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中,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普及为设计和施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设计精度。然而,尽管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理论上提供了更为先进的解决方案,但其普及程度却远不及CAD。BIM进入我国应该在2000年前后,至今也有20多年,虽然很多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然大家对BIM的热情并不太高。
建筑业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所有的参建方基本上都是围着业主“爸爸”转。试想一下,强势的业主,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思路,建完模后今天轴线挪5m,明天层高加2m,几个专业忙活几天,改完了,又推到重来,设计院电脑的建模渲染的速度比不及甲方爸爸修改的速度,你能忍?
依据《GBT/51212-2016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BIM的定义如下:
依据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BIM如果从设计阶段介入,受益人只能是业主,如果要求设计院提供BIM成果,一方面意味着业主方成本的增加,二者设计院提供的BIM成果不一定能真正的实施落地,尤其是机电方面各种碰撞测试,需要有多年施工经验的人参与其中才行。
在施工阶段介入BIM,笔者曾经历过两个项目,项目A是发包人要求提供BIM成果,并支付相关费用,因此对BIM成果有非常详细的规范和要求。
项目B是施工方主动在项目中应用BIM,该项目合同约定争创鲁班奖(合同约定有一定的奖罚条款),公司内部制定的目标也是鲁班奖。在该项目中,项目从开工就组建BIM团队,将二维的图纸录入BIM软件中,提前发现结构、建筑、机电方面的碰撞,消去平面图、跨专业等带来的缺陷,避免返工。 (BIM碰撞测试、优化调整、实际施工效果)
通过BIM技术将大量的以前需要现场实测实量的管道(风管、桥架等),绘制机电模型综合图,经多专业讨论,出具机电管段编号图、下料加工图、材料统计表等,由工厂进行异性构件及标准件一次性加工。
(BIM管路定制、物料管理)
现场安装不再受通风、暖气、水、电等工序限制,可以同步进行,大量节约安装工期,劳动力曲线更优化等等。 (某项目水、电班组同时在综合支吊架上作业现场)
项目B最终顺利拿到鲁班奖。
项目A和B也体现了“谁受益谁承担”原则。
作为施工方,同样也是要基于成本考虑, 发包人不提要求,承包人一般不会主动去做,否则就算内部有BIM团队,但熟练使用BIM软件的一般都是年轻人,但他们对现场的经验不足,出来的成果是无法真正的实施或实用的,必须总工加上既懂现场又懂技术且对新技术如BIM带有热情的老工程师(尤其是机电工程师)参与指导。基于上述几个条件叠加,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驱使,例如项目B,虽然业主没有要求一定要用到BIM,但是该项目合同条件有鲁班奖以及一定的奖罚条件为驱动力方才在实施期间主动采取BIM技术,否则施工方肯定没热情,除非是公司的重点项目。当然既然投入了这么多,收益一方面来自现场碰撞返工减少、工序即劳动力优化等直接经济效益,还有一方面是鲁班奖间接的社会影像效益。
运营期的受益人不一定是业主,运营方可能和业主方并不是同一方。所以,基于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很多项目业主方也不一定会在这方面投入。另外,如果在施工阶段都没有BIM成果的话,在运营期再介入做BIM成果是不现实的。另外,很多图纸上画的、模型体现的,到了施工现场做的也有很多的偏差。如果要BIM成果实际在运营中发挥作用,最好是加上另外一套成果:对现场构件设备等进行实测实量,通过激光实测绘图(点云扫描)等技术,将偏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完全体现在最终的成果中,但这项成本投入较大,不太可能实施。首先无论是那个阶段,那个立场,BIM是有一定的学习门槛的,让所有人重新学习建模软件难度太大。BIM成果肯定也能用于计量计价,但作为施工方是肯定不愿意的,如此一来,计量方面操作空间几乎全透明。另外,基于上面分析的3点,谁出成果?用谁的成果?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应用面临着多重挑战。从设计、施工到运营,每个阶段的受益者和承担者都不尽相同。设计院在提供BIM成果时,不仅要承担额外成本,还要面对业主频繁修改带来的建模困扰。施工方若无明确的激励机制(如创优评奖、优化创效)作为驱动,往往缺乏主动应用BIM的积极性。即便投入使用,年轻技术人员精通软件却缺乏工程经验,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对新技术又相对陌生,这种技术与经验的"代沟"也制约着BIM的实际效果。至于运营阶段,如果没有在施工期间建立完整的BIM模型,后期再补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计量计价环节,BIM的应用更是因为过度透明化而遭遇阻力。可以说,BIM技术虽然潜力巨大,但要在建筑行业实现真正的普及,关键在于理顺各方利益关系,优化成本分配机制,打通技术应用壁垒。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BIM的价值,推动建筑业向数字化转型迈进。我是工程商务杂坛:白开水
热情传播工程商务专业知识:工程造价、工程合约、工程成本、商务管理、软实力提升。怀抱“生有涯而知无涯”的信念,让专业和成长并肩同行!
您的每一个点赞、分享和,都是我创作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