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保险八卦女”,
由业界贼有良心的八卦姐打造。
重要提示:
微信改版后找不到美腻专业的八卦姐?
表急,这样做,我们就不会走散在茫茫人海了:
点击标题下面蓝色的“保险八卦女”,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好久不见,每年的十一二月,总是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开门红”。更别说这段时间行业叠加了诸多新闻,其中一件就是某公司前CEO被调查的事情。网上的新闻报道已经很多了,公司和名儿八卦姐就不说了,反正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不知道的大概和你也没有直接关系,不知道也无妨。毕竟,和我们大多数人也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如果是作为消费者,比这复杂的情况多的是,比方股东爆雷,偿付能力严重不足,风险评级持续不达标的,甚至被接管的。这样公司的产品到底还能不能买,买了的要不要退?到底怎么看一家公司,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也没有能力资源把一家公司分析得明明白白。作为普通人,那就从可以公开获得的信息说一说:
公司股东、偿付能力、风险综合评级、退保情况、处罚情况等,去公司官网找信息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年度信息披露报告,基本能获得概况。
而对于保险行业来讲,偿付能力和风险综合评级又具有典型的参考价值。
受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部分公司增资,以及资产分类调整的影响,三季度的整体偿付能力情况表现都不错。但是三峡人寿和北大方正人寿两家公司,风险评级为C类,偿付能力依然不达标。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三季度的数据因为新旧准则切换/并用的问题,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是基本走势和之前是差不多的,你可以多看几个周期。
除了披露偿付能力信息的,还有一些公司,是许久未披露的。这里面包括被接管/更名的5家,以及无法从官方获得具体原因,但是一直没披露的10家(合众人寿在三季度加入此行列),一共15家。
更多信息,去看这里开门红来了,先看偿付能力和投资收益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公司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产品还能不能买,买了之后到底有没有保证?
首先,如果你已经买了这些公司的产品,还是保障类产品,比如重疾险、定期寿险或终身寿,那千万别着急退。一方面是退保有损失,更重要的是,早年的产品,你现在买不回来了,当时预定利率高,相对便宜,而且重疾险还涉及到新旧定义。抛开这些原因,你的身体状况可能也不如以前,年龄也大了保费也贵了,怎么看都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即便这些公司在理赔时候可能没那么爽气(八卦姐自身经历),但如果事实清晰、证据确凿,没有人敢无端拒赔的。再退一万步来讲,如果这些公司到了清算的地步,这些保证利益型产品,给付的优先级也高于利益不确定性产品。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相关条例:
第二十二条 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的保险公司的清算资产不足以偿付人寿保险合同保单利益的,保险保障基金可以按照下列规则向保单受让公司提供救助:
(一)保单持有人为个人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90%为限;
(二)保单持有人为机构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80%为限;
(三)对保险合同中投资成分等的具体救助办法,另行制定。
除人寿保险合同外的其他长期人身保险合同,其救助标准按照人寿保险合同执行。
保险保障基金依照前款规定向保单受让公司提供救助的,救助金额应当以保护中小保单持有人权益以维护保险市场稳定,并根据保险保障基金资金状况为原则确定。
第二十三条 为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调整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金额和比例。
所以这类产品,如果你要问我的意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觉得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可能损失更大。退一万步,即便是前几年被接管、被更名的公司,目前客户利益也是受到保障继续按合同在履约的。
但如果是储蓄类产品,或者投资属性为主的产品,包括增额终身寿,分红或万能险,那情况可能就更复杂一点。首先,浮动的部分,包括分红和万能险保证利率以上的部分,是不确定的,今年的红利实现率也让我们意识到,有些公司的有些产品,分红真的是会分0的;万能险也同理,不少公司的结算利率已经和保证利率一个水位线了;至于前些年卖得疯狂的增额终身寿,不管是3.5%还是3.0%,将来万一有风险,救助顺位和比例,应该会排在纯保障类产品之后。那么问题来了,退or拿?这个问题真的没法回答,因为你大概率买的还是之前预定利率相对可观的产品,此时退保多少都会有损失,而且再买的产品,利益也会受影响。
到底要不要因为将来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概率还不确定)而提前止损,这是一个你自己才能做的决定。当然,如果你打算买新产品,不管是保障类的还是投资属性更强的储蓄型的,我们可以慎重一些。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说了,你讲半天有的没的,倒是说答案啊,产品还能不能买,买了的要不要退。
说到这里,肯定就不得不提保险业的最后防线——保险保障基金。截至6月底最新数据,人身保险保障基金余额986.03亿,而寿险总资产大概30万亿。所以,“买谁都一样,保险保障基金来兜底”,恐怕是行不通的。再看今年新国十条,严监管、控风险仍是主线,而且第一次在官方层面提到了保险公司的退出机制:强化分级分类监管。健全保险机构监管评级制度,强化评级结果运用。推动保险销售人员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产品费差监管。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实行高风险高强度监管、低风险低强度监管。严防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对风险大、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保险机构,收缴金融许可证,依法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风险处置属地责任,强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协同推进风险处置。
虽然说,对于如何退出,相关利益怎么处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个大方向已经非常清晰了。所以啊,现在这种情况下,买的时候谨慎一点,考虑得全面一点,买完之后踏实一点,将来利益受损的概率小一点。一叶落而知秋,可是今年的秋风之盛,只需一夜,叶子全落了。
保险八卦女
十余年保险产品经验,只为你推荐最合适最值得买的保险产品,少走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