆的返乡人总数超过20万。

究竟是怎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么多人一路的颠沛流离?

看到村口等候多时的老母那一刻,一切都迎刃而解。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故乡的亲人,是离乡的因果原由,也是在外的精神支柱。

如今,摩托车大军“盛况不再”,但过年返乡的人还是有千军万马。据报道,2024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创历史新高,40天内大概有90亿人次出行,约为2019年春运的3倍,返乡人数也达到近几年的高峰。
毕竟,回家过年,从古至今都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必做的大事。

一生潇洒不羁的李白,忆起故乡,也满怀柔情。唐朝开元十八年,远在长安城的李白,临近春节也开启了返乡之路。大散关、陈仓道、秦岭大巴山,1800里的艰险之路,难于上青天,但最终也成功抵达。不过在李白的后半生中,他几乎未曾返回蜀地。

蜀道难越,拦不住游子归心似箭;至亲不在,绵州青莲不再是故乡。

李白鲜少提及父母,但学者根据李白的行踪和诗作推测,其父母在李白出川之后移居东鲁,而李白也盘桓东鲁23年之久。

小时候的绵州青莲,成了他一生的执念。此去经年,他在诗里一遍一遍地描绘故土——“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的人间清境,“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的仙气氤氲,“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愁”的少年盛事,皆是故乡的美好回忆。

只可惜,那都是固定在过去某个时刻的故乡,即便再回那片土地,李白的乡愁也会更浓郁罢!因为,那些小时候的人情和风土好似都随风飘散了,故乡便不再是归途。

汪正年的故事曾登上央视,感动了无数人



故乡,往事随风
千年之后,我们又何尝不是当年的李白?就算过年回到故乡,我们仍在追忆,仍在思念,那个有着浓浓的年味的家乡去哪儿了?

回想当年,年味早早地从吃到一口又黏又稠又香又热的腊八粥开始,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年味才在狂热中才画上句号。算一算,这得有四十天呢!

如果腊月打春,农人们得赶在打春前把年猪杀掉,这时,猪叫声此起彼伏,年味就似猪叫声一般在整个村子的上空浓浓地飘荡萦绕。

冬至,人们开始推年面,每天晚上入睡前或者天亮起床前,都要轮换着推磨,有时候,磨棍在怀、脚步移动,人却睡得着着的;小年,人们剥下灶神爷,嘴上涂上麦芽糖,焚香磕头烧化送灶神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小年一过,大户人家就开始做过年饭的一切准备工作:榨菜、蒸馍、拆洗被褥等。

除夕夜,年走进每一个家庭,浓到极致。这前前后后的扫尘、祭祖、扎灯笼、贴年画、拜大年、回娘家、迎灶王、赶五穷、送穷鬼……过年40天里几乎每天都有要忙的事,满满的仪式感!

虽然忙活好一阵,但在此期间,人好像回归到本真的状态,身上附着的一切荣誉、价值、地位都被卸下。甚至有人回到城市,终其一生,都想找回这小时候的故乡年味,沉浸其中,年年反刍。

这并不奇怪,故乡过年的习俗,是人们用真诚和善良,用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来年的祝福,千百年生活积淀汇集而成的厚礼。华夏儿女,都能从中得到最好的精神慰藉。

现在,998的餐厅团圆饭、出门旅游休闲等却取代了传统的过年仪式。

当有人提议“带一担干柴,燃一大堆篝火,大伙儿围拢,就像回到几十年前村里人除夕守岁一样,取暖儿,拉家常,多惬意啊!”,但无人回应,多的是三五成群,扎进棋牌室、歌舞厅、KTV,还有打麻将、斗地主、玩手机,这是新式的“乐趣”。

一边在怀念,一边在丢弃。年味的浓厚,更需要我们主动的坚守,不然,我们将会看到民族精神的土地上一片苍茫。

过年最好吃的宴席,大概就是农村大席



家国,千年不绝
虽然年味淡了,仪式感少了,但所幸回家过年这种习惯,早已铭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换来的中国式大团圆,是外国人理解不了的,而这,便是中国存在的底蕴——一种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对家国的无限热爱,以及我们难以割舍的乡愁情结。回家过年,便是这种底蕴的外在显现。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华夏文明的“根文化”,让我们无论走多远、走多久,都忘不了家人,忘不了原乡。

20229月,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台湾女孩赖赖,在网上发帖寻求帮助。父亲给了她一个从族谱中抄下来的一个“清朝地址”,让她去先祖所在故地祭拜,可惜她在电子地图上搜索后一无所获。

但在热心网友的帮助下,赖赖成功找到了300年前的祖先故乡。之后,通过当地赖氏宗亲的帮助,她顺利完成了寻根问祖之旅,远在台湾的父亲在连线视频中,也激动得淌下热泪。

虽隔200公里宽的滔滔海峡、300年久的悠悠岁月,但凭借慎终追远的精神,最终寻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中华文明最古远的乡愁,可追溯到《诗经》中的时代。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诗经》中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旅人,用夸张的自我问答,疏解那去国怀乡的愁绪。宋国和卫国相隔一条黄河,但因难言之隐,他无法北渡,唯终日踌躇河边,瞭望故国家园、思念故乡亲人。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对中国人的团圆与分离心怀感动且共情。

郭龙飞是一名火车司机,2023年春节,身为护士的妻子因抗疫结束,终于有空回家过年,但身在春运一线的郭龙飞却更忙了。

夜幕降临,妻子、母亲和孩子在自家小院中点燃烟花,而这时郭龙飞开行的火车会恰好经过自家门前。虽身处异处,但共赏烟花美景,也算是一家人的团圆。

河南毕虎村村主任刘红涛2019年开始在网上帮人寻亲,许多热心网友点赞转发,最终促成了128个失散家庭的团圆。寻亲者想表示感谢时,刘红涛都会婉拒,只是提议对方发一张团圆照,留作纪念。

这位不平凡的普通人促成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式大团圆。有人问,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

向春而行,烟花照归途



因为,这种团圆已经变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情愫,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共鸣,是我们血脉里最永恒的眷恋。

有人说,过春节已有浸乎生死之上的趋势,它高于国丧、大于灾难、重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其言确然,毕竟,从先秦到现代,中华文明一直都伴随着春节的内涵——家国乡愁。

而那些习俗与文化,我们应该坚守,这是华夏文明之底蕴,切莫让它断绝。


【参考资料】
1. 景桥. 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20.
2. 余世存. 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 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
【封面来源】城市穿梭客


往期精彩原创——
◇洋猪入侵中国30年:正在爆发的一场灾难,21种地方土猪已经灭绝。
◇被封死的城,回不去的村:被我们忽略了的乡村文明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年了,你的家乡变化大吗?
中国3亿多人患有隐形饥饿,食物营养都去哪儿了?
真实的中国农村:高速增长的癌症发病率,平均寿命只有68岁
◇“一个人的成功,是看他报效了社会多少” |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
“他举着一根稻草,与人类的欲望作战” |那些日本的笃农家
儿童性早熟:有多少父母的无知,都在用孩子的未来买单
四千年的原产国,不到二十年,彻底失去了大豆主权
所有流行疫病,都是大自然对贪婪人类的惩罚和警戒
中医衰落的100年: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黑中医的?
中国农业70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些时代洪流中的新中国农人
“我们想保护的那些老品种,75%已经消失在餐桌” |  不该消失的基因
看不见的垃圾 | “全球50%的人,身体里都含有微塑料”
“世界上100种最危险的生物,已有51种入侵中国”  | 中国物种入侵现状
这不是错觉,你吃的西红柿真的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农业,正在成为我们最大的污染源”  | 四十年里的水污染
◇土鸡专辑  |  为什么我们的鸡肉越来越没有味道?
◇返乡青年专辑  |  那些回到乡村的年轻人,你在家乡还好吗?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食味背后的故事——
希望你的每一个“在看
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