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守岁

教育   2025-02-01 11:58   安徽  

点击杏坛采薇关注,阅读更多内容。

坚持文化自信,复兴传统文化是党中央的战略,也是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更是中高考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学习传统文化,本号推出“文化散文”。
这类散文以原创为主,适当转载,也接受投稿。写稿要求见本号公告:文化散文 闪亮登场(可点击跳转查看)这类散文,语言轻松活泼,内容生动有趣,围绕中小学生课本,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阅读这类文章,能帮助同学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更有利于学好传统文化知识,应对大大小小的考试。
守岁
现在的90后、00后年青人还知道什么是守岁吗?

犹记得我的童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逢过年,年三十晚上吃了年夜饭后是要守岁的。那时候,我们的小山村里连电都没有。除夕之夜,屋外漆黑一团,到处天寒地冻,根本不可能出去疯。家家有自制的火盆——秋天用稻草和泥,把烧饭铁锅反扣地上,在锅底锅帮糊上厚厚一层稻草泥巴,晒干,脱去铁锅,就做成了一个土制火盆。不待除夕到来,那火盆已经用了。到了除夕之夜,早早用火盆生火,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包完饺子,就围坐在火盆边谈天说地,听收音机,开始守岁了。

红红的柴火时大时小,映照大人孩子的脸。老年的男人就着柴火歪头点烟,或者抽烟袋锅。赶上阴天下雨下雪,柴草潮湿,难免要冒出浓浓的烟,灸得眼泪鼻涕一把。

七八十年代那会儿,我们的小山村里没有几个识字人,没有赌钱的,一家人也没有打麻将的。慢慢长夜,怎么守?就是围坐火盆边,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吃着瓜子、花生、自家手工制作的炒米糖,听大人们天南海北“讲古”,或者听收音机。听着听着,夜已深,人已困,昏昏欲睡,意识模糊。突然有人阿嚏一声,打了个响亮的喷嚏,瞌睡者惊魂未定,打喷嚏人则异常骄傲,嘴里发出三个字“狗不岁”,洋洋得意。

小时候,我一直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狗不岁”是啥,更不知道怎么写,甚至有很长时间我都听成了“狗不翠”,直到长大后才明白这就是守岁。打喷嚏就表示“岁”到了,守岁者终于守到了自己的“岁”,所以,他非常骄傲,会得意嘲笑“狗不岁”。

八十年代末,我参加工作了,我们的小山村也早已通了电,电视机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年夜看春晚守岁,春晚结束,陪着老父打麻将,通宵不眠。那形式虽然还是守岁,但是,已经没有人提守岁这个茬儿。偶尔有人打了喷嚏,也不会说“狗不岁”了。

而今,时代更不同。除夕之夜,我想起了过去的岁月,想起逝去的父母,想起了守岁……到网上一搜,发现守岁非常古老。

百度百科说,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主要分布于中国及其文化影响圈内的国家和地区。基本意涵在于通过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也是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盼,同时还有祈求长命百岁、驱邪避灾的意义。

守岁的重要特点是在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驱走一切邪瘟病疫,期待新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流传,表现形式包括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聊天,直到五更天明;以及燃灯照岁等习俗。

守岁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人们以守岁来祈求长寿。南北朝时期,守岁成为了一种正式的民间习俗,并被文人墨客以诗文的形式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守岁逐渐融入了更多寓意与活动,如年轻人守岁为祈愿父母健康长寿,而年长者守岁则称“辞旧岁”。

很多文人墨客写诗作文记录下来古人守岁情状。从这类诗文中也可见古人守岁盛况,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诗《守岁》: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贞观之治,国家繁荣,天下太平,除夕之夜守岁,皇宫里外迎新年,辞旧岁,一片繁华景象,唐太宗为此作下此诗。这首诗娓娓道来,贴切自然,清新可读,是初唐难得的好诗之一。

比唐太宗更晚的杜甫也写有《杜位宅守岁》,诗曰: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这首诗当是作于唐天宝十年(751年),杜甫已经40岁,游宦长安,功名无望,疾病缠身,卧居旅馆,潦倒至极。这年除夕,杜甫无奈流落到从弟杜位家过年。杜位为奸相李林甫女婿,是个攀龙附凤之人。杜位宅的除夕之夜,香烛高照,车马盈门,趋炎附势者络绎不绝。作为寄食者,诗人本已愁闷不安,而看到附势之徒拜见杜位时的低声下气、谄媚奉承、唯唯诺诺、不胜拘束的形状,诗人感到极度的厌恶和悲哀。

可以想象,杜甫这个岁守得多么凄凉。

到了宋代,守岁之风更加盛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由此可见,这时候的守岁已经不再是达官贵人家的雅事,而是“士庶之家”全体参与了。

苏轼年轻时在陕西凤翔(岐下)做官,过年无法与家人团聚,一口气写下《馈岁》、《别岁》和《守岁》三首诗,记录蜀地春节习俗。诗前有序文: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其中《守岁》一诗写道: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这首诗把逝去的年岁比作游向幽壑、势不可当的长蛇,并说守岁正如想要系住它的尾巴,纯属徒劳无功。诗中又细致地描述了人们守岁的情景与心情,表现诗人怀亲思弟、想要及早建立功业等心愿和对青春年华的爱惜。

纵观以上诗文,守岁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承载着深厚的社会价值。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时间的珍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守岁作为一种辞旧迎新的重要仪式,反映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和积极态度。

随着时代发展,守岁也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比如看春晚,聊微信,打可视电话拜年,全家聚在一起打麻将通宵……无不显示了现代家庭生活的丰富多彩。


扩展阅读:
文史小品:皇家的姑爷都是“马”
文化散文:斜风细雨话蓑笠
文化散文:麻捣与麻刀
文化散文:谈“犀”说“兕”
文化散文:说“瓢”
文化散文:何谓“磨镜者也”
文化散文:世界无不美轮美奂


八岭山人简介:

语文教学30年,读书思考,勤于笔耕;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教师文学表彰奖一等奖;全国多家学生读写报刊作者,指导学生作文发表获奖数百篇次。

本号发布原创文章

内容涉及教育、生活、写作、时评、

摄影、美图、随笔…… 

每周工作日推送学语文、写作文、精品作文、

语文教学、应考方略等类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交流,约稿,转载。 作者微信号:bljszylw

声明: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公众号管理员删除。

传播信息,请点分享 

杏坛采薇
致力语文教学,服务师生家长。本公号发布原创文章为主,内容涉及语文教与学、写作、时评等等。每周推学语文、作文指导、精品作文、教育管理、应试方略等类文章。商务合作:AC9058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