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共研,催开一树桂花;逐梦课堂,沉醉一路芬芳。为激发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热情,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024年10月11日星期五下午育新实验小学、育新科星路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海淀校区)进行了集团联合教研活动,此次活动邀请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进行工作指导。全体数学教师对吴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本次活动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育新实验小学张亚霏老师和育新科星路小学的杨梦迪老师带来的两节数学课,第二阶段由吴老师进行评课和教学指导。
第一节课是由张亚霏老师带来的《5以内的加法》。这节课张老师通过快乐农场发帽子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唤醒学生对加法意义的已有认知。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学生经历从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把帽子和同学的数量进行简约化表达,抽象出加法的“相等型”。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加法模型的学习经验,张老师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对加法算式每部分含义的介绍,拓展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训练反思环节,张老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法的含义,通过讲再添上几个就同样多的故事,在摘桃子看望爷爷奶奶的具体情境中发现规律,突出两个数量在比较的基础上是如何建立相等关系的。
第二节课是杨梦迪老师的《认识周长》。杨老师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入,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是周长,强调起点、边线和闭合引出周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能力。接着进入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的图形、测量的工具、测量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从而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讨论、交流贯穿全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两节展示课结束后,张亚霏老师和杨梦迪老师先后分享了自己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和亮点。吴老师对集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育新实验小学的教研活动,给予充分的认可和鼓励,针对两节课开展了详细的交流,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5以内的加法》这节课,吴老师强调加法只有一个模型,即一部分的分量加上一部分的分量等于一个整体。你少我多是大于和小于的关系,填上多少变成相等,分清楚谁是分量谁是总量,运用加法模型讲相等的故事。所有的运算都是单位个数的运算,运算的本质要脱离情景,重点讲数量关系,加法只管元素的个数不管序,3+2=5是正确的列式,同时2+3=5也是对的,渗透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吴老师提到数学工具使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使用学具摆一摆,教师利用教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认识周长》这节课,吴老师强调周长一定要通过测量的手段获得,测量四件事,一测量的对象,二找到合适的单位,三确定工具,四获得测量结果。首先找到周在哪,从起点开始走到终点即又回到起点,将图形封闭找到周,无论是一维线段的测量,二维面的大小的测量,三维体的大小的测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具有有限可加性。找到周以后下一步开始测量,需要把一周的边线取下来拉开才能测量,这就是一周的长度。新课标中提出,周长部分需要用尺规作图,让学生体会线段的可加性。
吴老师重点提出教师要学会依瓜寻藤,聚焦主题;顺藤摸瓜,建立结构,重视大单元备课,提炼出大观念和核心素养,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聚焦高质量,迈向新征程,此次活动使育新实验小学和育新科星路小学以及集团校的数学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再一次得到了锻炼,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的风采和魅力,教师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更加夯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精神,扎实教学,深耕课堂,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谱写教育的新篇章!
素材提供:朱桐瑶
编 辑:赵伟豪
一审一校:杜春林
二审二校:赵伟豪
三审三校:刘 文 张久超