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发明 MALBAC 技术的谢晓亮院士,是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首位华人获奖者,被誉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谢院士拥有 4 个院士头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他,曾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2018 年全职回到母校北京大学工作 6。
在 2024 腾冲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公布了本年度腾冲科学大奖的获奖人,2024 年获奖人为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和谢晓亮。两位都算是少有的有可能去争夺「诺贝尔」奖的华人 (中国人)。腾冲科技大奖奖金高达一千万人民币 (或 150 万美元),主要表彰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个人或团队,本次为该奖的第二次颁出,去年首届得主为中科院院士卢煜明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张锋教授,该奖的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 5。
MALBAC 技术是由谢晓亮院士首先开发的,2014 年他与北大的乔杰、汤富酬等合作,让该技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第一次合作便取得了成功,让我国单基因遗传病筛查技术在当时一跃,领跑全球,为辅助生殖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6。
2024 年谢晓亮院士在单细胞多组学研究领域中持续发力,全面揭解释了加强针对抗击病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助力开发新型黏膜免疫相关疫苗!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第一篇
2024 年 1 月 9 日,昌平实验室谢晓亮团队,曹云龙团队等合作在 PNAS 发表题为 Conversion of monoclonal IgG to dimeric and secretory IgA restores neutralizing ability and prevents infection of Omicron lineages 的文章。该研究旨在将靶向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的中和性 IgG 单克隆抗体转化为 IgA 形式,评估其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能力及在预防和治疗感染中的效果。它揭示了新冠疫苗接种策略中黏膜免疫的关键作用,发现现有疫苗难以有效诱导黏膜 IgA 反应,尤其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强调了开发能增强黏膜 IgA 反应疫苗的必要性。
通过将 IgG 单抗转化为 IgA 形式,显著提升了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能力,如 DXP - 604 dIgA1 和 sIgA1 对部分奥密克戎变异株中和活性大幅提高,为抗体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在小鼠模型中证实了鼻内给予 DXP - 604 dIgA1 对奥密克戎 BA.5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表明鼻内递送 IgA 抗体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为应对新冠疫情提供了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尤其在高风险人群防护、减少病毒传播和控制感染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1] 。
第二篇
2024 年 5 月 27 日,昌平实验室谢晓亮团队,曹云龙团队等合作在 Protein & Cell 发表题为 A third dose of inactivated vaccine augments the potency, breadth, and duration of anamnestic responses against SARS-CoV-2 的文章。该研究旨在评估第三剂新冠灭活疫苗(CoronaVac)的免疫特征,包括体液免疫反应、记忆 B 细胞特征、抗体特性等,以及其对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中和作用。研究表明第三剂灭活疫苗能增强免疫反应,有效抑制新冠病毒传播,有助于合理制定疫苗接种策略,尤其是在应对病毒变异和免疫保护下降方面,强调了加强针接种的重要性。揭示了疫苗加强针诱导的免疫反应特征,包括记忆 B 细胞的演变、抗体亲和力成熟等机制,对深入理解新冠疫苗的免疫应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疫苗研发和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疫苗和免疫干预措施 [2] 。
第三篇
2024 年 12 月 4 日,昌平实验室谢晓亮团队,曹云龙团队等合作在 Journal of Virology 发表题为 Ultrapotent IgA dimeric antibodies neutralize emerging Omicron variants 的文章。新冠病毒 JN.1 及其衍生变异株在 2024 年上半年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其免疫逃逸能力增强,导致感染和住院人数增加。鉴于免疫印记和有效黏膜疫苗缺乏,该研究旨在评估将强效交叉反应性中和抗体 SA55 转化为不同 IgA 形式后对新兴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活性,探索其作为预防用药的潜力,研究结果为应对新冠病毒变异株提供了新的策略,表明将中和抗体转化为 IgA 形式可显著提高对新兴变异株的中和活性,为开发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用于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有助于在免疫印记和缺乏有效黏膜疫苗的情况下,通过鼻内递送抗体提供替代保护,对控制新冠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3] 。
第四篇
2024 年 12 月 17 日,昌平实验室谢晓亮团队在 PNAS 发表题为 Genome-wide single-cell and single-molecule footprinting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with deaminase 的文章。哺乳动物转录因子(TFs)对基因转录调控至关重要,但现有技术难以精确解析其在全基因组上的结合位点及组合调控机制。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 FOODIE(Footprinting with Deaminase),它以近单碱基分辨率实现了全基因组范围内转录因子(TFs)结合位点的高精度检测,为研究 TFs 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工具。scFOODIE 技术能够在复杂组织中进行细胞分型和特定细胞类型的 TF 足迹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细胞特异性基因调控机制。通过揭示 TFs 在相关基因模块中的组织方式及相邻 TFs 间的结合协同性,为解析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关键信息,有望推动对真核生物(尤其是人类)转录调控和细胞功能的深入理解,为研究众多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对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5] 。
结语
这几篇文章在新冠病毒研究、转录因子分析和生物物理研究领域意义非凡。为应对新冠变异株提供了新策略,助力开发治疗药物与优化疫苗接种;并通过新技术揭示了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为理解细胞功能与疾病机制奠定了基础;开发的新技术有力的推动了单细胞多组学发展,为多领域研究提供新方向和理论依据。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