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每一次刷到职场上35+的话题,总有一种莫名的感慨。在这个快速迭代的互联网行业里,35岁仿佛成了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横亘在职场人的面前。可偏偏这个年龄段,正是技术和管理经验最丰富的黄金期。
前几天群里有个网友分享了他的经历。
35岁,小米P8,被裁后投了上百份简历竟无人问津。
一气之下把简历翻译成英文,还把期望薪资从20K提到了30K,结果反而收到了不少面试邀约。
这事儿在职场群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作为一个在职场摸爬滚打15年的老油条,我对这个现象深有体会。
在BAT这样的大厂里,35岁确实是个分水岭。
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要么已经是P8+的技术专家,要么转型做了管理,剩下的人往往会面临较大的职业压力。
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一种怪现象。明明是经验最丰富的年纪,反而成了职场的尴尬期。
一方面,企业在招聘时会考虑成本收益比,35岁的老将薪资普遍较高;技术迭代太快,有些老将确实会面临技术栈更新的挑战。
有趣的是,当这位网友把简历改成英文版,薪资要求反而提高后,情况却出现了反转。
这让我想起一个职场潜规则: 能力和薪资往往会形成一个互相印证的怪圈 。
低薪反而会让HR怀疑求职者的能力,而开出高薪,反倒给人一种“这人行啊”的感觉。
在互联网大厂工作这么多年,我发现HR筛选简历时的逻辑往往出人意料。
很多时候,他们更看重的是求职者展现出来的自信和定位。
用英文简历投递,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我有跨文化沟通能力,我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很自信。
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很多外企对年龄反而没那么敏感。它们更看重经验的积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用英文简历投递,往往能打开另一扇门。
我注意到现在职场上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 35岁成了一个心理分水岭,但实际上这个坎更多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 。
那些在35岁后依然活跃在职场的人,往往都有一个特点:他们从不把年龄当回事,而是专注于自己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在大厂里待久了就会发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年龄,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能独当一面的P8工程师,公司会在意他是35岁还是45岁吗?
显然不会。
公司在意的是你能不能扛得起重担,能不能解决团队面临的技术难题。
不得不说,职场就像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有人选择妥协,有人选择转型,也有人选择负重前行。但最重要的是, 别让年龄成为限制自己的枷锁 。
回到这位网友的经历,他的转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时候,突破职场瓶颈需要的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提升自己的定位。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薪资数字上,更体现在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上。
职场从来就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35岁这道坎,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跨越。关键在于,你是选择被这个标签定义,还是重新定义这个标签。
希望我们都能冲破年龄这道坎,有一个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