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村长看了上篇游记,对于里面讲述的历史事件,村长觉得头脑里的浆糊都快煮开了!
按照村长的话来说:看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隐约记得有个奥特曼帝国……
卧槽!
你TMD是不是也相信“光”?
上篇提到:
根据1995年12月14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的《波黑和平框架协议》,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波黑领土51%,塞族共和国控制剩下的49%。
1999年,波黑政府决定成立布尔奇科特区,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共管。
于是,
现在我们看到的波黑版图是这个样子的: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亚
国名的全称没有后缀,
可是在这个国家里不仅有个共和国:波黑塞族共和国
还有个联邦:穆克联邦
真TMD奇葩!
有一句话很能简洁明了地概括波黑的政体:
一个国家
两个政权
三个总统
我们一项项来解释这个奇葩现象吧!
一个国家
很好理解,就是指这个国名光溜溜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亚”
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主权独立国家!
货币叫“马克”。
国旗长这样:
只是……
除了边境、军队等重要部门外,这国旗的认可度极低。
因为……
还有其他国旗!?
突然脑海里出现小岳岳那天真的样子:我的天哪!
两个政体
这也不难理解,
前面我们说了,波黑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外加一个共管的布尔奇科特区。
关键是这两个政体的自治程度几乎不亚于独立!
塞族共和国有自己的国旗,和邻居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国旗就差中间一个国徽。
在塞族共和国管辖区域内,百姓是不挂波黑国旗的,他们挂自己塞族共和国的国旗,甚至很多时候,索性直接悬挂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国旗。
塞族共和国有自己的首都:巴尼亚卢卡
既然有首都,那就有自己的总统!
总统自然是塞族人!
穆克联邦也是一样!
穆克联邦的旗帜由三部分组成:代表克罗地亚族的红白格子,代表穆斯林族的鸢尾花和代表欧洲的蓝底白星圈。
(不好意思,找遍全网,只找到这么一张不清晰的图,大家看个意思)
(咱们也看看克罗地亚的国旗,一样的斯拉夫传统三色加红白格子)
穆克联邦的首都同时也是整个波黑的首都:萨拉热窝
穆克联邦当然也有自己的总统,
穆克联邦有一个总统和两个副总统,分别由三个民族产生,
目前的总统是克族人,两个副总统分别是穆族和塞族。
注意到了吗?
穆克联邦的领导人中也有塞族哦!
两个政体不仅各有各的国旗、各有各的首都,
连政府、议会、关税、邮政、警察等,甚至军队都是独立的!
好在到了2006年元旦,大家总算达成共识,把军队真正统一了起来!
不然,真的是乱了套!
三个总统
这样的波黑该这么管?
废话!
只能轮流坐庄啊!
这就是三个总统!
波黑政府成立了一个波黑主席团,
塞族、克族、穆族,
一个民族出一个人!
塞族自然就是那个塞族共和国总统兼任,
穆克联邦也选出代表克族和穆族的两个人来参加。
这时候,联邦里的塞族你就不要再来凑热闹了,
那边已经有你的人了!
主席团一届任期四年,每人轮流就任主席团主席八个月。
掐指算了一下,
刚刚好,
任期内每人占C位两次。
但国家元首是三个人共同担任!
军队也是三个人共同指挥的!
《波黑和平框架协议》与其说是波黑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还不如说是一个临时粘合剂。
因为它强调保障波黑境内各族自身的权力!
克族人由于人口较少所以被迫同穆族合作组成穆克联邦,但与克罗地亚共和国建立了特殊关系;
而塞族共和国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建立了特殊关系。
一个国家内的两部分捏不到一起,却分别和两个邻国打得火热,这种情况放眼全世界也不多见。
同床异梦?
貌合神离?
一下子想出了好几个成语……
晕!
真的很晕!
我很同情这儿的娃,你说他们的政治、历史、地理课该怎么学啊?
看到这,
你也许就和我一样明白了,
为什么我们进入波黑停留的第一座城市维舍格勒,看到的旗帜不是波黑的国旗,而是类似于塞尔维亚的红蓝白国旗。
单凭这就能知道,
那地方属于波黑塞族共和国啊!
九十年代的内战,本来就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
内战结束后,
虽说是统一了,可事实上还是各自为政……
再加上战争留下的民族之间在短时期内无法磨灭的仇恨,导致了波黑经济的恢复速度极其缓慢,属于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
回到胖子的这次旅程……
红色的SUV继续在狭窄的国道上奔驰,
突然,
对面的来车给我们闪了一下大灯,
又一部闪了一下……
有状况!
我突然想起前人的游记里提到,这的警察会躲在转弯处或者岔路口测超速,而善良的百姓都养成了通风报信的习惯:闪大灯!
赶紧提醒正在开车的村长,
千万别超速……
咱的波黑马克还没焐热,
甚至还没认明白,
不能白白贡献出去!
结果……
不是抓超速,
是车祸!
道路中央斜停着一部七座MPV,
车头全烂了,
还冒着烟,
透过破碎的车窗可以看到车内的安全气囊也全爆开……
路边站着几个男男女女,
一个女士正在低声地哭泣。
赶紧停车,
我拉开车门跑过去用英语问是否需要帮助?
女士摇摇头说了声谢谢。
奇怪,
路两旁是草坡啊,
这车是撞到哪了?
这么严重!
这时……
身边一声“卧槽”!
我顺着默爷手指的方向,
这才看到一旁两米深的低洼地里还“躺”着一部轿车,
都快没了“车”样……
这是一个弯道,
从事故现场推断应该是MPV越过了双实线,
对头把轿车怼下了公路……
不时有过往的车停下来,过来问是否需要帮忙。
我们语言不通,
也就别在这添乱,添堵!
继续上路……
遇到对向的来车,
提醒村长也依葫芦画瓢地闪几下大灯……
才开了不到两公里,怎么又一起车祸?!
是这的司机水平不行?
还是开车太猛?
村长的大灯只好继续闪……
导航显示距离萨拉热窝只剩下4.2公里了,
可是……
可是怎么还在荒山野岭中穿行啊?
再不济,
这也是首都……
换成我们天朝,估计距离北京两百公里就已经是高楼林立,一片繁华景象了。
又开了一会,总算有了城市的样子。
进了城,
导航依旧没能准确找到民宿,
只导航到了民宿所在的街道。
应该就在附近……
老规矩,
拦下一位路人,
先确认会不会讲英语,
然后拜托他打电话给房东,告诉房东我们到了,现在在哪,快来接驾!
房东来了,是位中年清瘦的男人,说话轻声细语的……
房东先引导我们在小巷子一处略微宽的地方停好车,
然后拎着钥匙带我们进了民宿。
后来,在波黑境内的这些天,我们没付过一分钱停车费。
这是胖子六次欧洲之旅从来没遇到过的!
民宿的房间很大,
两室一厅,
一样有些陈旧,
却也一样整理得干干净净。
村长断定说这家人一定是穆斯林,
因为桌上的摆设有个铜壶!
这铜壶我们从小就熟悉,
因为里面住着一个魔法师,
他能实现你的三个愿望……
洗漱一下出发,步行去附近不远的黄堡俯瞰日落下的萨拉热窝!
从民宿去黄堡并不太远,也就一公里多,
只是要爬一个陡峭的坡。
路边,
沿着山坡,
是我们这次波黑之行遇到的第一片公墓……
从方尖石的样式可以看出这里是穆斯林的墓地。
我没有
也不敢
或者说不忍
去估计大约有多少座……
因为,
行走在墓园中,
我诧异地发现:这些逝者出生的年月各不相同,可是死亡的时间却几乎都是1992年!
1992年!
也就是波黑内战爆发的那一年!
1992年3月1日,萨拉热窝市中心的一个塞族人的婚礼现场突遭不明人士袭击,塞族新郎尼古拉·加多维奇的父亲不幸身亡,而袭击者被怀疑为是波黑穆斯林。
此后大批塞族武装人员进入萨拉热窝,并控制了城郊大片土地。
需要说明的是:萨拉热窝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城市!
这无形中也给塞族武装围困该城提供了便利……
整个波黑内战期间,
萨拉热窝平均每天都要遭到300余枚不同口径炮弹的袭击,
尤其在1993年7月22日当天,
炮弹袭击的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777发。
根据战后统计,
萨拉热窝有3.5万座建筑物被战火所彻底摧毁,
其中医院、学校、自来水厂等是首批被击毁的对象。
因为水厂被炸,百姓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去城内的米尔亚卡河去打水,但在塞族狙击手的“特殊关照下”,许多打水的市民非死即伤,狙击手甚至连帮助父母打水的儿童也不放过。
尤其在市中心连接机场的"波斯尼亚之龙"大街上,埋伏在周边山头的塞族狙击手经常对途经此地的百姓和车辆进行狙击,死在这条街上的百姓至少有200人之多,其中还包括60余名儿童。
因此该条街也被称作“狙击手大街”。
在围困战的大多数时间里,萨拉热窝居民平均每天领取的食物,仅相当于最低生存标准的一半……
按照一位围城战中的居民回忆,
为了获取蜡烛、火柴、 柴油、抗生素,邻居之间可以拼个你死我活;妇女为了一份牛肉玉米罐头,甚至甘愿沦为男人的玩物。
他说:“大多数人仿佛一下子就成了丧失人性的野兽”。
还记得前面我们提到的前南二战故事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吗?
导演这部影片是著名的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
他还导演过另一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片——《桥》
里面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至今还被大家所熟悉。
可是,
就是这样一位名人,
因为残酷的围困战,
最终于1992年7月11日被活活饿死在家中……
1996年2月29日,在《波黑和平框架协议》签署了两个月后,萨拉热窝重新迎来了解放!
这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困战,
一共1425天!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4万人死于围困,其中1500多是儿童,受伤者更是超过5.6万。
而这个城市的人口战前有多少?
大约只有40万。
如果再扣除围困前期撤离的人数,
你算算死伤者的比例就知道多恐怖!
我们站在黄堡上,
俯视着这座曾经被死亡和绝望笼罩的城市,
在夕阳的余晖下是如此的美丽和宁静,
可是,
眼角却怎么也无法避开那片刺眼的白色……
世界啊!
你能不再有枪炮声吗?
上篇链接:走,揣上白本就出发!——走近波黑
下篇预告:走,揣上白本就出发!——瓦尔特,你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