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疼痛有助于生命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及时感知和有效防御,如钉刺/火灼而导致的缩手/躲避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即便伤害性刺激源已消失,疼痛感觉仍持续长期存在,给人造成不适体验,这种异常的疼痛感觉被称为慢性疼痛,通常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据统计,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 3 亿人,且每年以近 2000 万的速度增长,是非常严峻的医学难题。在慢性疼痛病理过程中,外周感觉神经元向脊髓中枢的信号传递得到增强,脊髓组织间隙的多种神经递质和调质的浓度得到升高,被认为是慢性疼痛持续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蛋白家族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可介导 Ca2+的跨膜流动,包含七个亚家族:TRPC、TRPV、TRPM、TRPP、TRPML、TRPA 和 TRPN。TRPA1 是 TRPA 亚家族的唯一成员,参与感知伤害性刺激和传导伤害性信号,在不同类型的疼痛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既往研究聚焦于外源刺激激活下的 TRPA1 功能,而对于其是否存在自发的通道开放以及对应的生理功能则是知之甚少的。
2. 机制:结合药理筛查、基因敲除和过表达等手段,发现 smCa 与动作电位无关,其钙信号源于细胞外的 Ca2+内流,而非细胞内钙库,并且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TRPA1 是介导 Ca2+内流的关键离子通道,其孔道能自发打开,无需外部刺激源的激活;
3. 细胞水平的功能:钙活动和囊泡分泌活动是神经元最基础的两类活动,且钙活动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囊泡分泌活动的相应变化。采用 TIRF 成像观测 DRG 神经元胞体区的量子化囊泡分泌事件和电生理膜片钳记录脊髓背角的突触后电流(mEPSC),发现 TRPA1 离子通道的自发开放介导的 smCa 钙活动能够激发 DRG 神经元胞体区的自发囊泡分泌和脊髓处中枢突触的自发突触传递活动;
4. 细胞内信号通路:借助药理阻断和激活实验,发现 cAMP-PKA 信号通路是上游 smCa 钙热点和下游自发囊泡分泌活动之间的关键桥梁纽带,将自发的微域钙信号转换成自发的囊泡分泌信号;
5. 在体水平的功能:结合 CFA 慢性疼痛小鼠模型、TRPA1 基因敲除、药理阻断、痛觉行为学检测等手段,发现 smCa 钙热点和自发囊泡分泌活动在慢性疼痛病理下均得到显著增强,解释了慢性疼痛病理下的脊髓组织间隙多种神经递质/调质浓度升高的可能原因。更重要的是,对 TRPA1 介导的 smCa 钙热点和自发囊泡分泌活动这一通路进行抑制能有效缓解小鼠的痛觉过敏反应,提示「TRPA1➝smCa 钙热点➝PKA➝自发囊泡分泌」在慢性疼痛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功能。
本文机制图
西安交通大学黄荣研究员为本文末位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王昌河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柴祖映博士和上海同济医院张卓玉博士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姚靖宇、霍靖骁博士和上海同济医院张卓玉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王若琳、段雪婷、陈洋和徐华栋博士为本文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帮助。北京大学周专教授为本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因敲除鼠和帮助。本研究得到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基金和陕西省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全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067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