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性 | 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
美食
心灵鸡汤
2024-03-07 20:05
四川
“妇女节,还是交给女性来写,很多时候,我就是来自火星。下面这篇文章,由原乡90后小伙伴汪汪撰写,希望你能喜欢。”
面对这个问题,我和付哥争辩起来。如果是我,我就要写女性意识的崛起,要写独立又伟大的个体,要写温柔又坚强的“她力量”。付哥说,要写家庭主妇的成全,要写女性生活的温婉,要写平淡日子的浪漫,要写追求日常的仪式感。他说:“无论是所谓的男权还是女权,所有人,都要热爱生活,把平淡如水的生活过得诗意盎然。”豁然开朗。没错,无论男女,厨房都是人生幸福的修炼场;无论男女,都不要被生活所裹挟,活得自洽且丰盈;无论男女,都要用情且热烈地拥抱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正念饮食,还是电子榨菜?
前些日子,再次去到了铁牛村,这是由一群返乡新村民组成的川西村落,每一次走进这里,都觉得亲切自然。晚上跟随新村民一起,脱鞋进入他们的素食食堂。食堂实行轮班制,每个人都会轮流给几十个社区伙伴做餐食。在这里,食物是可口的,更是可溯源的,不用农药化肥,也不用鸡精味精,人们相互协助,共同生产,感受来自大地的问候。这是一次感动的用餐体验,几十个人的大厅里,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只能听到细细的咀嚼声,以及零星响起的碗筷声。大家都遵守“食不语”的原则,闭着眼睛,感受每一口食物背后的来路和风土。只有对食物足够尊重的人,才不会辜负那些经历过风霜雷电的日子,才不会浪费大地予你的每一份交情。然而,判若两端的是:有些人已经进化到,需要“电子榨菜”的陪伴了——吃饭那十几分钟,必须要挑选一个合适的视频搭配。我悄悄潜入到“可以尝尝你的电子榨菜吗?”豆瓣小组,这里竟然有接近10万志同道合每日与电子榨菜为伴吃饭的成员。人们忙忙碌碌,吃饭也只是应付。我们都不够重视食物,就不要怪食物于事无补。《孤独的美食家》中,“五郎”大叔独自一人探访小店,专心而安静地吃饭,在纷乱世界中安然享受美食。他埋着头样子好像在说:吃饭,是一种信仰。很少人真正了解食物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概念。概念是真实的大敌,一旦有了概念,事物真实的样子就被概念“窄化”了。所以,放下手机,屏蔽声音,不受外界其他的干扰,就算有无关的念头,也轻轻地邀请它出去。食物入口,专注于味觉,不评判好吃与否,全然觉知当下的进食,重新打开五感细细体验。吊浆面汤圆在齿间拉扯,生态冬瓜滑滑地溜下去,还有很多很多细小的感知,几十年却一直错过。突然热泪盈眶:我们是多么地幸运,才能品尝到如此真实的风物,它们是农人的分享,是自然的恩赐,是喜怒哀乐,也是风霜雨露。因此,决定——在食物中安放余生,也有惊喜如鸟飞来。
大理想,还是小确幸?
这个“史学奇才”高中生,已经看透了人生的理想,因其无法超越,所以纵身一跃。“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得下脚的地方。”他说的是事实,可能,理想大道上,他抬头望向了星空,却忽略了脚下路边的生灵。真实的生活,往往就在这些路边的草丛里,它们是另一个有趣的世界,也是我们热爱的世界,需要高高在上的人们,俯下身来,聆听大地的生长。英国BBC的纪录片《人生七年》,选择了15个富人、精英、中产、工人等不同阶层的人,从7岁起开始跟踪拍摄,每隔7年记录一次。2020年,已经拍到了他们的63岁。有人逆袭,跨越阶层,从贫民到教授;有人依旧过着底层的生活,一头扎进生活的琐碎;有人数十年如一日开着出租车,但积极乐观也自得其乐;有人被生活撞倒在地,重新站了起来。但是,纵观全片,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国家,一代代人,整个人类的命运和日常。是啊,尼克的遗憾、托尼的率真、苏珊的积极……他们身处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人生理想,可是降落到具象的餐桌上,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锅碗瓢盆,这些才是我们所有人的幸福感啊。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都在换一种活法——抛弃亿万身家,从做一个穷人开始,从小学老师开始,从大学教授开始,从面朝大海的孤独开始。世俗的成功,维特根斯坦并不需要,甚至,也不需要一分钱。但是,临死之前,他告诉世人:“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泰勒曾提到,“现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正在把人们引向一场‘幸福大萧条’”。我们不只是去鼓励成功,也要允许失败,只有失败后的人生,可能才是真实的人生。褪去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此刻,只有你餐桌前的食物是真实的,只有你味觉感受到的大地是真实的,只有每一勺汤里的湖泊是真实的。所以,幸福降落的时候,都会降落在这些不经意的琐碎上。
小人物,也有大成就
去年春天,我来原乡面试的时候,恰好碰见付哥和静静拉货上电梯。面试时,付哥说:“那些所有的伟大和意义,都在坚持和琐碎中体现。”
爱护环境是保护地球,好好种地也是保护地球,甚至好好吃饭,也是保护地球。我们每一个小人物,每一个农民,都可以是这场拯救地球行动的主角。我们原乡农场的生产主力,没有高学历,没有高收入,都是一些小人物的转型,由本来的传统农人,转型为生态有机新农人。当我们再次出发的时候,去到每一个生态小农那里学习,他们也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农,却坚持永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十几年了。上个月才去世的一亩耘心的二叔,从台湾来到大陆,摸索了二十年有机农业经验,免费传授经验给所有愿意从事有机农业的年轻人。他是伟大的,有意义的,去世的时候,无数人吊唁和怀念,他无儿无女,却又子孙满堂,后继有人。从事酵素农业二十年的刘小平老师,近年来开始无保留地传授所有的酵素农法,我们也曾带着农场的同事,前往刘小平老师的农场学习。他说,“酵素农业是永续农业,不用农药化肥也可优质高产,但是需要我们细心对待土壤。”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度,四千年的农耕文明总是在指引未来的方向。每一个生态小农都是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们中不乏女性,杨凤、黄必江、何梅、李洁、张诗慧、李建程……这一长串的女性的名字,也是田野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是妈妈,是女儿,也是妻子,所以更柔韧,更敏捷,更温暖,在每一棵禾苗之间,变换着身份。今年年初,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寻求帮助,哭诉自家百年大树要死了,急求给树看病的医生啊!作为留守儿童的她,这棵树从小陪她长大,她靠在它身上哭过笑过,只有它才记得她的童年。但是这棵树快要死了,她急得焦头烂额,无奈之下只有发帖求助。没想到,这篇帖子火了,上千条评论涌入,有专业对口的热心人支招,也有怀着同样苦恼的人寻求帮助,还有很多旁观者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人会专门发帖寻求帮助治疗一棵树,下面还会有好多好多人认真出主意,我真的觉得好棒好感动,我糟糕的一天都被治愈了。”这是点赞数最多的一条评论。在冷漠又浮躁的社会,对一花一树一菩提的关心,也能让众人感受到世间温情,被赋予继续走下去的安慰与勇气。也许,不是事业有成、改变社会才算得上大成就,能够治疗一棵树、帮助一个人也是大成就。有人说,中国人天生就是键盘——小升初很关键,初一打基础很关键,初二分水岭很关键,初三中考很关键,高一学习很关键,高二难度拔高很关键,高三高考很关键,大学很关键,考公考研很关键,工作很关键,结婚生子很关键……有人说,中国人来自未来——考上重点班就好了,考上大学就好了,等赚到钱就好了,结了婚就好了,生个孩子就好了……还有人说,中国人有未雨绸缪的基因——上学的第一天就在为高考做准备,谈恋爱的第一天就在为结婚做准备,工作的第一天就在为买房做准备。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结论就是“这么多年的书白读了”、“白白在一个人身上浪费了青春”、“工作了这么多年有什么用”。而我想说,亲爱的朋友,在这茫茫宇宙,你又温暖而坚定地过完了一天,已经很幸福了!◇儿童性早熟:有多少父母的无知,都在用孩子的未来买单◇中医衰落的100年: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黑中医的?◇中国农业70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些时代洪流中的新中国农人◇“世界上100种最危险的生物,已有51种入侵中国” | 中国物种入侵现状◇这不是错觉,你吃的西红柿真的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