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盛行“高薪养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为了争取人才,各大厂商不约而同地打起了“政府补贴”的主意。地方政府的补贴加持,让求职者看到了曙光,但背后的故事远没有那么简单。
前几天在某职场论坛上看到了一个关于荣耀公司的薪资爆料。
一位在荣耀从事多模态大模型研发的博士表示,总包69万,其中包含10.4万的安家费,每月1800元的租房补贴,以及30%的政府退税。
这个薪资方案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这个薪资包裹看起来很丰厚,但仔细拆解就会发现,企业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算太高。 政府补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下科技公司的人才竞争策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
记得2019年的时候,大厂们还在为争抢人才打价格战。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薪对于应届生来说并不罕见。但现在呢? 企业更倾向于借助地方政府的政策红利来构建薪酬体系 。
薪酬构成的这种变化其实透露出了一些信号。 一方面说明企业在用人成本上更趋理性,不再大手大脚地烧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地方政府对人才引进的重视程度在提升 。
把政府补贴算进总包确实是个很妙的操作。对企业来说能降低用人成本,对员工来说到手的钱也不少。但这里面也有些值得琢磨的地方。补贴政策说变就变,万一哪天政策收紧了呢?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种薪资结构在二三线城市更普遍。 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公司还是更依赖自身实力来吸引人才,而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则会更多地利用地方政策优势 。
而且你会发现,现在的薪资谈判里经常会提到各种补贴:安家费、租房补贴、人才补贴... 仿佛不把这些加进去,就显得不够有竞争力似的。 但这些补贴往往都有附加条件,比如服务期限、落户要求等等 。
对于求职者来说,看到这样的薪资方案确实很容易被“总包”这个数字吸引。
但在谈判的时候最好能把基本工资、绩效、补贴这些项目都问清楚。 毕竟基本工资才是最稳定的收入来源,补贴再多也不如基本工资来得实在 。
从企业的角度看,这种薪酬策略确实能在短期内实现降本增效。但过度依赖政府补贴也有风险,万一哪天政策收紧或取消,企业能不能扛得住员工的预期落差?
不得不说,这种现象折射出了当下科技行业的一个尴尬处境。 明明是高科技企业,却要靠政府补贴来吸引人才,这本身就说明行业正在经历阵痛期 。
互联网寒潮之后,企业和人才的博弈规则都在悄然改变。与其说是在比拼薪资,不如说是在比拼谁能把政策红利用得更好。求职者在选择工作时可能要多一些考量维度了。
作为圈内人,我觉得这种现象既不必过分担忧,也不用太过乐观。 毕竟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总会找到一个平衡点。企业、人才、政府三方的博弈最终会达成某种新的默契 。
祝好!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